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叫德比之战
2.北马其顿旅游景点介绍 北马其顿著名景点
3.消失的国家
4.我不懂足球,希望各位给我普及下知识。
5.介绍一下“南斯拉夫”。
为什么叫德比之战
德比
德比(Derby),在不少国家的意思,是代表两队位于同一城市或邻近地区的球队(通常指足球队)所进行的比赛。例如北伦敦德比是阿森纳对托特纳姆热刺。这名词有时亦会用以形容两队在同区或全国皆有重要地位球队的比赛。
德比一词可能源于每年在忏悔节(Shrove Tuesday)及大斋首日(Ash Wednesday)在英格兰中部德贝代尔(Derbyshire Dales)的阿什本(Ashbourne)举行的足球比赛,始于12世纪,比赛分两日由下午2时至10时举行,全镇分为两队,队员以出生于流经全镇的汉莫尔河(Henmore Brook)南北划分,一队名为“上游队”(Up'Ards)而另一队是“下游队”(Down'Ards),龙门相距三英里,球赛在全镇内进行,是当地著名的节日项目。
另一理论是源自1780年由第12任德比伯爵创办的德比。“德比”是指英国小城德比郡(Derby),那里是英国举办比赛的地方,德比郡出产的更是闻名英国界。1870年,英国的德贝伯爵(Sir.Derby)创立英国大会后,每年六月的第一个星期三在伦敦附近的Epsom举行,是英国非常有名的大赛之一,这天也被命名为DerbyDay。在比赛中,参大都来自德比郡,“德比大战”被用来形容“来自德比郡的马之间的比赛”。渐渐地,“德比”被引伸到其他体育比赛领域中,英国人把它引用到了两支同城球队之间的比赛来形容比赛的激烈,这就是德比大战!
德比对赛双方的球员及球迷的比赛气氛较一般比赛更热气腾腾,如双方有宗教派别或政治分歧的敌对关系,比赛的张力更为剧烈。政治敌对的德比例子有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对西班牙人,巴塞罗那代表忠于加泰罗尼亚民族主义的居民,而西班牙人(Espanyol是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人)则代表在佛朗哥时期由其他地区迁入加泰罗尼亚拥护西班牙统一的居民。此外巴塞罗那对马德里亦可视为政治德比对碰,马德里是西班牙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支持的球队,而巴塞罗那则是加泰罗尼亚象征,反对佛朗哥的西班牙国家主义,为反对派及左翼所支持。宗教派别敌对的德比例子有苏格兰格拉斯哥的老字号对战,凯尔特人代表罗马天主教人口,而流浪者代表同市的新教人口。
德比通常代表两队位于同一城市或邻近地区的球队的比赛,但有时历史上的全国性敌对球队如荷兰的阿贾克斯对飞燕诺或意大利的国际米兰对尤文图斯等亦可称为德比。
另:英国英格兰中部城市。位于特兰特谷地、德文特河畔。人口21.5万(1983)。面积78平方公里。十七世纪为著名的酿酒业中心。十八世纪后期发展了丝织工业。1750年开始生产瓷器。十九世纪随着铁路与机械工业的建立,城市发展迅速,为铁路枢纽。主要工业有机车、车厢、汽车与飞机发动机、人造纤维、塑料、电器设备、油漆、涂料、皮革、木材与丝绸等。设有大型牲畜市场。
各国德比一览
意大利国家德比,尤文图斯/AC米兰/国际米兰
米兰德比,AC米兰/国际米兰 圣西罗/梅阿查球场
都灵德比,尤文图斯/都灵 阿尔皮球场
罗马德比,罗马/拉奇奥 罗马奥林匹克球场
维罗纳德比,维罗纳/切沃 本特戈迪球场
英格兰德比,曼联/利物浦
曼切斯特德比,曼联/曼城
利物浦德比,利物浦/埃弗顿
西北伦敦德比,阿森纳/热刺
伦敦德比,阿森纳/切尔西/……
西班牙德比,巴塞罗那/
马德里德比,/马竞
加泰罗尼亚德比,巴塞罗那/西班牙人
安达卢西亚德比,贝蒂斯/塞维利亚
慕尼黑德比,拜仁慕尼黑/慕尼黑1860 安联球场
鲁尔区德比,多特蒙德/沙尔克04/勒沃库森
格拉斯哥德比,凯尔特人/流浪者
除了以上德比之外:
苏格兰
爱丁堡德比:哈茨vs希伯尼安
邓迪德比:邓迪vs邓迪联
俄罗斯
莫斯科德比:莫斯科斯巴达克/莫斯科火车头/莫斯科中央陆军/莫斯科迪纳摩/FC 莫斯科/莫斯科鱼雷
葡萄牙
里斯本德比:里斯本竞技vs本菲卡
波尔图德比:波尔图vs博阿维斯塔
荷兰
鹿特丹德比:费耶诺德vs鹿特丹斯巴达
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德比:费内巴切vs加拉塔萨雷
保加利亚
索非亚德比:索非亚中央陆军vs索非亚列夫斯基
捷克
布拉格德比:布拉格斯巴达vs布拉格斯拉维亚
罗马尼亚
布加勒斯特德比:布加勒斯特星/布加勒斯特迪纳摩/布加勒斯特快速/布加勒斯特民族
希腊
雅典德比:奥林匹亚克斯/帕纳辛奈科斯/AEK雅典
乌克兰
顿茨涅克德比:顿茨涅克矿工vs顿茨涅克冶金
塞尔维亚和黑山
贝尔格莱德德比:贝尔格莱德红星vs贝尔格莱德游击
比利时
布鲁塞尔德比:安德莱赫特vsFC 布鲁塞尔
中国德比
上海德比:上海申花/上海国际
辽宁德比:大连实德/沈阳金德/辽宁中誉
NBA德比/;易建联和姚明
美国德比
自中国易加入NBA雄鹿以后,NBA聚集了两位中国巨星球员,火箭的姚明和雄鹿的易建联,2007年11月10日在火箭主场迎来了NBA的中国德比大战:火箭VS雄鹿。全球收视率开创了NBA的一个高峰。
除足球之外,「打吡」(「德比」)一词亦可用於活动。
「打比/ 吡」,都是Derby这个英文字的音译。香港开埠初期,翻译外国地名及人名时,往往用借音的方式,而为了表示该中文字纯属借用其发音,就将原字加一个「口」旁。於是有人将英国郡名Derby译作「打吡」,但亦有译作「打比」或「德比」。不过,「吡」其实并非一个新造借音字,它有本来的读音及涵义。无论是取音或取义,「打比」都可能更为贴切。但是,「香港打吡」已经沿用一个世纪有多,大家亦已习惯了。
Derby与又有甚麼关系呢?话说英国有若干历史悠久的锦标大赛,其中一项名为圣烈治大赛,以一位军官的名字命名。首次圣烈治大赛在一七七六年九月举行。一七七八年,第十二代打比郡伯爵Edward Smith Stanley与会高级董事Charles Bunbury先生提出,在来年增设一项专为三岁雌马而设的一哩半赛事,以打比爵士的居所为名,取名为橡树大赛。无巧不成话,一七七九年举行的首届橡树大赛就是由打比爵士爱驹Bridget胜出。
由於首届橡树大赛办得十分成功,打比爵士与好友Charles Bunbury便策划於一七八○年增设一项为三岁雄马及雌马而设的赛事,途程为一哩。依照传统,两人以掷毫形式决定该场赛事的名称,结果打比爵士赢了,於是这场三岁马赛事命名为「打比大赛」。不过首届赛事则由Bunbury名下马匹「大奥密」(Diomed)夺魁。
在叶森举行的打比大赛自此成为英国马坛最重要的赛事之一,亦被视为世界上所有打比大赛的鼻祖,除了在一七九四年将途程由原来的一哩改为哩半(2400米)外,此项经典大赛的基本赛制维持了二百二十三年,至今没有重大的改动。传统上,叶森打比安排在六月的首个星期三举行,直到一九九五年,改为在星期六举行,希望吸引更多马迷观看。首匹胜出在星期六举行的叶森打比大赛的赛驹正是一代马王「临泰来」(Lammtarra)。二○○○年,「先力达」(Sinndar)先取叶森打比,继而再夺爱尔兰打比及法国凯旋门大赛,成为欧洲冠军三岁马。
英国创办了打比大赛之后,其他国家纷起仿效。时至今日,欧洲、美洲、大洋洲、亚洲以及非洲各地区都有本土一年一度的打比大赛。
爱尔兰打比大赛多数安排於六月下旬或七月初的星期日在郤拉马场举行。爱尔兰打比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此赛每每决定何驹是欧洲最佳三岁马,由於赛期安排在英国及法国打比之后,造就机会让该两地的打比冠军在郤拉马场一决高下。近年,「先力达」、「望族」(Montjeu)以及「好梦」(Dream Well)都在此成为双料打比冠军,荣膺欧洲三岁马王。
法国打比(Le Prix du Jockey Club)在一八三六年创办,其后每年均於六月的首个星期日在尚蒂伊马场举行。近年最出色的法国打比冠军当推「望族」及「名画家」(Peintre Celebre),这两匹良驹都在胜出法国打比大赛后,再以三岁之龄赢得法国马坛最高荣誉的凯旋门大赛。
美国的肯德基打比历年均在邱吉尔园马场举行,该马场位於肯德基州的路易斯维尔市。此项打比最初只局限於地区层面,及至一九二○年,已成为北美洲最著名的赛事。肯德基打比是美国三冠马王大赛的首关赛事,另外两关分别是必利是锦标及贝蒙锦标。
日本打比又名东京优骏,首届赛事於一九三二年举办。此项赛事参照英国叶森打比的赛制,每年於东京竞马场举行。九八年度日本打比冠军「特别周」(Special Week)曾於99年日本杯中击败了香港马王「原居民」及法国马王「望族」,被誉为日本近年最佳马匹之一。而值得一提的是,近年的日本打比冠军中,有四匹是美国马王「周日宁静」(Sunday Silence)的子嗣。
北马其顿旅游景点介绍 北马其顿著名景点
欧洲旅游:走进马其顿首府斯科普里(图)
驶离尼什酒店(摄影:冯赣勇)
在马其顿的观光将分为两部分内容,当日,首先在马其顿首府斯科普里观赏重建于15世纪的瓦达河大桥,参观传统的大巴扎,以及同样始建于15世纪的穆斯塔法帕夏清真寺、St.Spas教堂、土耳其时期的Kara城堡、古驿站、亚历山大大帝广场及特蕾莎修女纪念碑、纪念馆等著名景点。翌日,在前往下一站阿尔巴尼亚的途中,在马其顿奥赫里德市,泛舟景色优美的湖泊,尽享奥赫里德湖光山色的美景。
途中景色(摄影:冯赣勇)
在前往斯普利特途中,导游沈陈炜将马其顿及首府斯普利特进行了大体介绍。马其顿共和国简称马其顿,是位于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内陆国家,东临保加利亚,北临塞尔维亚,西临阿尔巴尼亚,南临希腊。而古代马其顿地区包括马其顿共和国和希腊北部的中马其顿、西马其顿、东马其顿-色雷斯。
斯科普里古堡(摄影:冯赣勇)
对于古代马其顿,希腊方面认为古马其顿王国是古希腊人的一支,古马其顿王国属于希腊 历史 。马其顿共和国方面则宣称自己是马其顿王国和马其顿 社会 主义共和国的继承者,因此坚持使用“马其顿”这一国名。
老城房舍(摄影:冯赣勇)
斯拉夫人7世纪迁居马其顿地区,10世纪下半叶至1018年,萨莫伊洛建立了第一个斯拉夫人的马其顿国。14世纪开始,马其顿地区长期处于拜占庭和土耳其统治之下。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军队占领马其顿地区。
老城行人(摄影:冯赣勇)
地理上属于塞尔维亚的部分称瓦尔达尔马其顿,一战后瓦尔达尔马其顿作为塞尔维亚的一部分并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二战后,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原属塞尔维亚的瓦尔达尔马其顿成为南斯拉夫联邦的组成单位之一,称马其顿共和国。1991年11月20日,马其顿宣布独立。1993年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暂用名加入联合国。
街头壁画(摄影:冯赣勇)
