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拉多纳和他的那不勒斯,到底有没有那么神奇
2.2023小组赛赛程表
3.马有哪些种类
4.如果奥匈帝国没有解体,派球队去踢世界杯,会怎样
马拉多纳和他的那不勒斯,到底有没有那么神奇
86-87赛季强人
1、卡尔内瓦莱:8球、但球球千金,夺冠之前的那最关键的最后4战、就攻入了4球
2、加雷拉: 马拉多纳在其自传中说的“1985/86赛季,我们真的签来了几名过硬的球员,我们齐心协力,取得了第3名的好成绩。”而加雷拉显然就是其中之一,也是从第8名变成第3名的关键球员,作为后防主力,这支球队连续两个赛季只丢了21球,功不可没
3、费拉拉:很多人怀疑费拉拉是后防主力可能性,因为只有20岁。
1986/87赛季、个人参赛28场、攻进2球,球队成绩15胜12平3负、获冠军;1987/88赛季、个人参赛23场、攻进1球,球队成绩18胜6平6负、球队成绩第二名;1988/89赛季、个人参赛27场、无进球,球队成绩第二名;1989/90赛季、个人参赛33场、无进球,球队成绩冠军。
当然、1985/86赛季的那个球队由第3名上升到第3名的过程中他就已经是“轮换主力”了——参赛14场,要知道这可是那时的仅仅只有30轮比赛的意甲的47%的量啊,若是不因为他那时只有18岁的话……
4、巴格尼:以凶狠铲球闻名,是1986/87赛季那不勒斯队夺得意大利甲级联赛冠军的关键人物。
这是该赛季结束之后的“三条线最佳球员”的评选结果:最佳中锋、第一名、阿根廷人迪亚斯、6.34分,第二名、意大利人普鲁佐、6.24分,第三名、意大利人塞雷纳、6.23分;最佳中场、第一名、巴西人迪尔塞乌、6.59分,第二名、法国人普拉蒂尼、6.58分,第三名、阿根廷人马拉多纳、6.50分;最佳防守队员、第一名、巴西人儒尼奥尔、6.68分,第二名、意大利人巴格尼、6.62分,第三名、意大利人安塞洛蒂、6.52分
5、乔尔达诺:是以拉齐奥队队长的身份被那不勒斯队“强行”挖过来的,虽然荣获意甲“最佳射手”称号已经是6年前的事了、但到那不勒斯队后仍不失当年之勇——1985/86赛季接替贝托尼与马拉多纳以占去全队总数60%的进球组合成一对威震意大利足坛的“进攻拍挡”,为那不勒斯队由第8名上升到第3名那是“功劳大大的”!
当然、这一切都是有马拉多纳的黑纸白字的证明的——“当我第一次看到乔尔达诺时,我发现他是一个适合我们队打法的球员……他在拉齐奥踢球,技术很好,左边右边来回穿**曾说:‘他很适合我们那不勒斯队。’我对他说:‘乔尔达诺,求求你,你来和我们一起踢吧。’他回答我说:‘好吧,什么时候都行。’……这事顺利地解决了,因为乔尔达诺是个人才。我和布鲁诺踢得很默契,他拖后、我突前,我踢进了11个球,他踢进了10个球。我们齐心协力,取得了意甲第3名的好成绩,并获得参加欧洲联盟杯赛事的资格。”
1986/87赛季虽然因伤病等原因被卡尔内瓦莱抢走了风头,但1987/88赛季又卷土重来、与马拉多纳和卡雷卡一道助球队以排名第一并多出排名第二的荣获冠军的球队AC米兰队还多12个的进球数(57球)的癫狂给全世界留下了一段让马拉多纳在自传中津津乐道的“MICA——魔术组合”的美妙回忆。
6、德纳波利: 那不勒斯队历史上代表意大利国家队出场比赛次数最多的球员——49场,意大利国家队在1986年和1990年两届世界杯上除了贝尔戈米以外的唯一一个参加过全部11场比赛的球员、而且仅仅只缺席了28分钟、又还都是在对比赛结果基本已无什么影响的前提下的下场休息——1986年VS阿根廷队的第87分钟时(1:1)由后来大名鼎鼎的弗朗哥.巴雷西替换,1990年VS捷克和斯洛伐克队的第65分钟时(1:0)同样由后来大名鼎鼎的维尔乔沃德替换。
难怪在“那不勒斯队历史最佳阵容”的评选中这位当选“最佳左前卫”的球员会获得如此高级的评语了——“德纳波利是意大利足球史上未被歌颂的英雄。”
当然、“未被歌颂的英雄”的真正意思还在于由他这位“中场万金油”与其他三个来自不同球队的球员——AC米兰安切洛蒂(后来也同样是来自AC米兰的多纳多尼)、国际米兰的贝尔蒂、罗马的贾尼尼——所组成的那1990年世界杯的中场线居然无比默契、无限创意地导演出了“意大利队有史以来最富”的一届比赛,同样也衍生出了意大利队在历届大赛中的最好“战绩”——7场比赛6胜1平,虽然在“成绩”上仅仅只是——季军,但那只不过是由于赛制的缺憾——点球决胜,要知道夺得冠军的联帮德国队也只不过是5胜2平,而阿根廷队更搞、2胜3平2负却夺走了亚军。
