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隆有哪些景点
2.二战期间德国科隆大教堂为什么没被炸毁?
3.科隆大教堂的历史沿革
4.科隆大教堂是哪个国家
科隆有哪些景点
科隆科隆是德国第四大人口城市,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最大的城市,德国内陆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也是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科隆位于莱茵河畔,是贯穿东西欧的主要贸易通道。中世纪时,科隆已成为重要的教会中心和艺术文化中心。
科隆在二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科隆还有罗马天主教会的大主教。哥特式教堂科隆大教堂(德国KLNER DOM)于1996年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科隆的主要标志和非官方标志。43%的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18%的人信奉新教;39%的人信仰其他宗教。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东德难民涌入之前,罗马天主教徒占科隆居民的大多数。科隆有31个博物馆,展览从考古发现到现代油画。在一些固定的场所,比如德国最大的艺术展厅科隆美术馆,艺术氛围浓厚,每年都会举办几场展览。2004年5月新一轮扩大后,欧盟(EU)成为一个拥有25个成员国和4.53亿人口的经济区。建立了统一的内部市场,实现了人员、物资、资金和服务的自由流通;统一货币:欧元已经在12个国家流通,这些国家都使欧盟成为理想的投资和贸易地区。
德国位于欧洲中心,人口8200万,是欧盟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也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科隆位于德国人口最稠密的联邦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德语:Nordrhein-Westfalen)。该州1800万人口创造了德国22%的产值,出口量居世界第17位。德国百强企业中有39家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该州也是进口额最大、海外直接投资最多的联邦州。目前,国家已与中国江苏、陕西、四川三省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以大教堂闻名的科隆是德国仅次于柏林、汉堡和慕尼黑的第四大城市,也是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最大的城市。面积405平方公里,人口100多万。科隆所在的科隆经济区是德国第三大工业区,人口300万。这是一个充满巨展潜力的销售市场。科隆经济的重要特点是拥有众多充满活力的产业门类。
比如科隆,是欧洲最重要的化工基地之一,也是欧洲乃至日本的汽车制造中心。一流的汽车公司,如福特、雪铁龙、DAF、马自达、日产、雷诺、丰田和沃尔沃,都把总部设在德国和欧洲的科隆。科隆的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五金加工业和电气技术工业也起着重要作用。科隆约有46万员工,约占员工总数的80%。科隆是德国保险业聚集的城市之一,全德私人保险公司联合会的总部就设在这里。16个国家在科隆设有大使馆或商务代表处,另有400个协会落户科隆。
科隆作为你在欧洲的理想投资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科隆大教堂矗立在莱茵河畔的科隆大教堂。它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始建于1248年前后的长罗林王朝,1880年基本建成,历时632年。整个建筑是用磨光的石头建成的。
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4万平方米,东西长144.5米,南北长86.25米。教堂里有10个小礼拜堂。在教堂的中央是两个双塔尖塔,与门墙相连。它高达157米,像两把直插云霄的利剑。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礼拜堂,空间高度43.35米。科隆大教堂被称为欧洲最高的宣礼塔,是世界上最高的双塔教堂,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之一。它是科隆和团结的象征
莱茵河是欧洲著名的国际河流。它发源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流经德国,流入北海。沿途的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荷兰都留下了足迹。德国是莱茵河的主要径流国家。德国莱茵河通航里程719公里(其中德国法国边境185公里,德国瑞士边境17公里)。