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快融入欧盟一体化,马其顿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称为欧洲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在141个国家中综合排名位列第36位,是欧洲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马其顿不临海,是个内陆国家。马其顿的邻居也不多,就4个:东邻保加利亚,南邻希腊,西邻阿尔巴尼亚,北邻塞尔维亚。马其顿地形多为山地,瓦达河贯穿南北。
集市摊档一角(摄影:冯赣勇)
集市行人(摄影:冯赣勇)
斯科普里是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也是马其顿最大的都市,马其顿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居住在斯科普里。斯科普里也是马其顿的政治、文化、经济、学术的中心都市。斯科普里在古罗马时期的名称是斯库皮(Scupi)。
老城街景(摄影:冯赣勇)
马其顿首府斯科普里附近地区自大约公元前4000年以来就有人居住。在今日斯科普里市中心的斯科普里城堡附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集落遗迹。1世纪前夕,集落被罗马人攻克,成为罗马军队的野营地。
老城留影(摄影:孙涛)
在1912年巴尔干战争期间,斯科普里被塞尔维亚王国征服,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斯科普里成为新建国家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后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
老城酒屋(摄影:冯赣勇)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斯科普里被轴心国国家保加利亚王国军队占领。1944年,成为南斯拉夫 社会 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加盟国马其顿 社会 主义共和国的首都。斯科普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得到了急速的开发。但因1963年发生了地震,其发展一时停滞。1991年,斯科普里成为自南斯拉夫独立的马其顿首府。
集市一角(摄影:冯赣勇)
来到斯科普里,沈陈炜带着大家首先进入老城中的古集市,从这里穿街过巷前往穆斯塔法帕夏清真寺。斯科普里的古集市街就在马其顿广场附近,古集市直译是“旧巴扎”,据称这是欧洲第二大的具有土耳其风格的集市,而第一大的则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集市留影(摄影:王珏)
着传统服饰的居民(摄影:冯赣勇)
旧巴扎是斯科普里清真寺最集中的地区,这一地区的建筑多为典型的奥斯曼建筑。清真寺宣礼塔和奥斯曼时期的街道也显得相当和谐。
漫游古城街巷(摄影:王珏)
旧城区的居民以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土耳其人居多,这里随处都可以看见的土耳其传统服饰居民,还有阿尔巴尼亚人的小市场。
帕夏清真寺(摄影:冯赣勇)
沈陈炜带着团队来到了位于山坡上建于1492年的斯塔法·帕夏清真寺。只见高高的宣礼塔异常醒目。清真寺的庭院很洁净。该清真寺由穆斯塔法帕夏出资修建,他是巴耶济德二世和塞利姆一世治世时是奥斯曼帝国杰出的政治人物。遵照一段时间的礼节,团友们脱鞋后进入清真寺,观赏了庄严肃穆的清真寺。宽敞的大厅,豪华的穹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真寺内(摄影:冯赣勇)
斯科普里除了清真寺还有基督教堂和修道院,离开斯塔法·帕夏清真寺来到St.Spas教堂,走进教堂不大的庭院中发现,这里更像是欣赏一个艺术宝库。建于1826年的这座教堂,于10年被宣布为国家 历史 地标。庭院中有一座石棺十分引人注目。
教堂内石棺(摄影:王珏)
教堂建于地下,因为在土耳其统治时代,教堂不允许建得比清真寺高。这里引以为傲的是一个10米宽6米高的圣像间壁,雕刻全部用核桃木制作,非常精美,由19世纪早期技艺精湛的艺术家Frckovski和Filipvoski兄弟雕刻而成。教堂的庭院通向Goce Delcev墓和博物馆。Goce Delcev是马其顿国内革命组织IMRO的***,也是一位民族英雄,1903年被土耳其人。
古堡碉楼(摄影:冯赣勇)
从教堂出来前往亚历山大大帝广场时刚好经过道路一侧的卡拉古城堡。卡拉城堡是古罗马时期的建筑,位于瓦达河左岸,建于公元6世纪初,从城堡上可以俯览整个斯科普里市。沈陈炜介绍说,卡拉城堡里面的大石块是公园4世纪的,墙是公园11世纪的,那时的马其顿是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由于时间所限,没有登上城堡一观。
古驿站一角(摄影:冯赣勇)
老城中最后参观的是古代驿站 Ancient Posthouse,自古以来,斯科普里就是巴尔干半岛连接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和商业地位。因此这里的驿站在当时十分发达。
新老城交相辉映(摄影:冯赣勇)
走进斯科普里的古驿站,乍一看与中国的别无二致,宽敞的庭院中松柏参天,用于栓置马匹,石砌的花圃中各色花朵开放得鲜艳却不扎眼。
街头留影(摄影:冯赣勇)
整个驿站是个四合院似的两层结构,楼下是餐厅,楼上是客房,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家餐厅所在地,远没有了当年商队进出、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
瓦达河上的桥梁(摄影:冯赣勇)
位于亚历山大大帝广场前面的瓦达河著名石桥,是斯科普里的标志。该石桥由查士丁尼大帝兴建于1451年的拜占庭帝国时期,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是用来连接斯科普里的老城与新城的必经之桥。
石桥头博物馆(摄影:冯赣勇)
团队结束了老城区的观光来到河边,从桥上走过去就进入了斯科普里新城区广场。站在石桥上放眼望去,能看到周边还有一系列建筑,歌剧院、博物馆等均分布在这一带,现代化的建筑群展现了新城的风貌。
河上雕塑(摄影:冯赣勇)
桥下的瓦尔达尔河是斯科普里的母亲河。瓦尔达尔河是巴尔干半岛南部河流。源于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边境的萨尔山东坡,先北流经马其顿北部,后折向东南,经斯科普里、铁托韦莱斯,入希腊国境南流注入爱琴海萨洛尼卡湾。全长420公里,大部分在马其顿境内。
马其顿广场(摄影:冯赣勇)
瓦尔达尔河上有几座桥梁,其中5座全部在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石桥有十二个半圆拱门,长两百多米。瓦尔达尔河畔广场的两侧,同样摆满了人物雕像,从古代的查士丁尼一世到近代的国家独立的倡导者和行动者,沿河而立。
广场合影(摄影:冯赣勇)
过了桥来到斯科普里的亚历山大大帝广场。这里过去叫铁托广场,现在又叫马其顿广场,是马其顿共和国最大的广场。亚历山大大帝广场的喷泉很漂亮。中间这个最大的“马上的斗士”是就是古罗马亚历山大大帝铜像,基座周围由8名武士及四头猛狮护卫。武士的是音乐喷泉,怒狮雕像列在四周。
广场雕像(摄影:冯赣勇)
底座的武士是拿着长矛的士兵,呈当年著名“马其顿方阵”的样子,亚历山大大帝就是靠这个方阵,统一希腊,征服欧亚大陆。马其顿帝国曾经横扫波斯、踏平埃及,是古罗马帝国时期第一大帝国,亚历山大大帝是马其顿最著名的 历史 人物。
母孕雕像(摄影:冯赣勇)
在亚历山大大帝广场还有很多雕塑,雕像人物均极为传神。其中喷泉处有一组母亲从怀孕到养 育儿 女的雕塑,这座雕塑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十分动人。此外还有著名的船夫纪念碑群雕也吸引了众多游人的眼球。
船夫纪念碑(摄影:冯赣勇)
全称为“Thessaloniki船夫纪念碑”,修建于2011年。Thessaloniki是希腊北边的一个城市,奥斯曼土耳其西进时,当地的老百姓积极反对奥图曼帝国占领马其顿。这座雕像用以纪念当年的这段 历史 ,并用船夫来表示当你出海之后,便可将每日的生活抛诸脑后,拥有无限的自由。
特雷莎修女纪念馆(摄影:冯赣勇)
穿过广场最后来到特蕾莎修女纪念碑、纪念馆。特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年9月5日),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出生在马其顿的斯科普里,主要业绩是为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因其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于19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她是马其顿人的骄傲,更是斯科普里人的骄傲。2003年10月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特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因此变为真福特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修女纪念碑(摄影:冯赣勇)
凯旋门(摄影:冯赣勇)
斯科普里凯旋门是马其顿独立20周年纪念的标志(马其顿于1991年独立),在2012年1月正式完工启用。凯旋门高21米。由马其顿雕塑家Valentina Stephanovska设计,他同时也是亚历山大骑马雕像的设计者。
凯旋门留影(摄影:王珏)
凯旋门上有一个可以俯瞰全城的观景台,这是继罗马尼亚有凯旋门之后又一国家拥有凯旋门。 站在观景台上,马其顿首府斯科普里的城市风貌尽收眼底。
奥赫里德一角(摄影:冯赣勇)
湖光山色(摄影:冯赣勇)
马其顿的美中之最当属奥赫里德湖。奥赫里德湖是巴尔干半岛第二大天然湖,也是最深的湖(最深处304米)。它位于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联盟边境,有三分之一在阿尔巴尼亚境内,三分之二在南斯拉夫联盟境内。湖长30千米,宽12千米,面积365平方千米,海拔695米,是一个山顶湖,湖岸陡峭。
碧波荡漾(摄影:冯赣勇)
奥赫里德湖水源主要来自山泉,因而它可以说是欧洲少见的未受污染的淡水湖。奥赫里德湖四面环山,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如镜,呈深蓝色,山光水色,风景秀丽。在奥赫里德湖的东侧,相隔一座大山,还有一个湖叫普雷斯帕湖,它也是由周围的山泉汇集而成的湖泊,它与奥赫里德湖之间有溶洞相通,因此人们常称它们为姊妹湖。
湖上泛舟(摄影:冯赣勇)
乘船泛舟湖上,只见奥赫里德湖面如镜。据奥赫里德生物水文研究院对湖内生物所做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湖内现存生物同5000万年前第三纪的生物几乎一样。湖中的海绵及一些鱼类是欧亚大陆在冰河期前最后残余的水生生物之一,它们的形状与现存化石的形状几乎没有什么差异。