但是由于巅峰时未次力其他豪门、在那不勒斯队中又因为那什么“马拉多纳一己之力”,本来就“工兵”味道很浓的他自然要“英雄”得“未被歌颂”了!
不过、是金子总是要闪光的,那不勒斯的辉煌史上是有着他的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的,这是谁也抹杀不掉的。特别是有那么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他是在1986/87赛季之前加盟的“期待成功”的那不勒斯队(从阿维利诺队挖来)、在1991/92赛季之后转会去的“梦之队”AC米兰队(300万英镑转走,与他同时被米兰队抢购的还有世界第一身价的伦蒂尼、后来挤走古利特的埃拉尼奥、法兰西第一杀手帕潘、后来成为米兰进攻核心的萨维切维奇),而这6年又恰好是那不勒斯的“盛世6年”,这难道仅仅只是种巧合?
最后、请记住这句话吧——“德纳波利是意大利足球史上未被歌颂的英雄。”
88-89赛季那不勒斯除马拉多纳外的主力阵容:
1.卡雷卡,1960年生,28岁,现役国脚,那不勒斯除马拉多纳外最著名的球员,1987-93年效力那不勒斯。 1982-93年入选巴西国家队,共代表巴西队出场60次,参加86,90二届世界杯的主力前锋。入选86世界杯最佳阵容。不过他所参加的两届世界杯的巴西队战绩堪称史上最差,分别止步8强及16强。
2.阿莱芒:1961年生,27岁,现役国脚,中场工兵,-92年入选巴西国家队,共代表国家队出场39次,参加86,90二届世界杯,1987-88效力西班牙马德里竞技, 1988-92效力那不勒斯,1992年转会亚特兰大队(第8名)。
3.德纳波利:1964年生,24岁,现役国脚,参加86,90二届世界杯,国家队86-92,出场54次,1986年从阿维利诺(第11名)强行挖来,1992年被AC米兰强行挖走。默默无名的年轻球员德纳波利之前仅在1986年5月的一次对中国队的友谊赛中入选国家队,不料却突然成为86世界杯上意大利队的主力球员,世界杯后他从升班马阿维利诺转会那不勒斯。这位“中场万金油”也是意甲有名的乌龙王,在以及联赛中进过不少乌龙球。
4.费拉拉:1967年生,21岁,现役国脚,出自那不勒斯青训营,86-87赛季打上主力。1994年(时年27岁)随主教练里皮一起投奔尤文图斯,从此成为尤文图斯后防中坚,有名的足坛常青树,直到2005年才退役,共代表国家队出场49次,参加1990一届世界杯,在三四名决赛中顶替有点小毛病的费里出场一次。
5.卡内尔瓦莱:1961年生,27岁,现役国脚,前锋,1986年从乌迪内斯(第13名)“强行挖来”,1990年被罗马(第9名)“强行挖走”。上赛季被卡雷卡挤到替补席,本赛季因清洗乔尔达诺而重回主力阵容。1988-90年入选意大利国家队,共代表国家队出场10次,未入选88大名单,参加1990一届世界杯,在意大利队头两场小组赛上出场,第一场对奥地利打了76分钟被换下,第二场对美国的比赛打了半场被换下。
6.弗朗奇尼:1963年生,25岁,87年从都灵(第9名)强行挖来,1987-94年效力那不勒斯, 1986-88年入选意大利国家队,共代表国家队出场8次,其中4场预选赛,4场友谊赛,入选过88大名单,但未在正赛中出场。
7.克里帕:1965年生,23岁,1988年从都灵挖来(意甲第7名),88-93效力那不勒斯,88年12月首次入选国家队,1988-96年入选国家队,共代表国家队出场17次,不过从未入选过和世界杯的大名单。
8.福西:1963年生,25岁,1988-90年效力那不勒斯,1988年从桑普多利亚(第4名)挖来,1990年去都灵(第5名),1988-92年入选国家队,共代表国家队出场8次,都是友谊赛,而且全部为替补。入选过1988年大名单,但未有出场机会。
9.雷尼卡:1962年生,26岁,1985年从桑普多利亚(第4名)“强行挖来”,85-91效力那不勒斯,91被维罗那(乙级)“强行挖走”。无国脚经历。
10.奎利亚尼:1958年生,30岁,1985-88年接替加雷拉的维罗纳队守门员,1988年从维罗纳(第10名)“强行挖来”再接替被清洗的加雷拉,1990年被乌迪内斯(乙级)“强行挖走”。无国脚经历。
2023小组赛赛程表
2023小组赛是2023年9月19日/2023年9月20日。