莱茵河自古以来就是欧洲最繁忙的水路。流经德国的莱茵河全长865公里,流域面积占德国总面积的40%。它是德国的摇篮。从科隆到美因茨近200公里的河段是莱茵河最美的一段,这里河水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见底。人们坐在白色游艇上,远远望去,绿色的葡萄园有条不紊地排列在河的两岸,桁架结构的小镇和50多座城堡、宫殿遗址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古老的传说不时将人们的思绪带到遥远的过去,人们深深陶醉在莱茵河五彩斑斓的美景中,充满了浪漫的情趣。
莱茵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河流之一,因为它运输方便。莱茵河干流全长1320多公里,通航里程近900公里,其中约700公里可行驶万吨级海船。莱茵河还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其他大河相连,形成四通八达的水运网络。路德维希博物馆的艾琳路德维希是德国著名艺术赞助人彼得路德维希的遗孀。
她以丈夫的名字命名了这座博物馆,并向这座博物馆捐赠了774幅毕加索的作品。与此同时,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现代艺术作品,从达利到里奇特斯坦和沃霍尔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达利的摄影作品佩皮尼昂的火车站。这是除巴黎毕加索博物馆和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之外,收藏毕加索作品最多的博物馆。博物馆还有一个摄影博物馆(Agfa-Foto-Historama),收藏了之前一个半世纪的摄影作品。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历史和照相机博物馆,是摄影师的好去处。
开放时间:周二;10:00-20:00;周三-周五:10:00-18:00;周六-周日,节日:11:00-18:00,Wallraf Richards Museum,科隆最古老的博物馆,收藏了从中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科隆画派绘画的流行艺术作品(波普艺术),以及光效抽象画(OUP艺术)。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博物馆现阶段拥有大量藏品,其中陈列着14世纪至16世纪科隆画家的作品和印象派作品。
其中杜拉的《三五祭坛》和伦勃朗的作品也很值得一看。Schneutgen艺术博物馆这是科隆最好的宗教艺术收藏博物馆,它的创始人是亚历山大Schneutgen。博物馆里展出的中世纪宗教艺术作品,非常适合这座由教堂改建而成的艺术博物馆。其中的圣母、圣子和天使在莱茵有着独特而朴素的风格,令人神往。
二战期间德国科隆大教堂为什么没被炸毁?
原因:1942年,英美联合空军轰炸德国。科隆位居莱茵河要津,其下游腹地是化工业的集中区,成为挨炸最惨重的城市之一。战争结束时,科隆老城被毁百分之九十。由于德国天主教透过罗马教廷提出要求,这座古教堂才免遭轰炸。科隆大教堂虽然没有被毁掉,但也中了盟军十多枚。
战争结束后,康拉德·阿登纳总理对于家乡科隆情有独钟,主持重修了科隆大教堂,使其焕然一新。科隆人对于两位“康拉德”——1248年的主教和1948年的总理的贡献推崇备至,而后者除了使科隆大教堂重现辉煌之外,还一手缔造了今日的新德国。
扩展资料当年,科隆大教堂半建半停时,就是许多流浪汉寄宿的地方。建成后,教堂让流浪汉们寄宿在地下甬道里,虽然这里阴暗无比,条件很差,但流浪汉们却已非常满足了,因为这里是唯一肯收留他们的地方。这些流浪汉中不少是残疾人。
二战后期,盟军决定轰炸德国西线最后的据点科隆,此消息一出,许多科隆人纷纷外逃,科隆大教堂也一下子变得空空如也。
所有的人都清楚,盟军肯定要炸掉大教堂的,因为它是科隆的最高建筑,炸掉它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时,寄宿在大教堂里的流浪汉中,有一位老者站了出来。他说,过去大教堂给了我们无限庇护,今天,虽然我们无力保护它不被炸毁,但我们能做的是将大教堂里的玻璃壁画全拆下来,留给我们的后人。
这位老者的提议得到所有流浪汉的支持。在他的带领下,流浪汉们开始拆卸玻璃壁画。这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一万多块壁画,既要快速拆下又要保证不损坏。
由于大教堂里的都被锁了起来,流浪汉们只得到外面去借甚至是偷。
在的帮助下,体格健全的人负责拆壁画,其他肢体有残缺的人则负责将拆下来的壁画偷偷运到地下甬道里藏好。
流浪汉们不分昼夜地奋战,就在快要拆到最高层时,盟军的轰炸机呼啸而至了,巨大的轰鸣响声表明他们马上就要轰炸了,对于这群流浪汉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迅速撤离。
然而,惊人的一幕出现了:没有一个人逃离,他们仍按部就班地拆卸着壁画。最高层的一圈壁画需要从外面拆,好几个流浪汉仅在一根绳子的拉扯下,全身悬在塔的外面,把自己当成了“蜘蛛人”!而轰炸的飞机就近在咫尺!他们随时都可能丧命。
没有害怕,没有退缩,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盟军轰击机上的军人。突然,领头的轰击机改变了方向,上了膛的炮弹并没有朝大教堂的主体发射,而只是象征性地朝它的周围射了过去,接着便呼啸而过,随后的几架轰炸机也跟着做出了类似的动作,“敷衍了事”地飞走了。