湖上观景(摄影:冯赣勇)
湖上留影(摄影:孙涛)
毫无疑问,奥赫里德湖被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与此同时,整个奥赫里德市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看到奥赫里德湖不禁感叹:真是一个值得久住的好地方!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马其顿的奥赫里德湖的水是幽蓝色,湖面比较灵动。奥赫里德湖的灵动感展现在水的颜色多变,以及水中倒影的层次丰富。
返回码头(摄影:冯赣勇)
奥赫里德湖由于湖景秀丽,地中海气候宜人,奥赫里德湖畔的两座城市--阿尔巴尼亚的波格拉德茨和南斯拉夫的奥赫里德,均成为国际 旅游 和疗养的胜地。这里还有 历史 博物馆、艺术陈列馆和艺术学校。在这里每年都要举行“奥赫里德之夏节”和“巴尔干节”,节日期间演出精彩的民间舞蹈、音乐等。结束了马其顿奥赫里德湖的观光,团队驱车前往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继续巴尔干之旅。(图文:冯赣勇)
走进北马其顿奥赫里_
奥赫里德(Ohrid)是北马其顿第七大城市,位于斯科普里西南,雷森与比托拉以西,靠近阿尔巴尼亚边境。奥赫里德城位于奥赫里德湖(Lake Ohrid)湖畔,是欧洲最古老的人类住区之一。它主要建于7世纪和19世纪之间,城市里有中世纪教堂、修道院、壁画、城堡和塔楼等众多古建筑。奥赫里德湖(Lake Ohrid)是一处极佳的自然景观,为许多第三纪淡水动植物的特有物种提供了庇护所。
奥赫里德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古希腊时,这里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古罗马帝国时,奥赫里德属于古罗马的一部分。公元4世纪东西罗马分裂,奥赫里德地区成为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从公元6世纪起,大批南部的斯拉夫人涌入巴尔干半岛,其中一支定居在今天的北马其顿,另有一支定居在今保加利亚境内。公元867年,保加利亚人征服了奥赫里德。990年至1015年,保加利亚帝国首都移至奥赫里德,奥赫里德成为整个巴尔干地区的宗教和文化中心。14世纪末,奥赫里德城市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直到1912年脱离土耳其人的统治。1991年,北马其顿成为独立国家,奥赫里德成为北马其顿的一个重要城市。
奥赫里德是一座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的古城。城市里有中世纪教堂、修道院、壁画、城堡和塔楼等众多古建筑,被誉为 “巴尔干的明珠”。奥赫里德也是奥赫里德区的行政中心。奥赫里德这座 历史 城市以其众多的 历史 遗址吸引着 旅游 者的目光。过去奥赫里德市有360座教堂,保存至今的只有23座,拜占庭时代的建筑显示了这座城市几百年间的辉煌,因而得名“巴尔干的耶路撒冷”。
奥赫里德的建筑代表了欧洲这一地区保存最完好、最完整的古代城市建筑群。迄今为止,在奥赫里德老城区的考古发掘中,已经发现了7座长方形会堂。大量考古遗址也丰富了城市核心区的结构,重点是早期的基督教大教堂,这些教堂以马赛克地板闻名。
圣索菲亚教堂(Church of St. Sophia)位于北马其顿奥赫里德老城区,毗邻奥赫里德湖,是奥赫里德最大的教堂,也是教区的主教教堂。圣索菲亚教堂建于11世纪,教堂由数根罗马式圆柱支撑,以精致的拜占庭式壁画而著称。圣索菲亚教堂融合了罗马式与拜占庭式的建筑风格。从11世纪到18世纪一直是北马其顿整个地区的教堂,教堂的主要部分建造于11世纪,在14世纪的时候外部增建了部分建筑。圣索菲亚教堂内部的壁画源于11世纪至13世纪,是当时拜占庭绘画的最杰出代表,是这个国家的艺术佳作和文化瑰宝。这些壁画向人们述说着早已逝去的那个时代的故事。这座教堂为北马其顿最重要的 历史 遗迹,代表着中世纪的建筑和艺术。
塞缪尔要塞(Samuel Fortress)位于北马其顿城市奥赫里德(Ohrid)老城区的北侧,建于公元6年至1014年,是北马其顿现存最大的中世纪城堡遗址之一。在奥赫里德作为保加利亚帝国首都的时期,要塞得到全面扩建,要塞占据整个奥赫里德山顶,四周筑有塔楼和长达3公里的坚固城墙,共有上、下、北3个城门,现仅存上城门。塞缪尔要塞是北马其顿现存的中世纪最大的城堡遗址之一。
卡尼奥圣约翰教堂(Church of St. John at Kaneo)位于北马其顿奥赫里德,教堂建在奥赫里德湖边的悬崖之上。卡尼奥圣约翰教堂建于13世纪,据说是纪念基督使徒和神学家约翰(John the Theologian)而建。这座炫目的教堂矗立在奥赫里德湖畔的峭壁上,巍然高耸,凌空独立,有一种庄严与凝重之感。教堂倒映在湛蓝的奥赫里德湖水中,湖光山色,景色幽雅。中世纪以来,修道士们喜欢在这里做灵修。教堂隐约倒映在湛蓝的湖水中,湖光山色,景色幽雅。通往教堂之路也很独特,沿着湖边一直往太阳西下的方向走,教堂就在一条长长的木栈道的尽头。
奥赫里德湖(Ohrid Lake)位于北马其顿共和国西南和阿尔巴尼亚边境,是巴尔干半岛第二大湖,是欧洲最古老的湖泊之一,面积约365平方千米,长35千米,宽15千米,最深处超过300米。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如镜,呈深蓝色,山光水色,风景秀丽。奥赫里德湖是巴尔干半岛最深的湖泊,湖底最深处达到惊人的288米。全湖面积的三分之二属于马其顿,其余部分属于阿尔巴尼亚。沿湖的万家灯火和欧式建筑映照在湖中,光影交织,如梦似幻,如同再造了另一个奇妙的水上世界。奥赫里德也被人称为“阳光之城”,在这片阳光与水的天堂,湖水总是呈现一种无以言喻的深邃湛蓝,湖波潋滟,透彻如镜。
奥赫里德湖为许多第三纪特有的和残留的淡水动植物物种提供了庇护。奥赫里德湖是一个深而古老的构造成因湖泊,已经持续存在了大约200万至300万年。湖中有200多种特有的动植物,包括藻类、涡虫、蜗牛、甲壳类动物和17种特有鱼类(包括两种鳟鱼)。沿岸还有丰富的鸟类。
奥赫里德是欧洲最古老的人类居住区之一。奥赫里德是保存最完好的完整建筑群之一,包括青铜时代至中世纪的考古遗迹,奥赫里德拥有7世纪至19世纪堪称典范的宗教建筑,以及展示18世纪和19世纪乡土建筑的城市结构。它们都具有真正的 历史 、建筑、文化和艺术价值。这里的宗教建筑、壁画和圣像,共同见证了这个地区几个世纪以来作为一个宗教和文化中心的重要性。
1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80年和2019年扩展,奥赫里_地区自然和文化遗产(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Ohrid region)作为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名录》。
孙克勤撰文和摄影
欧洲穷国之“北马其顿”现状,带你看看真实的北马其顿
1,北马其顿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南欧内陆国,面积25713平方千米,人口208万,全国共设85个地方行政区。
2,斯科普里是北马其顿首都和最大都市,瓦尔达尔河穿城而过,河北岸是旧城区,南岸是新城区、有众多的现代建筑,也是该市的市中心。
3,马其顿的官方语言是马其顿语,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南斯拉夫语支的东分支,是主体民族马其顿人的通用语,该民族属于欧罗巴人种巴尔干类型。
4,北马其顿医疗实行全民保险制度,跟我们的医保有点类似,当地只要有全民保险,不管在全国任何一家医院都可以直接用,一般门诊报销80%,住院根据收入而定,75%起步,最高可全额报销,当地住院免费提供一日三餐,有专门的护工。
5,北马其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居住在首都斯科普里,该城曾在1963年遭遇大地震,80%的城区被毁,如今的城区是由日本人丹下健三规划设计的。另外有座斯科普里机场,是该国两座机场之一,另一座是奥赫里德国际机场。
6,北马其顿传统的定亲婚俗,不需要彩礼,但鲜花和巧克力是必不可少的,数量必须是单数,在当地送单数,表示喜庆,送双数花通常用于葬礼。传统的婚礼要连续举行三天。
7,北马其顿目前是北约成员国,没有加入欧盟和欧元区,当地使用的货币是第纳尔,1马其顿第纳尔=0.124337人民币。
8,北马其顿人均收入普遍不高,全国大部分人月收入在1680元到3690元人民币之间,该国富裕阶层主要集中在首都斯科普里,该城也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地方,普遍超过3100元人民币,如果在其他城市一般很难达到。
9,北马其顿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极端最高气温达40 、最低气温达-30 ,境内山地较多,东邻保加利亚共和国,南界希腊共和国,西接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北傍塞尔维亚共和国。
10,北马其顿高速公路不收费,也不限速,靠右行驶,但开车必须开灯,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另外我国驾照可以在当地使用六个月。
11,北马其顿一年中的期蛮多的,大大小小的节日加起来有40多天,都是带薪休,如果节日赶上星期六或者星期天,那就必须往后在多加一天期,当地人认为,节日是节日,不能和周六周日混为一谈。
12,奥赫里德是北马其顿第七大城市,建于公元前二世纪,市内多古建筑与名胜古迹。该城虽然不大,但教堂挺多,数量曾一度达到365座,目前该城与和它重名的奥赫里德湖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其中奥赫里德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之一。
13,北马其顿实行高中以下免费教育,该国公立学校数量不是很多,大多数为私立,价格较昂贵,很多公立学校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一般,当地有很多校车是我国援助的。
14,比托拉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北马其顿第二大城市,距首都斯科普里169公里远。该城经济发展高于北马其顿平均水平,北马其顿很多中大型企业均将公司总部设立在该市。
15,北马其顿的南部城市卡拉哈有条街道,叫靓星大道,该街道全部是用特殊玻璃制成的,非常明亮,表面看似光滑,但走在上面一点也不滑,非常神奇。
16,北马其顿河流众多,但多为小河流,其中瓦尔达尔河流域占其国土大部分,矿产种类比较丰富,有煤、铁、铅、锌、铜、镍等。
17,北马其顿人一周上5天班,一天7个小时,加班在该国是不可能的,一般商家礼拜六上午营业,下午和礼拜天都休息。北马其顿人喜欢到餐馆、酒吧、咖啡厅过夜生活,周末通常要 到很晚才休息。
