国青vs英格兰国青vs英格兰-国青队最新比赛

tamoadmin

1.求英格兰和苏格兰战争历史?为什么侵略

2.英格兰和德国的足球恩怨

3.世界杯十大经典战役是什么?

4.美国的清教徒对美国人价值观有什么影响

5.意大利VS英格兰:终极之战!这一冠双方都盼了53年

求英格兰和苏格兰战争历史?为什么侵略

国青vs英格兰国青vs英格兰-国青队最新比赛

罗马帝国衰落以后,来自北方的部落一次次地南下侵扰不列颠,甚至直抵伦敦城下。407年,一位名叫君士坦丁的将军带着不列颠的兵团前往大陆企图争夺帝位,此后罗马军队再也没有返回英伦三岛。岛上罗马化的不列颠人匆匆组织起自己的管理机构和防务,以抵御那些从未被罗马征服过的北方同胞。450年前后出现了一种新敌人:来自易北河口和丹麦南部沿海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这三个日耳曼部落在不列颠岛登陆并定居下来,一方面掠夺不列颠人为奴,另一方面与这些被征服者一再混血通婚,形成了变化无穷的血统组合,最终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集团:盎格鲁-撒克逊人。

到公元七世纪,在不列颠群岛中部和南部形成了七个盎格鲁-撒克逊王国:诺森布里亚、默西亚、东盎格利亚、埃塞克斯、苏塞克斯、威塞克斯和肯特。经过数百年的战争和吞并、联姻和继承--中间杂以丹麦人的大规模入侵,位于南方的威塞克斯王国逐渐强大起来。3年,在彻底驱逐了丹麦人势力、吞并了不列颠岛中部的"丹麦区"后,威塞克斯王国的埃德加国王在古罗马人留下的温泉疗养胜地巴斯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加冕典礼,后世认为这标志着统一的英格兰王国的诞生。

那些不肯屈服于盎格鲁-撒克逊统治的不列颠人逐渐向不列颠岛的西部、西南部和北部后退,前两者与原住民结合,形成了后来的威尔士人和康沃尔人。向北撤退的不列颠人来到"哈德良长城"以北的地区,和北方同属凯尔特族的皮克特人融合,慢慢形成了后世的苏格兰人。大约在公元840年,肯尼思·麦克阿尔宾成为苏格兰南方势力最强大的首领。他于847年在一块方形的大石头(斯康石)上加冕为苏格兰国王,从而创建了苏格兰的第一个朝代--阿尔巴王朝。但是比起南方的英格兰王国来,这时的苏格兰王国更像是多个部落的聚合体。直到十一世纪时,苏格兰才演变为英格兰那样的封建国家。

1018年,苏格兰王国击败诺森布里亚王国,夺取了其北部的洛锡安地区。此举对后世苏格兰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这不仅把英格兰和苏格兰的边界固定在现今的位置,而且还使得苏格兰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凯尔特人国家。盎格鲁人已经在洛锡安地区居住几百年,这里被并入苏格兰后,成为整个王国土地最肥沃、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苏格兰的首都爱丁堡也坐落在这里。由于这些重要的地位,盎格鲁人所使用的语言--一种和英语极其相似的日耳曼语--开始在苏格兰南部地区广泛流行,演变为今日的低地苏格兰语(Scots)。苏格兰吞并洛锡安地区后,开始受到南方封建势力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诸侯集团,他们与英格兰贵族有密切的关系,并在两国都有大量的地产。罗伯特·布鲁斯在约克郡有9万英亩土地,他的政治对手约翰·巴里奥尔在英格兰和诺曼底都拥有土地。

1066年诺曼人入侵英国之后的两百年间,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关系基本上是友好的,只是偶尔因苏格兰干涉英格兰内政而有所中断。两国之间有一大条荒僻沼泽地带阻止它们的互相侵犯。比起英格兰来,苏格兰较为贫穷,它离欧洲的商业中心更远,而且它的西部和北部有大片人烟稀少的部落地区。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室经常联姻,嫁到爱丁堡的英国公主将欧洲贵族文化传到了苏格兰。

阿尔巴王朝末代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和他年轻的女儿死后,十几家苏格兰贵族开始争夺王位。这些诸侯大多在英、苏两国同时拥有土地,因此请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来进行仲裁。爱德华支持约翰·巴里奥尔的要求,同时宣布自己为苏格兰的宗主。但是苏格兰贵族随即组成了一个由12人组成的议事会,基本架空了约翰的权力,并向外寻求盟友。