赛季是欧洲足球俱乐部最高水平的比赛之一,参加的球队都是各自联赛的顶尖球队。在2023-2024赛季,来自英格兰的曼城、利物浦、切尔西和曼联,来自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马德里竞技和瓦伦西亚。
来自意大利的尤文图斯、AC米兰、国际米兰和那不勒斯,来自德国的拜仁慕尼黑、多特蒙德和莱比锡RB,以及来自法国的巴黎圣日耳曼和里昂,都将参加比赛。
赛季还将有许多世界级球员参加,例如来自曼城的凯文·德布劳内、来自巴塞罗那的梅西、来自尤文图斯的C罗、来自拜仁慕尼黑的莱万多夫斯基等等。这些球员将在赛场上展现自己的实力和技术。
赛制:
欧洲冠军联赛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资格赛阶段、附加赛阶段和正赛阶段。资格赛阶段包括预赛轮(半决赛和决赛,一场定胜负)、第一轮资格赛、第二轮资格赛和第三轮资格赛。资格赛(不包括预赛轮)和附加赛均为主客场两回合赛制。
第二轮资格赛、第三轮资格赛和附加赛分为“冠军之路”和“联赛之路”。小组赛共有32队参加,分为8个小组,每组4队,小组前两名进入淘汰赛,小组赛第三名参加欧洲联赛淘汰赛附加赛。
1/8决赛、1/4决赛和半决赛为主客场两回合比赛,决赛在中立场地进行,不设三四名比赛。对阵双方若在90分钟常规时间结束后打平会进入30分钟加时赛,加时赛仍未分胜负则进入点球大战。
马有哪些种类
蒙古马
蒙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蒙古马体格不大,平均体高120~135厘米,体重267~370千克。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被毛浓密,毛色复杂。它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哈萨克马
产于新疆的哈萨克马也是一种草原型马种。其形态特征是:头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颈细长,稍扬起,耆甲高,胸销窄,后肢常呈现刀状。 现今伊犁哈萨克州一带,即是汉代西域的乌孙国。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汉武帝为寻找良马,曾派张骞三使西域,得到的马可能就是哈萨克马的前身。到唐代中叶,回纥向唐朝卖马,每年达十万匹之多。其中很多属于哈萨克马。因此,中国西北的一些马种大多与哈萨克马有一些血缘关系。
河曲马
河曲马也是中国一个古老而优良地方马种,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原产黄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处黄河盘曲,故名河曲马。它是中国地方品种中体格最大的优秀马。其平均体高132~139厘米,体重为350~450千克。河曲马头稍显长大,鼻梁隆起微呈现兔头型,颈宽厚,躯干平直,胸廓深广,体形粗壮,具有绝对的挽用马优势。驮运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马性情温顺,气质稳静,持久力较强,疲劳恢复快。故多作役用,单套大车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农用挽马。
西南马
西南马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一带。特点是体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马头较大,颈高昂,鬃、尾、鬣毛丰长。身体结构良好,肌腱发达,蹄质坚实。善于爬山越岭,可驮运货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区一支很需要运输力量。其中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马、云南丽江马和贵州马等。
三河马
三河马是血统极为复杂的的马种。20世纪初,一些俄国贵族来到中国东北,他们带来了奥尔洛夫马、皮丘克马等良种。日本占领时期,又带来了纯血马、盎格鲁阿拉伯马等马种。这些马通过与当地马种杂交,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马。