18,泰托沃是北马其顿西北部城市,是该国工业之城,工业有毛纺织、皮革、烟草加工等。市郊有铬的开和冶炼。
19,北马其顿的超市特别多,有大有小,几乎走几步就一个,因为当地轻工业不发达,超市里的玩具、日用品、部分食品都需要进口,其中有很多来自我国义乌。当地的产的饮料、土豆一类的很便宜,土豆才6毛多人民币一斤,一大瓶饮料1.5人民币。但进口的东西价格就贵了。
20,北马其顿的经济主要依靠矿石开、冶金、化工、电力、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主要贸易伙伴为德国、英国、希腊等。
21,北马其顿的房价近几年一直相对稳定,没什么大起大落,但各个城市之间的价格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大城市远远高于小城市,以首都斯科普里为例,今年房价折合人民币一平在7100元到9200元之间。
22,北马其顿从1996年开始参加奥运会,截止目前还未取得过奥运奖牌。
23,北马其顿境内除了文物古迹就是教堂,有的文物古迹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成了遗址,比较出名的景点有普雷斯帕湖、卡列城堡、St.Spas教堂等。
24,北马其顿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当地人普遍悠然自得,没有存钱的概念,有钱就花,没钱刷,平均一个家庭一年出国游玩一到两次,当地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法国。
25,北马其顿东部地区,每年都举办番茄大战,非常热闹,每当节日这一天,不管男女老少拿起番茄见人就扔,一场大战下来,每个人浑身上下都是番茄味。
26,在北马其顿城市里,是不准在外边晒衣服的,农村有后院的可以晒,前院也不让晒。当地人家里基本都用烘干机烘。
27,北马其顿治安还算可以,除了不计其数的偷哥外,别的没问题。外国人在当地市场买东西,价格普遍比
消失的国家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63年-1992年),历史上的国名,位于巴尔干半岛,1992年解体,分别成立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现解体为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
1945年,南斯拉夫从纳粹德国手中获得解放,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铁托任。二战后,南实行了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南斯拉夫和苏联一向关系不和,加上铁托不甘受制于苏联,1948年,南和苏联关系破裂,南斯拉夫***被开除出苏联领导的***情报局。1949年,情报局公开斥责南斯拉夫“已完全蜕化为法西斯主义并投人了世界帝国主义阵营”。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掌握苏联后,南苏关系开始改善,并恢复外交关系。以后,南苏关系一直在处于低度水平,南也并没有加入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经济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军事组织华沙条约组织。1963年南修,改国号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前南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铁托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他反对大国垄断国际事务,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为南斯拉夫赢得了国际尊重。14年,再次修,宣布实行“联合劳动”和“代表团制议会”,1980年,铁托逝世后,联邦实行集体领导,各共和国日趋松散,加剧。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和马其顿四个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解体。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行政区划: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萨拉热窝;
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萨格勒布;
马其顿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斯科普里;
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铁托格勒,现改名为波德戈里查;
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包括两个社会主义自治省:
5a. 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首府普里什蒂纳;
5b. 伏伊伏丁那社会主义自治省,首府诺维萨德;
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首都卢布尔雅那。
在1990年前苏联解体之后,各民族开始各自争取自治和独立。及至2003年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之后,南斯拉夫作为国名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南斯拉夫简史
所谓南斯拉夫,也就是南部斯拉夫民族的意思。斯拉夫民族最早起源于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等东欧地区。公元五至六世纪,部分斯拉夫人开始迁徙到今天的巴尔干半岛,成为今天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马其顿等斯拉夫民族的祖先。到公元九世纪开始形成一些斯拉夫民族国家,如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等。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受拜占庭文化影响较大,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外,大都信奉东正教。
梦想成真 第一南斯拉夫
1398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在今天的科索沃地区打败塞尔维亚军队,从而开始了长达500年的对巴尔干地区的统治。1878年,在经过长期反抗斗争后,塞尔维亚、黑山获得了独立。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则处于当时的奥匈帝国统治下。1912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使马其顿摆脱了土耳其的铁蹄。巴尔干开始产生了将南部斯拉夫民族统一起来的愿望,尤其是已经获得独立的塞尔维亚更是把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作为基本国策。
一战中,塞尔维亚站在协约国一方。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的崩溃,使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有了自决的机会;以法国为代表的协约国也主张在巴尔干建立一个强大的南斯拉夫国家以对德形成牵制。这样,南部斯拉夫民族统一的梦想有了成真的可能。
1918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成立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19年的《凡尔塞和约》承认并确定了该王国的主权和边界,是为第一南斯拉夫。1929年王国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战火诞生 第二南斯拉夫
1941年4月6日,德意轴心国集团向南斯拉夫王国发动全面侵略。4月17日,王国军队战败投降,国王彼得二世流亡英国伦敦,第一南斯拉夫沦亡了。
在德国法西斯占领南斯拉夫后,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领导武装起义,开始了4年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游击战争。在二战中,南斯拉夫的游击战争是最大的敌后战场,它牵制和消灭了德国法西斯的大量有生力量,南共领导的游击队也发展到了80万人。1943年11月29日在波黑亚伊策市召开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以铁托为首的临时———南斯拉夫全国解放委员会,在战后建立各民族平等的联邦共和国,剥夺流亡的权利,禁止彼得国王重返南斯拉夫,授予铁托元帅军衔。
1945年5月,在苏联红军的支援下,南斯拉夫全境获得解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南斯拉夫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4年牺牲了170万人,占当时南斯拉夫人口的11%。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1963年的新宪法又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铁托成为终身总统。新南斯拉夫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则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和黑山6个自治共和国以及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的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组成。
铁托领导的新南斯拉夫在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工人自治制度,在国际上奉行不结盟政策。70和80年代的南斯拉夫在经济上曾获得很大成就,其国民生活水平在东欧一度居于领先水平,由于铁托本人在二战中建立起的崇高威望和南斯拉夫既不跟从苏联集团、也不依附西方集团的不结盟政策,使得南斯拉夫在国际舞台上也拥有较高的地位。
步履维艰 第三南斯拉夫