1295年,苏格兰贵族代表秘密地与法国签订了同盟条约,即"老同盟"(Auld Alliance)。爱德华一世在翌年废黜了巴里奥尔,让苏格兰贵族对他宣誓效忠,并将历代苏格兰国王加冕的"斯康石"运回了伦敦。12年,一个小贵族威廉·华莱士发动反抗,召集起一支由农民和市民组成的军队,在斯特灵会战中击败了英军。1298年爱德华率军亲征,在福尔柯克会战中彻底粉碎了苏格兰的抵抗。此后十年间,苏格兰几乎完全被英格兰吞并。

1307年爱德华一世死后,罗伯特·布鲁斯重新发起反英战争,并被苏格兰贵族们认可为新的国王。1314年布鲁斯在班诺克本战役中打败英军,苏格兰重获独立。但是罗伯特·布鲁斯去世后,英王爱德华三世又支持王位觊觎者爱德华·巴里奥尔,重新入侵苏格兰,年仅10岁的苏格兰国王大卫二世和12岁的琼王后(爱德华三世的幼妹)被迫流亡法国。不过,不久之后英法百年战争开始,英王不得不从苏格兰调回主力部队,并将全部财力用于对法战争,对苏格兰的控制也逐渐削弱。1357年英苏两国签订和约,英格兰承认大卫二世为苏格兰国王,条件是对方支付高额的赎金。

苏格兰战争是英国最后一场中古类型的战争,也就是单纯的侵略土地的战争,作战目的在于扩大英王和诸侯的领地。但百年战争则是一种新型的战争:虽然在表面上仍然是中古式的征服战争,但战争的真正目标在于商业:对于英格兰的商业来说,苏格兰没有什么重要性,而对于英格兰商业非常重要的两个区域都在法国,一个是羊毛业中心佛兰德地区,一个是盛产酒、盐和铁的加斯科涅地区。

百年战争反映的是英格兰商业资本的兴起,而苏格兰战争反映的是苏格兰的停滞。此后英格兰虽然不再企图征服苏格兰,但是双方仍然在进行着长期的非正规战争。这种战争把英苏国境两旁的广大地区化成一片荒野,使得苏格兰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趋于停顿。当英格兰的中古封建制度在百年战争中急剧衰落时,苏格兰仍不能摆脱封建贵族势力的影响。

1371年大卫二世去世后,由其外甥罗伯特·斯图亚特继位,开创了历代苏格兰王朝中享国最久的斯图亚特王朝。斯图亚特这个姓氏来自苏格兰的一个世袭贵族职位--"王室总务官"(High Stewart)。这是一个权势与国王不分轩轾的大贵族,苏格兰还有不少这样的大贵族,比如"黑道格拉斯家族"(今日苏格兰最大的贵族汉密尔顿公爵就是这个家族的后代)。

斯图亚特王朝各位君主都曾经试图削弱贵族的权力,增强王权,但是往往以失败告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大多数国王都是幼年登基:詹姆斯一世12岁,詹姆斯二世7岁,詹姆斯三世九岁,詹姆斯四世15岁,詹姆斯五世和詹姆斯六世都是1岁就成为国王。这就势必要由王太后和大贵族组成摄政会议,来代行王权。

除了贵族之外,苏格兰长老会也是一个权力极大的最高宗教裁判会议,地位有些类似于英格兰的议会,但经常与国王发生冲突。在英格兰,都铎王朝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使得教会隶属于国家,而在苏格兰,有时国家似乎完全隶属于教会。

在外交方面,苏格兰王国延续了与法国的"老同盟"关系,但是国王和大贵族经常与英格兰联姻。詹姆斯一世娶了英国大贵族萨默塞特伯爵的女儿琼,詹姆斯四世则娶了英王亨利七世的女儿玛格丽特,两人所生的儿子詹姆斯五世及其后代从而拥有了英格兰的王位继承权。

詹姆斯五世在1542年去世。他虽然有几个私生子,但合法的孩子只有去世前一个星期生下来的玛丽·斯图亚特。弥留之际的詹姆斯五世听说这一消息后,曾喃喃地说:"因女孩来,自女孩去",意思是斯图亚特家族的王位来自罗伯特·布鲁斯的女儿,也将由自己的女儿送给他人。

