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捷克和苏联是什么关系
2.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战争
捷克和苏联是什么关系
1934年6月,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1935年5月,为了抵御来自德国的威胁,两国签订《捷苏互助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在任何一方受到进攻的情况下均应迅速提供支援(但同时又规定,只有在法国提供支援的情况下,双方才有义务互相支援)。1935年12月,捷总统贝奈斯将俄罗斯视作捷同盟体系中仅次于法国的第二个最重要的国家。二战期间,捷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苏联对“慕尼黑阴谋”和德国纳粹武装占领捷克都进行了抗议,这有助于苏联与后来捷克斯洛伐克流亡之间同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1941年7月,捷流亡与苏联签署条约。根据此条约,两国同意互派公使,双方在反德战争中有义务互相支援,苏联同意在其境内成立捷克斯洛伐克海外军队。1943年12月,两国签署了关于友谊、互助和战后合作的条约,其有效期为20年。1945年5月,在苏联红军帮助下,捷全境得以解放。
二战后初期,捷保持同苏联的同盟关系,苏联在一些问题上(如遣返捷克境内的德意志族人和试图遣返斯洛伐克南部匈牙利族人)支持捷的立场,双方的贸易往来也得到加强,苏联还帮助捷恢复军队的装备,但另一方面,苏联竭力影响捷内政和外交的企图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如苏联插手捷波同盟条约的签署、阻止捷参与美国提出的复苏战后欧洲国家经济的“马歇尔”等。
随着1948年2月捷共执掌,捷加入了苏联集团,在各个方面巩固同苏联的关系。1948年12月,两国签署新的经济贸易协议;1949年1月,捷成为以苏联为首的“经互会”创始成员国;1955年5月,捷同其他东欧国家一起加入了 华沙条约组织。
1968年,以杜布切克为首的部分捷共***提出一套对现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民主化改革并从苏联争取更多独立自主权的,得到捷社会大部分人的拥护,但却遭到苏联的反对。同年8月20~21日,以苏联为首华约成员国以75万兵力军事占领捷,造成捷部分平民的伤亡,以杜布切克为首的捷拥护改革的***被劫持到莫斯科。经过谈判,双方签署了《莫斯科议定书》,苏联军事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得以合法化(7.5万名苏军留驻捷直至90年代初)。
“布拉格之春”被镇压后,在苏联的直接压力下,捷亲苏派占据了党、政、军领导职位。为了使捷局势逐渐“正常化”,10年5月,两国签署由苏联拟定的新同盟条约,该条约使捷国家主权不仅在事实上,而且在形式上受到限制。70~80年代,捷成为苏联卫星国中最顺从的国家之一。
1989年剧变后,捷竭力摆脱苏联的控制,希望与苏联建立新型平等的国家间关系,着手解决苏军撤离的问题,并先后退出经互会与华约。
1990年2月26日,捷总统哈韦尔访苏,签署了“捷苏双边关系声明”和“苏军从捷撤离协议”。双方认为,捷苏关系应建立在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基础之上,而不应受政治局势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日,苏军7.35万官兵及其家属、1 220辆坦克、2 505辆步兵战斗车和运输车、1 218门大炮、77架飞机、146架战斗直升机、50~60枚短程和中程地对地导弹、120枚火箭炮、210枚防空导弹(这些军事力量分布在捷克境内的67个卫戍部队和斯洛伐克境内的16个卫戍部队)开始撤出捷克斯洛伐克。1991年6月25日,捷苏签订“苏军从捷撤离的议定书”。27日,苏军全部撤离。
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战争
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战争
背景
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奥匈帝国的分裂导致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想要确保领土要求的成功,于是发动了攻击。战争期间,匈牙利红军分别与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军队作战,而法国也在外交上高度介入冲突。