由于南斯拉夫各民族曾遭受不同大国的统治,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如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信仰东正教,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信仰天主教,而波黑的穆斯林族和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则信仰伊斯兰教,加上各列强历史上出于私利,经常在各民族中进行挑拨、制造争端,使得各民族之间存在不少矛盾。铁托逝世后,这些矛盾开始逐渐激化。
苏联东欧剧变也给南斯拉夫造成了巨大冲击。南斯拉夫统一的核心南共联盟也开始瓦解,各共和国的分离主义力量日益强大并逐渐控制了当地的。一九九一年,图季曼领导的克罗地亚以及斯洛文尼亚两共和国率先宣布独立。在南斯拉夫日益激化的同时,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和本身战略利益的考虑,决定不再支持南斯拉夫的统一。一九九二年一月,德国率先承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独立,整个欧盟也步其后尘。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马其顿宣布独立。一九九二年四月,波黑又宣布独立。
鉴于新的局势,原南斯拉夫仅存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于一九九二年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其面积和人口都只有原来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被称为“小南斯拉夫”或“第三南斯拉夫”。新的南联盟在成立伊始即面临困境。波黑爆发了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之间的战争,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被西方指责为进行“种族清洗”,受到经济制裁,国内经济日益衰退,外交上也极其困难。
一九九五年八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大规模空袭波黑塞族,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和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一起在美国签署了《代顿和平协议》,波黑内战终于基本平息。之后,西方又利用南联盟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巴尼亚少数民族与塞族之间的冲突,继续对南联盟施压,从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起开始对南联盟进行大规模轰炸,制造了欧洲自二战以来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国旗:蓝、白、红是斯拉夫人喜爱的颜色。三色旗曾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的国旗。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增加一枚黄边红五角星,象征人民自由解放。1992年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重新启用三色旗。
国歌:
《嗨,斯拉夫人》。 由波兰国歌所衍生, 一八三四年所作, 一九四五年正式定为南斯拉夫国歌
国花:
桃花。
说起南斯拉夫,三十岁以上的人也许都会哼上几句“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南斯拉夫影片《桥》曾经风靡一时,印象中那部战争题材的片子有着颇为轻松的风格,其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则有点像咱们的《游击队歌》,表现军人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而战的视死如归的精神。另一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则使“萨拉热窝”这座南斯拉夫城市在中国有了相当的知名度。而且,当时南斯拉夫领袖铁托的名字我们也耳熟能详。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盟]是一个国情极其复杂的联邦,其特点可归结为:
一个联邦国家;
二种拼音文字;
三种语言;
四个宗教;
五个主体民族;
六个共和国;
七条边界;
八个***;
九个。
这种国情的复杂性本身潜在着难以估量的矛盾,铁托在世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曾为此作了某种安排,但是,愿望不能代替现实,在他身后,矛盾激化,最终不可收拾——结局是南斯拉夫解体,一分为五。
2.最后的南斯拉夫
国名。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中部和西北部。南临亚得里亚海,陆疆与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为邻。面积10.2万平方公里。人口 1,057万(1989),主要有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阿尔巴尼亚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和土耳其人等。通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首都贝尔格莱德。境内多山,山地以北是多瑙河中游平原的一部分。主要河流有多瑙河、摩拉瓦河等,水力丰富。全境以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为主,沿海地带属地中海式气候,比较湿润。年降水量550-750毫米。铜、铅、锌等矿储量丰富,还有煤、铁等。公元六世纪,斯拉夫人开始越过喀尔巴阡山移居巴尔干半岛,七世纪发展为现代南斯拉夫各主要民族的祖先。九世纪起,陆续建立了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等各民族的国家。十五世纪起,先后被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崩溃,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1918年12月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 1941年4月被德、意法西斯占领。1941-1945年进行反法西斯民族。1945年11月29日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行联邦制,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黑山6个共和国组成(面积合计 25.58万平方公里, 1983年人口2,285万)。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80年以后国内日趋激化,政治动荡,至1990年初执政党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分裂瓦解。1991年6月起原南斯拉夫成员国中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4国先后脱离联邦,宣告独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议会通过了由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组成的新南斯拉夫,定名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工业以机器制造、有色金属和冶炼、木材加工、食品加工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向日葵、甜菜和烟草等;园艺业和畜牧业较发达。出口农矿产品、船舶、皮革和烟草等。进口矿物燃料、机械、化工产品、钢铁和棉花等。主要城市有尼什、苏博蒂察、克拉古耶伐次、波德戈里察等。
1. 1918-1941
南斯拉夫始於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由塞尔维亚(包含现今马其顿、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三国组成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加入。共六国组成。
一九二九年十月三日改名南斯拉夫王国(Kingdom of Yugoslia)。
2. 1941-1945
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为二次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遭德国、意大利入侵瓜分,南斯拉夫暂时瓦解。
3. 1945-1992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大战,铁托领军击退德、义,十一月二十九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Federative People's Republic of Yugoslia)。一九六三年四月七日,改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Socialist Federative Republic of Yugoslia)。南斯拉夫的行政区重划为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六个各自独立的加盟共和国组成。 (就是恢复第一阶段时6 国组成的国家。)
4. 1992-2003
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二年间,其中斯、克、马、波四国先后独立,南斯拉夫仅剩余黑、塞两加盟国。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国号改为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ia)。
3.塞尔维亚和黑山
二○○三年二月四日,重定新宪法改国号为塞尔维亚和黑山(Serbia and Montenegro),「南斯拉夫」一词正式走入历史。
4.塞尔维亚