在英王亨利八世的安排下,英苏两国在1543年签订了《格林尼治条约》,规定玛丽将来嫁给英国王子爱德华——也就是爱德华六世,英格兰和苏格兰将组成联盟。如果两人没有后裔,则该联盟自然解体。但是苏格兰教会拒绝批准这个条约,于是亨利八世对苏格兰开战,萨默塞特公爵率领军队攻打爱丁堡,试图抓到玛丽。5岁的玛丽先被藏到斯特灵城堡的密室中,然后被匆匆带到法国,在那里与3岁的法国王太子弗朗索瓦订婚。

无论是历史上,或在英剧《都铎王朝》中,亨利八世都是不折不扣的暴君,但正是他的所作所为让都铎王朝与斯图亚特王朝在日后实现了的“王朝联合”。

此后十几年中,苏格兰王太后玛丽·德·吉斯凭借一支法国军队的援助统治着苏格兰,如同法国的一个行省。苏格兰的天主教徒拥护法国的统治,新教徒则逐渐取亲英的立场--英格兰的新教如何有利于贵族阶层,许多苏格兰贵族都有机会观察过,于是他们纷纷加入新教。1559年苏格兰爆发内战,翌年信奉新教的苏格兰贵族借助英国陆海军的帮助,把法国军队赶了出去,并把新教定为苏格兰国教。

法王弗朗索瓦在1560年去世,守寡的玛丽女王(就是上文那位5岁被送往法国的玛丽·斯图亚特)随后返回苏格兰,并与表弟亨利·斯图亚特结婚,在1566年生下了继承人詹姆斯六世。然而她第二年就因被怀疑与情夫一道谋杀自己的丈夫而遭废黜,被迫逃亡到英格兰,把自己的独生子留给了一群苏格兰新教贵族。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是玛丽的表姑,她惧怕玛丽在天主教徒中的号召力,以及继承英格兰王位的资格(按照罗马天主教会的规定,亨利八世离婚后和第二个妻子所生的伊丽莎白是私生女),把玛丽囚禁了18年之久,最终以"叛国罪"将其处决。

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都铎王朝传下来的直系血胤至此终结。由于亨利八世处决了大量有王族血统的贵族,因此当时只剩下两个合法的男性王位继承人,一个是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他的母亲是英王亨利七世长女玛格丽特与詹姆斯四世的孙女;另一个是赫特福德伯爵的儿子爱德华·西摩,他的母亲是亨利七世幼女玛丽与萨福克公爵的外孙女。尽管亨利八世在遗嘱中规定伊丽莎白的继承人是萨福克公爵家族,但是伊丽莎白却坚持长幼有序的原则,指定信奉新教的詹姆斯六世为自己的继承人。詹姆斯统治着一个很穷的国家,他自己也没有多少钱,因此对富庶的英格兰一直垂涎三尺,所以甚至当伊丽莎白处决了他母亲后,也只是稍微抗议了一下而已。

1603年4月,经过一系列紧张的政治斗争和讨价还价,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被英格兰议会迎立为英王詹姆斯一世,他起身离开爱丁堡的圣十字宫,前往伦敦,苏格兰与英格兰的"王朝联合"(Union of the Crowns)时代开始了。这个名称意味着两国仍然是各自独立的王国,只是共奉斯图亚特家的君主为国王而已。两国仍然有各自的议会、法律、军队和税收。唯一作出改动的是两国的国旗:1606年詹姆斯国王下令把英格兰的白底红十字圣乔治旗与苏格兰的蓝底白十字圣安德鲁旗合而为一,也就是今天英国米字旗的前身。

英格兰和德国的足球恩怨

英格兰:

1863年10月26日,有关人士在伦敦女王大街的弗雷马森酒店聚会,讨论并同意成立足球协会。英格兰足球协会的成立,为欧洲及其他足球运动发达地区和国家做出了榜样,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足球的诞生。 英格兰足球协会的地位日益巩固,在全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1871年10月16日,这一提议被批准。于是,1872年便开始进行比赛,获得首届比赛冠军的是博尔顿流浪者队,它在决赛中以1:0战胜了陆军工程兵队。观看决赛的观众数达2000人。 作为足球的诞生国和足球运动全球推广者,英格兰一直热情澎湃,但它实际获得的荣誉却并不多,仅有在本土上获得的1966 FIFA 世界杯冠军这唯一的一项大型赛事冠军。 2006 年夏天 —— 距离鲍比摩尔 (Bobby Moore) 举起雷米特已近 40 年之时,即将前往德国的英格兰队仍是夺冠热门之一,尽管它已在资格赛中轻松获胜,但最终出线的历程并不一帆风顺。埃里克松 (Sven-Goran Eriksson) 的球队在首场比赛 2-2 战平奥地利后,连续赢得了六场比赛的胜利,直到在 2005 年 9 月 7 日 0-1 尴尬地输给了北爱尔兰。 加上一个月前在友谊赛中 4-1 输给了丹麦,英格兰的实力不禁令人堪忧,然而埃里克松的球队以主场连胜奥地利和波兰的战绩回应了人们的质疑,这也确保了英格兰队以十场比赛八胜一负的战绩稳坐第 6 小组的头把交椅。 从 1950 年巴西世界杯上第一次亮相算起,英格兰队已经先后有 11 次进入 FIFA 世界杯决赛圈了。但在 1966 年的那次辉煌之后,他们在决赛阶段走的最远的一次应属在 1990 年打入半决赛,当时他们点球输给了前联邦德国。四年前,在韩/日世界杯赛场上,他们是第五次止步于八强,在凭借欧文 (Michael Owen) 的进球取得领先之后1-2 负于了巴西。 两年后他们在葡萄牙举办的中因点球输给东道主而再次被淘汰,但 18 岁少年鲁尼 (Wayne Rooney) 的横空出世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安慰。现在,这位 20 岁的天才前锋已经成为了国家队的希望之星。 鲁尼并不是唯一的世界级天才进攻型球员,前锋欧文、中场三角贝克汉姆 (Did Beckham)、杰拉德 (Steven Gerrard) 和兰帕德 (Frank Lampard) 同样是球队引以自豪的资本。在防守方面,英格兰队也十分强大。在中后卫位置上,除了费迪南德 (Rio Ferdinand) 或坎贝尔 (Sol Campbell),特里 (John Terry) 也是有力的竞争者。 瑞典人埃里克松自 2000 年起开始执教,在 2001 年 9 月 FIFA 世界杯预选赛中 5-1 大胜德国令他风光无限。这个夏天当他重返故地时能重现这一奇迹吗?埃里克松最终没有实现奇迹,2006年世界杯英格兰在1/4决赛中经过点球大战被葡萄牙淘汰,埃里克森也被英足总解职。 2008年预选赛,英格兰队在最后一场比赛打平即可出线的情况下2:3负于克罗地亚,未能进军。主帅麦克拉伦很快被英足总解职。

德国:

德国国家始于二十世纪初,首场国际赛乃1908年4月5日对着邻国的瑞士,当时以5-3落败。二十世纪初德国值得称道的成绩,乃于1934年获得的世界杯季军,但四年后却首圈出局。德国在二次大战后分裂成东德和西德,并曾于1950年被禁止参赛,数年后才解禁。之后德国以“西德”名义参赛,成绩相当骄人,早在1954年已赢得战后首个世界杯冠军。 七十年代乃德国的全盛期。当时为西德的德国队,在14年世界杯跟东德编为同组,分组赛最后一场,东德以1:0击败西德(这也是两队唯一一次交手),但两队依然晋级,其后东德出局,西德得到冠军。而欧洲国家杯,西德更于12年和1980年赢得两届冠军。这段期间西德出产了大量足球人才,包括弗朗茨·贝肯鲍尔、盖德·穆勒、洛塔尔·马特乌斯、卡尔·海因茨·鲁梅尼格、禾拉、奇连士文、艾芬堡等,大多效力欧洲各顶级俱乐部,如国际米兰、尤文图斯等等,至1982和86年世界杯时,德国先后不敌意大利和阿根廷国家足球队而得到亚军。到东、西德于1990年重新统一前数月,西德队在意大利夺得世界杯冠军。 而统一后的德国一直都保持着良好的成绩,1992年欧洲国家杯得到了亚军;4年后英格兰欧洲国家杯决赛,德国以2:1击败捷克,获得了合并后第一个大型杯赛冠军,而德国和法国亦于19年4月时成为98世界杯足球赛之超级大热门。不过此后德国队成绩大不如前,在2002年世界杯,德国在总决赛以0:2不敌巴西,失去了冠军奖杯;2006年世界杯也不过取得季军。而2000年和2004年欧洲国家杯,德国皆在分组赛出局。而出产的球星中,也只有有守门员简尼和中场波历克两人受各欧洲顶级俱乐部斟介。 2008年欧洲国家杯上,德国轻松击败夺冠大热门葡萄牙以及黑马土耳其闯进决赛。决赛中运气不佳,以0:1惜败于西班牙,屈居第二。

世界杯十大经典战役是什么?