到最后阶段,双方都派出了12万多名士兵。贝拉?库恩(Bela Kun)向匈牙利人发出呼吁,承诺在他上台后的一周内,收复此前被邻国侵占的土地,随后他向捷克斯洛伐克宣战,这将增加他在国内的支持率,因为他兑现了恢复匈牙利边境的承诺。
匈牙利军队招募的士兵年龄在19到25岁之间。来自布达佩斯的工业工人自告奋勇。许多前奥匈帝国军官因爱国主义重新入伍。匈牙利军队将其第1和第5炮兵师(40个营)转移到匈牙利北部(部分地区即现在的斯洛伐克)。1919年5月9日,匈牙利在豪特万地区发动了反攻。
1919年5月20日,奥雷尔·斯特罗姆菲尔德(Aurél Stromfeld)发动攻击,攻击位于米什科尔茨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军队,因此也重新夺回科希策和普雷绍夫,从而成功地分离了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军队。
通过这一成功的行动,匈牙利控制了直到北部边界的领土,重新控制了米什科尔茨,绍尔戈陶尔扬和班斯卡什佳夫尼察周围的工业区。
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和军队的崩塌
尽管共产主义者承诺恢复匈牙利的前边界,但共产主义者于1919年6月16日在普雷绍夫宣布建立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宣布后,匈牙利民族主义者和爱国者很快意识到,新的共产主义无意夺回失去的领土,只为了传播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建立其他共产主义国家在欧洲,从而牺牲匈牙利的国家利益。
尽管匈牙利在捷克斯洛伐克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但由于独立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匈牙利爱国者和共产主义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巨大的紧张关系,于是匈牙利红军开始瓦解,军队的让步动摇了***,特别是在匈牙利红军专业军官、爱国者和民族主义者的民众及军事支持上;匈牙利红军中,就连总参谋长奥雷尔·斯特罗姆菲尔德也辞职以示抗议。
战斗转变
与此同时,捷克斯洛伐克军队也发生了变化。少数不可靠的意大利指挥官被法国将军和军官所取代。新组建的捷克斯洛伐克第二步兵师的团长是法国军团上校和资深外国军团成员约瑟夫·什奈达雷克。
新上任的指挥官将以前的战斗中被破坏的营和团,连同新的部队,在山区从一条防线撤退到另一条防线。对什奈达雷克来说,一个星期已经足够整合下属部队,并为他们的进攻行动做好准备。
兹沃伦战役
1919年5月10日上午,第二步兵旅对兹沃伦发动了一次进攻。它的左翼出人意料地出现在匈牙利军队的一侧,右翼进入了班斯卡什佳夫尼察。第二天匈牙利的所有攻击都被击退,第二师继续进攻。此时什奈达雷克改变了袭击的方向,6月13日,他下令对兹沃伦进行迂回进攻。
经过四个小时的战斗,他的部队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开始攻击匈牙利防御的关键阵地。中午时分,先行的第一分队已经冲到10公里的深度。整个赫龙河的中心地带都被捷克斯洛伐克控制,匈牙利的指挥中心不再有突破性的前进。
征服兹沃伦意味着战斗的转变。捷克斯洛伐克军队主动攻击匈牙利人,从莱维和卢切内茨两个方向进攻。每周都有战斗爆发,匈牙利人之前的所有战果都被耗尽了。匈牙利陆军司令部同意停火,并撤退到分界线。
这次战役中的捷克士兵其中大多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过奥匈帝国军队,而斯洛伐克军队志愿者,他们表明他们和1919年仍然留在俄罗斯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一样优秀。
结果
面对后继匈牙利军队的推进,协约国开始匈牙利施压。俄罗斯支持的库恩,未能在三周内占领斯洛伐克后被下达最后通牒,在法国保证下,匈牙利被迫退出斯洛伐克,同时罗马尼亚军队将撤出蒂桑图尔。
奥雷尔·斯特罗姆菲尔德将军在接受克莱蒙梭关于匈牙利新边界的提议后再次辞职。在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之间的短暂战争之后,斯洛伐克并入了捷克斯洛伐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