三河马体格较蒙古马高大,它形态结实紧凑,外貌俊美,胸廓深长,肌肉发达,体质结实,背腰平直,四肢强健,关节明显。毛色主要为骝毛、粟毛和黑毛三种。平均体高140~147厘米,体重330~380千克。三河马气质威悍,但性情温驯,耐粗饲,适应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属挽乘兼用经济类型。乘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时间。单马拉起载重五百多千克的胶轮大车,半小时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马
伊犁马是以新疆的哈萨克马为基础,与前苏联顿河马、奥尔洛夫马等杂交而成。当地牧民称它“二串子马”。六十年代后,伊犁马的培育主要以顿河马为主,其顿河马的血液达到了50%以上。 伊犁马伊犁马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当它颈项高举时,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泽漂亮,外貌更为俊美秀丽。毛色以骝毛、粟毛及黑毛为主,四肢和额部常有被称作“白章”的白色斑块。伊犁马性情温顺,禀性灵敏,擅长跳跃,宜于山路乘驮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长途竞赛中,负重80千克,7小时12分钟就可到达。是优秀的轻型乘用马。
荷兰温血马
要说有哪一个品种的马,像明星一样快速窜红,那就是荷兰温血马。这是个新的品种,荷兰在1958年才开始有血统登记簿,然而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欢迎的马术竞赛与骑乘用马。荷兰温血马可说是二十世纪的新产品,有别于二十世纪以前就有的温血马,它是专门为了马术竞赛用而培育出来的温血马。虽然这是荷兰人所创造的品种,但其实应该算是一个欧洲品种,因为除了荷兰之外,还有英国、西班牙、法国和德国的血统。
海尔德兰马与格罗宁根马这两个品种都是自中世纪以来在荷兰与其邻近区域就有的品种。海尔德兰马有安达卢西亚马、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马、诺曼马、德国的奥登堡马、荷尔斯泰因马、英国的盎格鲁-诺曼马、哈克尼马与纯血马的血统。而格罗宁根马则是由丹麦的佛里斯马与德国的奥登堡马两种品种交叉产生的。
自古以来荷兰的农夫靠马生活,很早就建立了严格的培育马的方法,来淘汰品种中健康与性格的缺点,以及智能不足的马。这种严格筛选的作法,造就了今天的荷兰温血马。工业革命之后的机械化,使得马的用途转为休闲骑乘与运动,荷兰人以此为目的再一次成功的展现他们的培育技术。
海尔德兰马与格罗宁根马这两个品种有一些令人激赏的共同特点:华丽的动作、良好的基本构造、具有风的质量、稳健成长的能力、温驯合作的气质。荷兰人引进英国纯血马,以增加它的勇气,并改善有时会发生的缺陷,例如过长的
背、太短的脖子、太短太弱的前肢等。相当轻盈的动作也是纯血马带来的,而为了要去除随着纯血马而来的难以驾驭的特质,不但靠引进其它与荷尔斯泰因马血统,以改良出最后的品种。另外也引进英国的哈克尼(Hackney),以培育漂亮的挽马,也有些人继续培育传统海尔德兰马型态的马,最后竟演变成三种类别的荷兰温血马。
柏布马 柏布马的家乡在古时候北非的巴巴利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摩洛哥、阿尔吉利亚、利比亚、突尼西亚。现今在阿尔吉利亚的康斯坦丁与摩洛哥皇室都有很大的繁殖场。当地边远山区与沙漠的游牧民族也应该还有饲养许多柏布马类型的马。
柏布马是另一种古老的东方马品种,几世纪以来对各种马的品种产生巨大的影响,帮助培育出今天世界上许多成功品种。和阿拉伯马一样,它在马的品种培育上占有不容否认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却较不为人知,不像阿拉伯马那么出名。柏布马最初被带到欧洲时,常常被欧洲人误认为是阿拉伯马,因为北非的居民也是回教徒,也说阿拉伯语。