此后几天,整个科隆几乎被盟军的炮火夷为平地,唯有科隆大教堂依然耸立在原地。很多人认为,那是上帝在发挥作用,冥冥中庇护了科隆大教堂。
百度百科-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的历史沿革
科隆是阿尔卑斯山以北著名城市,有"北方的罗马"之称。公元前37年的罗马时代,罗马帝王奥古斯都女婿阿格里皮在此地建城,为罗马的殖民城市,其市名就是由Colonial(殖民地的)演变而来,此城遂成为罗马帝国军事要塞。公元50年,该城为罗马皇后克罗迪娅的出生地,并把它正式命名为科隆。
785年,罗马天主教会设置主教,莱茵河交易中心发展起来。795年被定为威斯特法伦大主教驻地后,科隆宗教地位日趋加强。因以大教堂为主一系列教堂建筑的兴建,科隆获得"北方的耶路撒冷"之名。1201年辟为自由市,发展为东西欧贸易中心和中世纪德国最大城市。由于此时贸易、手工业和艺术得到高度发展,手工业行会甚至选举自己的与罗马统治者分庭抗礼。成立汉萨同盟时,科隆成为主要城市。设有下莱茵——西法伦城市群本部。15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承认科隆为自由城市,该城获得城市自由权。15世纪后随着汉萨同盟的衰退,科隆在德意志中的经济地位逐步下降。
这种变化直接说明为何科隆大教堂以哥特式建筑手法建成。德国早期深受罗马文化影响,教堂建筑是典型罗马风格。12世纪以后,市民阶级兴起,政治和经济变化,建筑形式随之改变。大教堂的兴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纪文化在欧洲勃兴的象征。1164年,德意志帝国皇帝、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征战意大利米兰时,夺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于是,科隆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图、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1238 年,法国国王从拜占庭皇帝手中购得耶稣受难时戴的荆冠,于是巴黎成为科隆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为保住圣地的地位,来供奉这份遗骸,建筑风格选取当时新兴的哥特式。科隆主教选定在8月15日圣母升天节动工建堂,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在当时德国这最大城市建世界第一大教堂为他们的共同愿望。 根据考古发现,教堂原址在罗马帝国占领时期是普通民居。从公元4世纪末或5世纪初起,在这个位置上开始建起了小规模的教堂。之后教堂不断扩建和改建,直到873年9月27日老教堂正式落成——今日科隆大教堂的前身。这座教堂在1248年4月30日的一场火灾中几乎毁坏殆尽。另有资料说“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在希尔德博尔德遗址上修建的”。
整个建造工程前后跨越六个多世纪,它是德国中世纪哥特式宗教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今的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 1880年竣工,若非19世纪的复古风席卷欧洲,那么这栋哥特式的经典之作恐怕永无完工之日。经过了七个世纪,它先后的建筑者都持有同样的信仰,而且绝对忠诚于原定。大教堂工程规模浩大,至今仍保存着成千上万张设计图。其建筑期长达632年,堪称世界之最。1248年,法国建筑家凯尔哈里特受邀设计建造科隆大教堂,公元1248年8月15日,科隆地区主教康拉德·冯·霍施塔登在圣母升天节这天为大教堂动工举行了奠基仪式,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2.5万名市民期待已久的时刻到来了,在这个德国当时最大的城市里建造一座“世界第一”的大教堂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富人捐钱,穷人出力,艺术家贡献智慧,统治者全力支持。当时的规模较小,其建筑形式用早期基督教时代的建筑方法,极为朴素。
最初的工程是从1248年到1322年的唱诗堂封顶。前期工程耗资巨大,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看简直难以想象。双顶教堂高达44米,且直上直下,既要保证底座地基的稳固,又要体现哥特式建筑所独具的垂直线性的效果。据说,当时的人们竟然是先修建直耸入云的柱子,再在其上安装木制起重机,最终实际“高空作业”。今日的人们已无缘看到那空中楼阁般的脚手架,但仅从它长达14米的中跨就可想见这个类似细长棱椎形的建筑物是如何拔地而起的了。木匠、泥瓦匠、石匠、搬运工乃至各种后勤人员日夜不停地加紧工期。夏天,他们趁着天亮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冬天也要干七八个小时。有的工人三顿饭都在“天上”吃,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打地基、修立柱、吊梁等相对容易的工作很快就完成了,最艰巨的任务便是封顶了。