二○○六年六月三日,黑山宣布独立,同月五日塞尔维亚亦宣布独立,南斯拉夫联邦正式宣告完全解体;蒙、塞两国各自使用自己的国旗,南斯拉夫蓝白红横条三色旗亦成为历史旗帜。
南斯拉夫联邦正式宣告完全瓦解。地理上继承它旧时首都贝尔格莱德的现存国家为塞尔维亚。
2008年2月18日塞尔维亚自治省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
科索沃议会17日通过独立宣言后,阿富汗18日率先承认科索沃为独立国家,此后欧盟成员国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4国外长先后宣布承认科索沃独立。美国18日也发表书面声明,宣布正式承认科索沃独立。
科索沃已经单方面宣布独立,但是,它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成为一个新的国家。一旦独立的狂喜情绪淡去,科索沃人所面对以及将继续面对的现实痛苦又将重新来袭:科索沃是欧洲最穷的地区之一,腐败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与阿尔巴尼亚合并更是几乎不可能,加入联合国的前景由于俄罗斯等的反对可能遥遥无期。在塞尔维亚,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塞尔维亚的版图就好像诺基亚手机——每年都有更小更新的版本推出。在塞尔维亚,反对科索沃独立的呼声随处可闻。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认为,科索沃很有可能得不到联合国的承认,无法自我管理,依赖于欧洲国家来维持秩序,依靠北约提供武装力量,这些都可能导致科索沃最终成为一个失败的国家。
我不懂足球,希望各位给我普及下知识。
第一章 比赛场地
1.场地面积:比赛场地应为长方形,其长度不得多于120米或少于90米,宽度不得多于9O米或少于45米(国际比赛的场地长度不得多于110米或少于100米,宽度不得多于75米或少于64米)。在任何情况下,长度必须超过宽度。
2.画线:比赛场地应按照平面图画出清晰的线条,线宽不得超过12厘米,不得做成“V”形凹槽。较长的两条线叫边线,较短的叫球门线。场地中间画一条横穿球场的线,叫中线。场地中央应当做一个明显的标记,并以此点为圆心,以9.15米为半径,画一个圆圈叫中圈。场地每个角上应各竖一面不低于1.50米高的平顶旗杆,上系小旗一面;相似的旗和旗杆可以各竖一面在场地两侧正对中线的边线外至少:米处。
3.球门区:在比赛场地两端距球门柱内侧5.50米处的球门线上,向场内各画一条长5.50米与球门线垂直的线,一端与球门线相接,另一端画一条连接线与球门线平行,这三条线与球门线范围内的地区叫球门区。
4.罚球区:在比赛场地两端距球门柱内侧16.50米处的球门线上,向场内各画一条长16.50米与球门线垂直的线,一端与球门线相接,另一端画一条连接线与球门线平行,这三条线与球门线范围内的地区叫罚球区,在两球门线中点垂直向场内量11米处各做一个清晰的标记,叫罚球点。以罚球点为圆心,以9.15米为半径,在罚球区外画一段弧线,叫罚球弧。
5.角球区:以边线和球门线交叉点为圆心,以1米为半径,向场内各画一段四分之一的圆弧,这个弧内地区叫角球区。
6.球门:球门应设在每条球门线的中央,由两根相距7.32米、与西面角旗点相等距离、直立门柱与一根下沿离地面2.44米的水平横木连接组成,为确保安全,无论是固定球门或可移动球门都必须稳定地固定在场地上。门柱及横木的宽度与厚度,均应对称相等,不得超过12厘米。 球网附加在球门后面的门柱及横木和地上。球网应适当撑起,使守门员有充分活动的空间。
注:球网允许用、黄麻或尼龙制成。尼龙绳可以用,但不得比或黄麻绳细。
第二章 球
比赛用球应为圆形,它的外壳应用皮革或其它许可的材料制成,在它的结构中不得使用可能伤害运动员的材料。
球的圆周不得多于71厘米或少于68厘米。球的重量,在比赛开始时不得多于453克或少于396克。充气后其压力应相等于0.6一1.1 个大气压力(海平面上),即相等于600-1100克/厘米’。在比赛进行中,未经裁判员许可,不得更换比赛用球。
国际理事会决议一
1.比赛所用的球,是比赛场地所属协会或俱乐部的财物,在比赛结束时,应将球交给裁判民
2.国际理事会随时决定制球的质料。任何经许可的质料,均应由国际理事会核准。
3.国际理事会已批准的规则对球所定的相等重量:14至16英两等于396至453克。
4.如球在比赛进行中破裂或漏气时,应立即停<止比赛,用新球在原球破漏时所在地,点以坠球恢复比赛。除非当时球在球门区内,如遇这种情况,则应在停止比赛时球所在地点最近的、与球门线平行的球门区线上坠球恢复比赛。
5.如球破漏发生在死球时,应用新球按照相应裁判员,并应在比赛成死球时互换。
6.不按此执行则按无替补队员处理。
国际理事会决议二
1.每队上场队员的最少人数,由各国足球协会酌定。
2.理事会认为,任何一队少于7名队员时,该场比赛应为无效。
3.队员在比赛开始前被罚令出场,可从已登记的替补队员中选一人替补,不应因进行替补而延迟开球。 队员在比赛开始后被罚令出场者,不得替换。 凡替补名单中的替补队员,不论是在比赛开始前,或在比赛开始后被罚令出场,均不得更换0匕项决议仅指违反规则第十二章而被罚令出场的队员,而不适用违反规则第四章的队员)。
第三章 队员人数
上场比赛的两个队每队队员人数不得超过11人。
每队必须有一名守门名。
·每队在比赛时可有1-2名替补队员,如果是“友谊比赛”,可以有5名以下的替补队员。
·在经裁判员同意后,在比赛暂停时,替补队员可替换队员。
·只有在被替补队员下场后,替补队员才能上场。
·未经裁判员同意,任何队员不得上场或下场。
第四章 队员装备
1.·a.上场队员必需的装备是:运动上衣、短裤、护袜、护腿板和足球鞋。
· b.上场队员不得穿戴能危及其他运动员的任何物件。
2.护腿板必须由护袜全部包住,而且应是由适当的材料制成(橡胶、塑料、聚氨脂或其它类似的材料)。
3.守门员的服装颜色必须有别于其他上场队员和裁判替补守门员或其他任何队员时,均应遵守下列规定:
·a.替补前应先通知裁判员。
·b.替补队员在被替补队员离场,并得到裁判员许可后,方可进入比赛场地。
·c.替补队员应在比赛成死球时从中线处进场。
·d.被替补下场的队员不得再次参加该场比赛。
·e.替补队员无论上场与否,裁判员均有权对其行使职权。
4.替补队员进入比赛场地,即成为场上队员,同时被替换出场的队员不再是场上队员,至此替补结束。
罚则:
· a.对于违反本章第(4)条规定者,比赛不应暂停,应在比赛成死球时立即警告各有关队员。
· b.如替补队员未经裁判员许可擅自进场,则应停止比赛,并视情节对该替补队员予以警告,令其离场或罚令出场,然后由裁判员在比赛暂停时球所在地点执行坠球恢复比赛。除非当时球在球门区内,如遇这种情况,则应在停止比赛时球所在地点最近的、与球门线平行的球门区线上坠球。
· c.对违反本章任何其它规则的有关队员,均应警告。如果裁判员暂停比赛执行警告,则应由对方队员在比赛暂停时球所在地点,踢间接任意球恢复比赛。如果在其本方的球门区内罚任意球,则可在其球门区内的任何地点执行;如果在对方的球门区内罚任意球,则应在比赛暂停时球所在地点最近的。与球门线平行的球门区线上执行。
· d.如竞赛规程要求在比赛前将替补队员名单交给裁判
罚则:场上队员违反本章规定时,除非在成死球前,该队员已经调整好装备,否则在成死球后,该队员应离场调整或换取装备。离场调整和换取装备的队员在回场前,必须先报告裁判员,经裁判员检查符合规定后,只有在比赛成死球时方可进场比赛。场上队员违反了本章规定时,不要立即停止比赛。
第五章 裁判员
每场比赛应委派一名裁判员执行裁判任务。在他进入比赛场地时,即开始行使规则赋予他的职权。 在比赛暂停或比赛成死球时出现的犯规,裁判员均有判罚权。裁判员在比赛进行中,根据比赛实际情况,诸如比赛结果等所作的判决,应为最后判决。他应当:
a.执行规则
b.避免作出对犯规队有利的判罚。
c.记录比赛成绩和比赛时间,使比赛赛足规定的时间或双方同意的时间,并补足由于偶然事故或其它原因所损耗的时间。
d.因违反规则、遇风雨、观众或外界人员干扰及其它原因妨碍比赛进行时,裁判员有权暂停、推迟或终止比赛。事后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有关要求将具体情况书面报告主办机构。书面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一经投邮即为合乎手续。
e.裁判员从进入比赛场地起,对犯有不端和不正当行为的队员应给予警告并出示黄牌。事后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有关要求将该队员的姓名和具体情况书面报告主办机构。
f.除参加比赛的队员及巡边员外,未经裁判员允许,任何人不得进入比赛场地。
g.如裁判员认为队员受伤严重时,应立即停止比赛,须将受伤队员尽可能迅速地移至场外,并立即恢复比赛。如队员受轻伤,则比赛不应在成死球前停止。凡队员能自己走到边线或球门线接受任何护理者,不得在场内护理。
h.裁判员对于场上队员的暴力行为、严重犯规、使用污言秽语或辱骂性语言,以及经警告后仍犯有不正当行为者,应罚令出场并出示红牌。
i.在每次比赛暂停后,以信号指示恢复比赛。
j.审定比赛用球是否符合规则第二章的要求。
第六章 巡边员
每场比赛应委派两名巡边员,他们的职责(由裁判员决定)应为示意:
1.何时球出界成死球;
2.应由哪一队踢角球、球门球或掷界外球;
3.当要求替补时。 他们还应协助裁判员按照规则控制比赛。巡边员如有不正当行为或不适当地干扰比赛,裁判员则应免除其职务并指派他人代替(裁判员应将此情况上报主办机构)。巡边员使用的手旗,应由比赛场地所属的俱乐部提供。
第七章 比赛时间
比赛时间应分为两个相等的半场,每半场45分钟。特殊情况双方同意另定除外,并按下列规定执行:
·a.在每半场中由于替补、处理伤员、延误时间及其它原因损失的时间均应补足,这段时间的多少由裁判员决定。
·b.在每半场时间终了时或全场比赛结束后,如执行罚球点球,则应延长时间至罚完为止。 除经裁判员同意外,上下半场之间的休息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
第八章 比赛开始
a.比赛开始前,应用投市方式选定开球或场地,先挑的一方应有开球或场地的选择权。比赛应在裁判员发出信号后,由开球队的一名 队员将球踢入(即踢动放走在比赛场地中央的球)对方半场开始。在球被踢出前,每个队员都应在本方半场内,开球队的对方队员还应当保持距球不少于9.15米;球被踢出后,须滚动到它自己的圆周距离时,才应认为比赛开始,开球队员在球经其他队员触或踢及前不得再次触球。 b.在进一球后,应由负方一名队员以同样方式,重新开球继续比赛。 c.下半场开始时,两队应互换场地,并由上半场开球队的对方开球。§罚则:
a.任何违反本章规则的开球都应重开。如开球队员在球经其他队员触或踢及前再次触球,则应由对方队员在犯规地点。 b.踢间接任意球。如队员在对方球门区内犯规,则这个任意球可以在球门区内的任何地点执行。 c.开球不得直接射门得分。 d.比赛如因本规则未规定的原因暂停时,球并未越出边线或球门线,则恢复比赛时,裁判员应在暂停时球所在的位置坠球,球着地即恢复比赛,如果比赛暂停时球在球门区内,则应在比赛暂停时球所在位置最近的、与球门线平行的球门区线上坠球,坠球时在球落地之前,队员不得触球,否则应由裁判员重新坠球。第九章 比赛进行及死球
§下列情况成死球:
·1.当球不论在地面或空中全部越过球门线或边线时.