世界杯历史上十大经典比赛盘点10.英格兰VS德国(1966年世界杯决赛)1966年世界杯决赛英格兰vs德国这场排在第十的原因是赫斯特的进球,也因为只有这一个争议的进球只能排在第十。9. 巴西VS意大利(10年世界杯决赛)10年世界杯决赛巴西vs意大利其实这场比赛看点很多,意大利和巴西在此前都是2次获得冠军,谁捧杯就可以永远获得雷米特杯了,可惜因为巴西大战胜意大利,所以使得这场比赛失色不少。8.德国VS荷兰 (1990年世界杯1/8决赛)1990年世界杯1/8决赛德国vs荷兰当时称霸亚平宁的荷兰三剑客和德国三驾马车到底谁更强,而当时这场比赛沃勒尔和里杰卡尔德的口水大战,让本我永远记得这场比赛。7.德国VS英格兰(1990年世界杯半决赛)1990年世界杯半决赛德国vs英格兰当时英格兰的锋线拥有莱因克尔,中场有最具灵气的加斯科因,结果英格兰又一次的倒在了点球点上了,还记得当时加斯科因哭得非常伤心。6.意大利VS巴西 (1994年世界杯决赛)1994年世界杯决赛意大利vs巴西(其实真心说这场比赛排不上,只是谁让我是因为巴乔才喜欢上足球的呢) 这场比赛剩下的图像都模糊了,只记得巴乔落寞的站在门前,塔法雷尔在那里高举双臂欢呼。5.法国VS巴西(1998年世界杯决赛)1998年世界杯决赛法国vs巴西世界杯历史上最诡异的比赛,没有之一。这届世界杯巴西是最有实力夺冠的球队,但是决赛时肥罗发挥失常,原因到现在还说不清,齐祖的两记头球彻底的奠定了他世界巨星的地位。4.阿根廷VS英格兰(1998年世界杯1/8决赛)1998年世界杯1/8决赛阿根廷vs英格兰这是两队既86年后再一次的交手,小贝恼怒的一踢,西蒙尼夸张的动作,欧文的一球成名,还有阿根廷战术任意球配合,都使得这场比赛成为经典。3.意大利VS德国(1982年世界杯决赛)和意大利VS法国(2006年世界杯决赛)2006年世界杯决赛意大利vs法国都是决赛,这两场放在一起是因为意大利总是在不被看号的情况下夺冠,可能跟他们总是打防反有关系,这两届都是跟丑闻有关系,82年是罗西打球,06是多支意甲球队陷入裁判丑闻当中,而伴随着他们的总是能成就一些人,82年成就了罗西,成就了佐夫,成就了主教练贝阿尔佐特,06年成就了格罗索,成就了卡纳瓦罗,成就了马特拉齐。2.德国VS阿根廷(1986和1990年世界杯决赛)1986和1990年世界杯决赛德国vs阿根廷还有什么能比的上连续两次决赛是相同的两只球队更称得上伟大呢,人员基本没变下连续两届会师决赛。1.英格兰VS阿根廷(1986年世界杯1/4决赛)1986和1990年世界杯决赛英格兰vs阿根廷国家仇恨,上帝之手的误判,经典进球,这场比赛可以说马拉多纳扮演着天使与魔鬼两种角色,这场比赛中只要是你能想到的元素,都有就知道为什么会让他排在第一了,唯一没有的元素恐怕就是这场比赛不是决赛了,但即使这样都无法让这场比赛失色多少。

美国的清教徒对美国人价值观有什么影响

美国文化源于清教文化,由清教徒移民时传入北美。美国主流价值观都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一统天下的清教文化。