人们首先在地上浇铸屋顶平台,然后再将其吊至近60米的高空——为了减少重量和节省石料,木匠们和泥瓦匠们合作制成了木石结合的屋顶。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担心“纤细”的立柱是否能代替承重墙将屋顶托住,并且依照节省和美观的原则,立柱上的许多石料被抽空,建成了玻璃隔屏。44米高的屋顶如果出现塌方,其后果不堪设想。好在建教堂不是搭积木,聪明的设计师利用了罗马式大教堂建筑中的拱门设计,创造了有尖角的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帮助立柱共同支撑穹隆式吊顶——这也便是哥特式建筑的精髓之所在。在科隆大教堂里,每一根主柱周围都有拱墙相对应,通常是五拱,也有三拱和七拱。
尽管条件艰苦,工期紧张,但设计师们并没有丝毫马虎、在不具备现代几何学和力学知识的前提下,对于每一个细节部分,设计师们都反复研究,边试验边建造。甚至在没有统一的尺寸标准的情况下,那些不知名的伟大的建筑师们索性亲自去搭建模型和制造实物,为的是一次成功。在工程进展到了后期阶段,由于经费紧张再加上地区主教之间争权夺利,许多参与施工的人几乎就是靠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去完成本职工作的——他们笃信上帝,希望能造一座人间天堂请求上帝的赐福。1322年,地区主教海因里希·冯·维思伯格主持唱诗堂封顶仪式,科隆大教堂工程正式告一段落。
15世纪初,人们曾试图在原教堂的南面并排修一座教堂(南堂),但58米高的建筑未盖成便倒塌了,只剩下一台架在立柱上的木制起重机孤零零地成为了科隆市的标志。
由于历次战争阻隔,特别是“30年战争”和“百年战争”两次悠长的宗教战争,建筑工程时断时续。1560年,教堂内大厅基本竣工,因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工程中断(有资料说曾遭受火灾)。
1842年,德国著名建筑家卡尔·腓特烈·辛格勒向市民呼吁重开大教堂工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响应这个呼吁并给予财政支持,1842年9月4日,在威廉四世的主持下,大教堂第二次奠基。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帝国强盛,财力雄厚。科隆大教堂未尽的工程又被提上议事日程。德国人极欲表现自己的强国地位,下定决心在原教堂基础上建一座世界最高的教堂。早在此前,包括大文豪歌德在内的许多名人就提出重建大教堂的想法。到了1864年,科隆市发行**筹集资金直到1880年正式落成,科隆大教堂一层又一层地加高,一间又一间地加宽,形成了今日由两座“高塔”为主门。内部呈“十字心”为主体的建筑群。直到1880年10月15 日,这座当时荣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科隆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成为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除了它自身特有的价值和其包含的艺术价值外,它还表现了欧洲天主教的力量和耐力。1942年,英美联合空军轰炸德国。科隆位居莱茵河要津,其下游腹地是化工业的集中区,成为挨炸最惨重的城市之一。战争结束时,科隆老城被毁百分之九十。由于德国天主教透过罗马教廷提出要求,这座古教堂才免遭轰炸。科隆大教堂虽然没有被毁掉,但也中了盟军十多枚。战争结束后,康拉德·阿登纳总理对于家乡科隆情有独钟,主持重修了科隆大教堂,使其焕然一新。科隆人对于两位“康拉德”——1248年的主教和1948年的总理的贡献推崇备至,而后者除了使科隆大教堂重现辉煌之外,还一手缔造了今日的新德国。
20世纪末泛酸的空气正无情地侵蚀每一块斑驳的石头,一波又一波的整修又开始了。保持大教堂的建筑特色,并对内部艺术陈设进行文物保护和管理。1999年起,大教堂修葺提出1720万马克预算。由于宗教界、个人及财政援助,作为信仰象征和新欧洲中部文化传统统一见证的科隆大教堂必能更好被保存下来。
科隆大教堂是哪个国家
科隆大教堂是德国。科隆大教堂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的乌尔姆敏斯特大教堂),世界第三,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它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它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仍修缮工程不断。
科隆大教堂是德国。科隆大教堂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的乌尔姆敏斯特大教堂),世界第三,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它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它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仍修缮工程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