·2.当比赛已被裁判员停止时。
自比赛开始至比赛终了时,比赛均应在进行中,包括:
·a.球从球门柱、横木或角旗杆弹回场内。
·b.球从场上的裁判员或巡边员身上弹落于场内。
·c.场上队员犯规而裁判员并未判罚。
第十章 计胜方法
·除规则另有规定外,凡球的整体从门柱间及横木下越过球门线,而并非攻方队员用手掷入、带入,故意用手或臂推入球门(守门员在本方罚球区内除外),均为攻方胜一球。
在比赛中,胜球较多的一队为得胜队,如双方均未胜球或胜球数目相等,则这场比赛应为“平局”。
第十一章 越位
1.凡进攻队员较球更接近于对方球门线者,即为处于越位位置。下列情况除外: a.该队员在本方半场内。 b.至少有对方队员两人比该队员更接近于对方的球门线。 2.当队员踢或触及球的一瞬间,同队队员处于越位位置时,裁判员认为该队员有下列行为,则应判为越位: a.在干扰比赛或干扰对方; b.企图从越位位置获得利益。 3.下列情况,队员不应被判为越位: a.队员仅仅处在越位位置; b.队员直接接得球门球、角球或界外掷球。 4.队员被判罚越位,裁判员应判由对方队员在越位地点踢间接任意球。如果该队员在对方球门区内越位,那么这个任意球可以在越位时所在球门区内任何地点执行。第十二章 犯规与不当行为
队员故意违反下列九项中的任何一项者,即:
a.踢或企图踢对方队员。
b.绊摔对方队员,即在对方身后或身前,伸腿或屈体绊摔或企图绊摔对方。
c.跳向对方队员。
d.猛烈地或带有危险性地冲撞对方队员。
e.除对方正在阻挡外,从背后冲撞对方队员。
f.打准企图打对方队员准向对方吐唾沫。
g.拉扯对方队员。
h.推对方队员。
i.用手触球,例如:用手或臂部携带、推击球(守门员在本方罚球区内除外)。
以上情况都应判由对方在犯规地点踢直接任意球。如犯规地点在对方球门区内,该任意球可以在球门区内任何地点执行。如果守方队员在本方罚球区内故意违反上述九项中的任何一项者,应判罚球点球。 在比赛进行中,如守方队员在本方罚球区内故意违反上述九项中任何一项时,则不论当时球在什么位置,都应判罚球点球。
队员犯有下列五项犯规中的任何一项者,即:
1.裁判员认为其动作带有危险性,例如:企图去踢守门员已接住的球。
5.比赛中守门员在本方罚球区内时:
a.以手控制球后向任何方向持球、拍球或向空中抛球再接住,行走4步以上而未使球进入比赛状态。
b.持球后在行走4步过程中及其前后,虽已使球进入比赛状态,但未经罚球区外的同队队员或罚球区内外的对方队员触球前,根据第5(c)条的情况自己再次用手触球。
c.同队队员故意将球踢给守门员后,守门员用手触球。
d.裁判员认为由于战术上的目的,有意停顿比赛,延误)比赛时间而使本队获得不正当的利益。
以上情况都应根据第十三章的具体情况判由对方在犯规地点踢间接任意球。
e.队员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被警告并出示黄牌:
f.比赛开始后,队员进场或重新进场加入比赛或在比赛进行中离场:意外事故除外),不论哪一种情况,事先未经裁判员示意允许者。
g.如果裁判员暂停比赛执行警告,则由对方在暂停比赛时球的所在地点根据第十三章的具体情况,踢间接任意球恢复比赛。
h.如犯规队员另有更严重的犯规情节时,则应按规则的有关规定判罚。
i.队员连续违反规则。
j.用言语或行动对裁判员的判决表示不满者。
k.有不正当行为者。
除发生更严重的犯规外,队员的行为属上述最后三项中的任何一项者,应给予黄牌警告,并判由对方在犯规地点根据第十三章的具体情况踢间接任意球。
6.裁判员认为队员出现下列情况时,应罚令其出场并出示红牌:
a.犯有暴力行为。 b.严重犯规。 c.用污言秽语或进行辱骂。 d.经黄牌警告后,因犯规又被给予第二次黄牌警告。 因罚令队员出场使比赛暂停,如该队员并未违反其它规则时,则应判由对方在犯规地点根据第十三章的具体情况踢间接任意球。
第十三章 任意球
任意球分两种:直接任意球(这个球可以直接射入犯规队球门得分)及间接任意球(踢球队员不得直接射门得分,除非球在进入球门以前曾被其他队员踢或触及)。
队员在本方罚球区内踢直接或间接任意球时,在球被踢出罚球区前,所有对方队员都应站在该罚球区外,并须至少距球9; 15米。当球滚至球的圆周距离,并出罚球区后比赛即为恢复。守门员不得将球接入手中后再踢出进入比赛,如球未 被直接踢出罚球区,则应令重踢。
队员在本方罚球区外踢直接或间接任意球时,所有对方队员在球被踢出前应至少距球9. 15米,除非他们已站在自己的球门线上,当球滚动至球的圆周距离时,比赛即为恢复。
如果对方队员在任意球踢出前,进入罚球区或距球少于9. 15米,裁判员应令其退到规定的位置后,方可执行罚球。
踢任意球时,须将球放定。踢任意球的队员将球踢出后,在球经其他队员踢或触及前,不得再次触球。尽管本规则的其它条款对踢任意球的地点已作出规定:
1.守方在本方球门区内踢任意球时,可以在球门区内的任何地点执行。
2.凡攻方在对方球门区内踢间接任意球时,应在距犯规地点最近的、与球门线平行的球门区线上执行。
罚则:如踢任意球的队员在球被踢出后,经其他队员踢或触及前再次触球,则应判由对方队员在犯规地点踢间接任意球。如队员在对方球门区内犯规,则这个任意球可以在球门区内的任何地点执行。
第十四章 罚球点球
罚球点球应从罚球点上踢出,必须明确主罚队员。踢球时除主罚队员和对方守门员外,其他队员均应在该罚球区外及比赛场内,并至少距罚球点9.15米处。对方守门员在球被踢出前,必须站在两门柱间的球门线上(两脚不得移动)。主罚队员必须将球向前踢出;在其他队员踢或触及前不得再次触球。当球滚动至球的圆周距离时,比赛即为恢复。罚球点球可直接射门得分。当比赛进行中执行罚球点球,以及在上半场准全场比赛终了而延长时间执行或重踢罚球点球时,如踢出的球触及任何一个门柱或两个门柱;或触及横木;或触及守门员;或连续触及门柱、横木或守门员而进入球门,只要没有犯规现象发生,均应判为胜一球。
罚则: 对违反本章任何规定者,应作如下处理:
a.如守方队员犯规,则球未罚中应重罚。
b.如踢罚球点球队员以外的攻方队员犯规,则球罚中无效,应重罚。
c.如踢罚球点球队员在比赛恢复后犯规,则应由对方队员在犯规地点根据第十三章的具体情况踢间接任意球。
第十五章 掷界外球
当球的整体不论在地面或空中越出边线时,应由出界前最后触球队员的对方队员,在球出界处掷向场内任何方向。
掷球时,掷球队员必须面向球场,两脚均应有一部分站立在边线上或边线外,不得全部离地,用双手将球从头后经头顶掷入场内。球一进场内比赛立即恢复。掷球队员在球被其他队员踢或触及前,不得再次触球。掷界外球不得直接掷入球门得分。
罚则:
a.如球不按规定的方法掷入场内,应由对方队员在原处掷界外球。
b.如掷球队员掷球入场后在球被其他队员踢或触及前再次触球时,应由对方队员在犯规发生地点踢间接任意球。如 队员在对方球门区内犯规或在本方球门区内犯规,则应根据第十三章的具体情况踢间接任意球。
第十六章 球门球
当球的整体不论在空中或地面从球门外越出球门线,而最后踢或触球者为攻方队员时,由守方队员在球门区内任何 地点直接踢出罚球区恢复比赛。守门员不得将球接入手中后再踢出进入比赛。如球未被直接踢出罚球区,即未进入比赛, 应令重踢。踢球门球的队员在球被其他队员踢或触及前,不得再次触球。踢球门球不得直接射门得分,踢球门球时,对方队 员在球被踢出罚球区前都应站在罚球区外。
罚则:
踢球门球的队员将球踢出罚球区后,在球被其他队员踢或触及前再次触球,应判由对方队员在犯规发生地点踢间接 任意球。如队员在球门区内犯规,则根据第十三章的具体情况执行。
第十七章 角球
当球的整体不论在空中或地面从球门外越出球门线,而最后踢或触球者为守方队员时,由攻方队员将球的整体放走。在离球出界处较近的角球区内踢角球。
踢角球时,不得移动角旗杆。角球可直接胜一球。踢角球队员的对方队员在球未进 入比赛时,即球未滚动至球的圆周距离时,不得进入距球9.15米以内。踢角球队员在球被其他队员踢或触及前,不得再次触球。
罚则:
a.踢角球的队员,在球被其他队员踢或触及前再次触球时,裁判员应判由对方队员在犯规发生地点踢间接任意球。如队员在球门区内犯规,则根据规则第十三章的具体情况执行。
b.如有任何其它犯规,角球均应重踢
介绍一下“南斯拉夫”。
1.原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63年-1992年),历史上的国名,位于巴尔干半岛,1992年解体,分别成立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现解体为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
1945年,南斯拉夫从纳粹德国手中获得解放,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铁托任。二战后,南实行了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南斯拉夫和苏联一向关系不和,加上铁托不甘受制于苏联,1948年,南和苏联关系破裂,南斯拉夫***被开除出苏联领导的***情报局。1949年,情报局公开斥责南斯拉夫“已完全蜕化为法西斯主义并投人了世界帝国主义阵营”。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掌握苏联后,南苏关系开始改善,并恢复外交关系。以后,南苏关系一直在处于低度水平,南也并没有加入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经济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军事组织华沙条约组织。1963年南修,改国号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前南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铁托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他反对大国垄断国际事务,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为南斯拉夫赢得了国际尊重。14年,再次修,宣布实行“联合劳动”和“代表团制议会”,1980年,铁托逝世后,联邦实行集体领导,各共和国日趋松散,加剧。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和马其顿四个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解体。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行政区划: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萨拉热窝;
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萨格勒布;
马其顿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斯科普里;
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铁托格勒,现改名为波德戈里查;
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包括两个社会主义自治省:
5a. 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首府普里什蒂纳;
5b. 伏伊伏丁那社会主义自治省,首府诺维萨德;
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首都卢布尔雅那。
在1990年前苏联解体之后,各民族开始各自争取自治和独立。及至2003年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之后,南斯拉夫作为国名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南斯拉夫简史
所谓南斯拉夫,也就是南部斯拉夫民族的意思。斯拉夫民族最早起源于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等东欧地区。公元五至六世纪,部分斯拉夫人开始迁徙到今天的巴尔干半岛,成为今天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马其顿等斯拉夫民族的祖先。到公元九世纪开始形成一些斯拉夫民族国家,如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等。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受拜占庭文化影响较大,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外,大都信奉东正教。
梦想成真 第一南斯拉夫
1398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在今天的科索沃地区打败塞尔维亚军队,从而开始了长达500年的对巴尔干地区的统治。1878年,在经过长期反抗斗争后,塞尔维亚、黑山获得了独立。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则处于当时的奥匈帝国统治下。1912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使马其顿摆脱了土耳其的铁蹄。巴尔干开始产生了将南部斯拉夫民族统一起来的愿望,尤其是已经获得独立的塞尔维亚更是把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作为基本国策。
一战中,塞尔维亚站在协约国一方。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的崩溃,使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有了自决的机会;以法国为代表的协约国也主张在巴尔干建立一个强大的南斯拉夫国家以对德形成牵制。这样,南部斯拉夫民族统一的梦想有了成真的可能。
1918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成立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19年的《凡尔塞和约》承认并确定了该王国的主权和边界,是为第一南斯拉夫。1929年王国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战火诞生 第二南斯拉夫
1941年4月6日,德意轴心国集团向南斯拉夫王国发动全面侵略。4月17日,王国军队战败投降,国王彼得二世流亡英国伦敦,第一南斯拉夫沦亡了。
在德国法西斯占领南斯拉夫后,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领导武装起义,开始了4年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游击战争。在二战中,南斯拉夫的游击战争是最大的敌后战场,它牵制和消灭了德国法西斯的大量有生力量,南共领导的游击队也发展到了80万人。1943年11月29日在波黑亚伊策市召开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以铁托为首的临时———南斯拉夫全国解放委员会,在战后建立各民族平等的联邦共和国,剥夺流亡的权利,禁止彼得国王重返南斯拉夫,授予铁托元帅军衔。