清教徒是16世纪中叶英国国教会内以加尔文学说为旗帜的改革派,因为不满教会改革,要求清除腐败而遭迫害,后逃到北美大陆,并将清教思想扎根于美洲。“提倡勤俭清洁的生活,希望在新大陆上建造自己的山巅之城”。

清教徒构成了当时北美移民的主体,在新英格兰北部更是清一色的清教徒。“清教主义成为当时人们共同的价值观,提倡的思想主要有:虔敬,谦卑,严肃,诚实,勤勉和节俭”。在这些价值观下,清教徒不畏陌生艰险的环境,克服种种困难,很快便在蛮荒的土地上收获了繁荣和富足。因此,他们更加坚信自己的清教主义,雄心勃勃地要扩张疆域,而美国历史也的确是一部不断向西的拓展史,清教主义的价值观念也随之拨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在两百多年的沧桑变化中,美国文化像一座大熔炉吸收了世界诸多文明的精华,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元化的,开放性的文化体系。它包含了世界上几乎一切种族,民族,宗教,价值思想和学术,但又始终以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文化为主流,其核心是崇尚勤奋劳动的清教道德传统”。历史学家巴斯等说:“没有对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理解美国社会。”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社会的基础,塑造了美国人的性格,从各个方面影响着美国社会。

二、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民主

美国民主是世界民主的成功范例,1776年的《独立宣言》中阐明了民主的思想,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有赖于早期的清教主义。

美国清教始祖们大多是因为在国内遭受了迫害,为了追求自由和民主而移民到北美大陆的。“这些宗教叛逆者的思想要求奠定了美国民主的基础”。

北美的第一批清教徒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公约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行自治,每一个成员都享有平等自由的民主权利。“清教徒自选牧师,自行管理,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和要求民主共和的愿望,成为建立美国式民主的基础”。

新英格兰各殖民地产生了具有广泛基础的民选,他们商讨公众事物,选举代表参加大议会,这种始于基层的民主政治为未来联邦的民主政治打下了坚实基础。由于殖民地远在大洋彼岸,加上国内政治斗争的牵制,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比较松弛。移民先祖充分利用这种自由,努力实践民主自由的理想。“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殖民拓荒后,北美移民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新民族概念。当时机成熟后,毫不犹豫的颁布了《独立宣言》,宣告现代共和制的诞生,形成了美国独特的民主制度。尊崇民主自由,平等的信条也成为美国人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清教主义与使命意识

美国是一个以信仰基督新教为主的国家。移民始祖在移居北美大陆的过程中,在英国新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美国自己的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特色最突出的体现之一就是在盎格鲁—萨克逊民族中所逐渐形成的宗教使命感”。17世纪初,大批英国清教徒为摆脱宗教压迫,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大陆。“他们把北美大陆视为复兴基督教的理想之国,是建立未来基督教世界的楷模,在这些清教徒看来,他们肩负着拯救世界的使命”。随着北美殖民地的发展,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这些盎格鲁—萨克逊清教徒自认为是上帝的优秀选民”。美国人坚信,使命是以身作则地向全世界传播自由和社会正义,“把人类从罪恶之路引导到人间新的耶路撒冷”。这种把世界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使命神话根深蒂固于美国文化中,影响着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清教徒认为有救赎世界的使命,决心“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的生活,并把基督带到这个遥远的世界”。

把美洲想象成一个“没有郁金之树和引诱之蛇的伊甸园。美洲人是特殊的上帝的选民……我们是这个世界的先锋……政治上的救世主已经来临,为美国做件好事的同时也就是施惠于世界”。梅尔维尔的这段话把美国人张狂的使命感体现的淋漓尽致。

为了重新安排世界,施惠于世界,美国不断地在外交和国际事务中推广他们的美国精神。从立国迄今,美国人一直把自己的国家视为“自由的灯塔,民主的堡垒,把光明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对贫穷落后的小国进行援助扶持,但同时又千方百计进行控制,像一位大族长,利用其霸主地位,通过政治干预,经济援助,军事压力等手段对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进行文化输出和价值观的渗透”。这种“使命感”正是源于古老的清教主义。