1945年5月,在苏联红军的支援下,南斯拉夫全境获得解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南斯拉夫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4年牺牲了170万人,占当时南斯拉夫人口的11%。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1963年的新宪法又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铁托成为终身总统。新南斯拉夫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则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和黑山6个自治共和国以及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的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组成。
铁托领导的新南斯拉夫在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工人自治制度,在国际上奉行不结盟政策。70和80年代的南斯拉夫在经济上曾获得很大成就,其国民生活水平在东欧一度居于领先水平,由于铁托本人在二战中建立起的崇高威望和南斯拉夫既不跟从苏联集团、也不依附西方集团的不结盟政策,使得南斯拉夫在国际舞台上也拥有较高的地位。
步履维艰 第三南斯拉夫
由于南斯拉夫各民族曾遭受不同大国的统治,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如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信仰东正教,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信仰天主教,而波黑的穆斯林族和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则信仰伊斯兰教,加上各列强历史上出于私利,经常在各民族中进行挑拨、制造争端,使得各民族之间存在不少矛盾。铁托逝世后,这些矛盾开始逐渐激化。
苏联东欧剧变也给南斯拉夫造成了巨大冲击。南斯拉夫统一的核心南共联盟也开始瓦解,各共和国的分离主义力量日益强大并逐渐控制了当地的。一九九一年,图季曼领导的克罗地亚以及斯洛文尼亚两共和国率先宣布独立。在南斯拉夫日益激化的同时,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和本身战略利益的考虑,决定不再支持南斯拉夫的统一。一九九二年一月,德国率先承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独立,整个欧盟也步其后尘。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马其顿宣布独立。一九九二年四月,波黑又宣布独立。
鉴于新的局势,原南斯拉夫仅存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于一九九二年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其面积和人口都只有原来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被称为“小南斯拉夫”或“第三南斯拉夫”。新的南联盟在成立伊始即面临困境。波黑爆发了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之间的战争,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被西方指责为进行“种族清洗”,受到经济制裁,国内经济日益衰退,外交上也极其困难。
一九九五年八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大规模空袭波黑塞族,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和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一起在美国签署了《代顿和平协议》,波黑内战终于基本平息。之后,西方又利用南联盟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巴尼亚少数民族与塞族之间的冲突,继续对南联盟施压,从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起开始对南联盟进行大规模轰炸,制造了欧洲自二战以来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国旗:蓝、白、红是斯拉夫人喜爱的颜色。三色旗曾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的国旗。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增加一枚黄边红五角星,象征人民自由解放。1992年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重新启用三色旗。
国歌:
《嗨,斯拉夫人》。 由波兰国歌所衍生, 一八三四年所作, 一九四五年正式定为南斯拉夫国歌
国花:
桃花。
说起南斯拉夫,三十岁以上的人也许都会哼上几句“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南斯拉夫影片《桥》曾经风靡一时,印象中那部战争题材的片子有着颇为轻松的风格,其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则有点像咱们的《游击队歌》,表现军人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而战的视死如归的精神。另一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则使“萨拉热窝”这座南斯拉夫城市在中国有了相当的知名度。而且,当时南斯拉夫领袖铁托的名字我们也耳熟能详。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盟]是一个国情极其复杂的联邦,其特点可归结为:
一个联邦国家;
二种拼音文字;
三种语言;
四个宗教;
五个主体民族;
六个共和国;
七条边界;
八个***;
九个。
这种国情的复杂性本身潜在着难以估量的矛盾,铁托在世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曾为此作了某种安排,但是,愿望不能代替现实,在他身后,矛盾激化,最终不可收拾——结局是南斯拉夫解体,一分为五。
2.最后的南斯拉夫
国名。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中部和西北部。南临亚得里亚海,陆疆与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为邻。面积10.2万平方公里。人口 1,057万(1989),主要有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阿尔巴尼亚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和土耳其人等。通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首都贝尔格莱德。境内多山,山地以北是多瑙河中游平原的一部分。主要河流有多瑙河、摩拉瓦河等,水力丰富。全境以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为主,沿海地带属地中海式气候,比较湿润。年降水量550-750毫米。铜、铅、锌等矿储量丰富,还有煤、铁等。公元六世纪,斯拉夫人开始越过喀尔巴阡山移居巴尔干半岛,七世纪发展为现代南斯拉夫各主要民族的祖先。九世纪起,陆续建立了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等各民族的国家。十五世纪起,先后被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崩溃,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1918年12月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 1941年4月被德、意法西斯占领。1941-1945年进行反法西斯民族。1945年11月29日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行联邦制,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黑山6个共和国组成(面积合计 25.58万平方公里, 1983年人口2,285万)。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80年以后国内日趋激化,政治动荡,至1990年初执政党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分裂瓦解。1991年6月起原南斯拉夫成员国中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4国先后脱离联邦,宣告独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议会通过了由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组成的新南斯拉夫,定名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工业以机器制造、有色金属和冶炼、木材加工、食品加工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向日葵、甜菜和烟草等;园艺业和畜牧业较发达。出口农矿产品、船舶、皮革和烟草等。进口矿物燃料、机械、化工产品、钢铁和棉花等。主要城市有尼什、苏博蒂察、克拉古耶伐次、波德戈里察等。
1. 1918-1941
南斯拉夫始於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由塞尔维亚(包含现今马其顿、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三国组成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加入。共六国组成。
一九二九年十月三日改名南斯拉夫王国(Kingdom of Yugoslia)。
2. 1941-1945
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为二次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遭德国、意大利入侵瓜分,南斯拉夫暂时瓦解。
3. 1945-1992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大战,铁托领军击退德、义,十一月二十九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Federative People's Republic of Yugoslia)。一九六三年四月七日,改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Socialist Federative Republic of Yugoslia)。南斯拉夫的行政区重划为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六个各自独立的加盟共和国组成。 (就是恢复第一阶段时6 国组成的国家。)
4. 1992-2003
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二年间,其中斯、克、马、波四国先后独立,南斯拉夫仅剩余黑、塞两加盟国。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国号改为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ia)。
3.塞尔维亚和黑山
二○○三年二月四日,重定新宪法改国号为塞尔维亚和黑山(Serbia and Montenegro),「南斯拉夫」一词正式走入历史。
4.塞尔维亚
二○○六年六月三日,黑山宣布独立,同月五日塞尔维亚亦宣布独立,南斯拉夫联邦正式宣告完全解体;蒙、塞两国各自使用自己的国旗,南斯拉夫蓝白红横条三色旗亦成为历史旗帜。
南斯拉夫联邦正式宣告完全瓦解。地理上继承它旧时首都贝尔格莱德的现存国家为塞尔维亚。
2008年2月18日塞尔维亚自治省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
科索沃议会17日通过独立宣言后,阿富汗18日率先承认科索沃为独立国家,此后欧盟成员国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4国外长先后宣布承认科索沃独立。美国18日也发表书面声明,宣布正式承认科索沃独立。
科索沃已经单方面宣布独立,但是,它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成为一个新的国家。一旦独立的狂喜情绪淡去,科索沃人所面对以及将继续面对的现实痛苦又将重新来袭:科索沃是欧洲最穷的地区之一,腐败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与阿尔巴尼亚合并更是几乎不可能,加入联合国的前景由于俄罗斯等的反对可能遥遥无期。在塞尔维亚,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塞尔维亚的版图就好像诺基亚手机——每年都有更小更新的版本推出。在塞尔维亚,反对科索沃独立的呼声随处可闻。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认为,科索沃很有可能得不到联合国的承认,无法自我管理,依赖于欧洲国家来维持秩序,依靠北约提供武装力量,这些都可能导致科索沃最终成为一个失败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