四、清教主义塑造了美国人的民族性格

加尔文主张:“上帝对人的获救有绝对自由权,但人可以通过在尘世职业上的成就以获得受到上帝恩宠的确证。”清教徒普遍接受了这种以职业劳动为唯一内容的天职观,相信努力工作便能取悦上帝,勤劳致富是获得再生的唯一手段。清教徒们都自觉的努力工作,把工作视为快乐,这种观念促不断开拓边疆,征服自然,养成了敢于冒险,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种性格使美国人获得了物质上的成功。在很短时间内把一个荒野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客观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勤俭致富的价值观还表现在美国人敬仰推崇那些白手起家的英雄(a self-made man),在美国这样一个尊重个体的社会,信奉“自助者天助之”,相信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都可以凭借勤奋获得成功。许多美国人正是在这种“美国梦”的激励下,自力更生,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实现了梦想。

五、重视教育

最初来到美国的清教徒大多受过古典人文教育,相信学校将为人指明方向。因此,有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要有受过教育的神职人员和识字的公民。新英格兰殖民地为了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在1674年颁布了《老魔鬼撒旦法》,规定凡满50户人家的城镇必须任命一位老师教孩子阅读和写字。凡满100户人家的城镇必须建立一所拉丁文法学校,不执行这一法令的人,将受罚款处罚。清教徒们教育子孙“不学ABC,愚蠢至终生”{16}。

今天的美国人无疑秉承了清教先祖重教的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在今天的美国社会,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各州都有义务教育的法规,全国的文盲比例极低,约为1%。现在,全美大约有6000万人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上学,另有900万人上职业学校,还有1300万人通过各种形式接受教育,全美有3500多所大学,已经从大众高等发展为普及高等教育。

六、清教主义与开拓精神

“探索新的领域是美国人性格中的基本特点”。美国人的开拓精神也来源于履行上帝赋予的世俗责任即“神召”的自觉。“既是上帝安排的任务就应终生去做,全力去做,就产生了持续不断的动力,即开拓精神”。清教徒的移民史就是一部悲壮而艰苦卓越的创业史,清教思想认为致富是上帝对其选民的要求,贫穷是对上帝赐予荣耀的贬损。在这样的观念下,都追求财富和成功,这种追求激发人们勤劳、开拓、创新。“在北美荒芜的土地上,他们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开拓进取,将一个蛮荒之地建立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殖民区”。这种顽强和不屈不挠、自助、独立的精神充满了整个新英格兰殖民区及后来其他殖民区,这种积极进取的观念对美国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美国人看来,“生存充满了风险,进取意味着生存。任何因循守旧,苟且偷生者,迟早会被生活的激流所吞没,成功和希望只属于那些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们”。这种影响传给一代又一代美国人,永不停歇地追逐绚丽的美国梦。

意大利VS英格兰:终极之战!这一冠双方都盼了53年

上一轮比赛,斯特林加时赛制造点球助英格兰淘汰丹麦。

对于这个冠军,意大利和英格兰都等了53年之久。1968年,两队均首次打进正赛,意大利人捧起了冠军奖杯,英格兰遗憾获得季军。过去53年,眼看着德国、西班牙、法国笑傲欧洲,目睹丹麦童话、希腊神话上演,自己却一无所获,意大利和英格兰的心酸可想而知。

意大利主帅曼奇尼深知这场决赛的意义,“多年来我们一直为之(冠军)努力。我们还没有赢下任何东西,决赛胜利后才算得上成功。”英格兰主帅索斯盖特同样清楚,再也不会有这样好的机会了,“一生中仅有的一次良机,我们必须把握住。”

意大利队博努奇庆祝领先。上一轮比赛,意大利淘汰西班牙晋级。

此前的6场比赛,意大利和英格兰的表现有目共睹,晋级决赛也实至名归。前者在小组赛高歌猛进,又在淘汰赛先后送比利时、西班牙回家。后者的赛程相对轻松,但淘汰赛迈过德国、丹麦,含金量同样不容置疑。

一方由21名意甲球员领衔,另一方阵中多达23名英超球员,实际上,这也是意甲和英超的碰撞,是本届两大“势力”的对决。无论决赛精彩与否、最终结果如何,对于本届来说,都是最完美的结局。

倘若意大利夺冠,球迷将有幸目睹全新的“蓝衣军团”创造 历史 ,见证意大利的年轻一代开启新时代。如果笑到最后的是英格兰,想想大牌球星云集时的屡次折戟,再看看平民英格兰的逆袭,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新京报预测:意大利2比1英格兰

2020决赛

7月12日3:00(伦敦)

意大利VS英格兰

编辑 韩双明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