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英国纯血马的祖先之一,其实它是一匹柏布马。它是摩洛哥苏丹送给法国国王的礼物,但是法国人并没有发现它的价值。当有名的育种专家葛多芬大公发现它、将他带到英国之前,它在巴黎被当做拉车的马。在比较新的文献中,已将它的名字已改成。这个故事已被玛格莉特.亨利写成「风之王」,并荣获1949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金牌奖,好莱坞也拍成同名**。
特质
柏布马以强壮、耐力超强、速度快、反应快出名。尤其是在用它来培育与改善其它品种时,这些特质更显得重要。它不如阿拉伯马那么活泼、漂亮,动作也不够轻快、流畅。有些动物学家认为柏布马起源于史前的欧洲血统,而不是亚洲血统,大家还在辩论它算不算东方马类别。人们总是拿它和阿拉伯马比较,认为他不像阿拉伯马,性格也不如阿拉伯马那么温柔亲切。一样的是强壮,能吃苦耐劳,使得照顾它的工作很容易。
外型特征
柏布马的外型算是轻型的沙漠马。颈部长度中等,弓弯、强壮。腿精致但强壮且长。跟所有的沙漠马一样,蹄子非常硬。鬃毛与尾毛比阿拉伯马浓密。
头 头长而狭窄,耳朵长度中等,鼻梁有点凸起,眼睛看起来很英勇的样子,鼻孔的位置较低。
毛色 真正的柏布马为灰色、黑色、栗色、骝色、与深骝色、深棕色。混有阿拉伯马血统的才有其它颜色。
身高 从148公分到160公分。
现状
在以前柏布马被认为是上等的战马,现在则是很好的骑乘用马,有时也用于。可惜的是,它在家乡以外的地区,没有得到它应该有的名声。
由于柏布马原产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好,纯种柏布马的数量越来越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87年在阿尔及利亚成立世界柏布马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Barb Horse, Organisation Mondiale du Cheval Barbe, OMCB)。成员为几个柏布马的原产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西亚,以及一些欧洲的育种协会。但不幸由于阿尔及利亚复杂的政治情势,该组织自九十年代起就几乎停止运作了。
中国对“汗血马”的最早记录是在2000年前的西汉,汉初白登之战时,汉高祖刘邦率30万大军被匈奴骑兵所困,凶悍勇猛的匈奴骑兵给汉高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当时,汗血宝马正是匈奴骑兵的重要坐骑。
汉武帝元景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心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歌咏之, 歌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仅有一匹千里马不能改变国内马的品质,为夺取大量“汗血马”,中国西汉与当时西域的大宛国发生过两次血腥战争。
最初,汉武帝派百余人的使团,带着一具用纯金制作的马前去大宛国,希望以重礼换回大宛马的种马。来到大宛国首府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后,大宛国王也许是爱马心切,也许是从军事方面考虑(因为在西域用兵以骑兵为主,而良马是骑兵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马换汉朝的金马。汉使归国途中金马在大宛国境内被劫,汉使被。汉武帝大怒,宣称"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遂作出武力夺取汗血宝马的决定。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李广利率领骑兵数万人,行军4000余公里,到达大宛边境城市郁城,但初战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国,只好退回敦煌,回来时人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3年后,汉武帝再次命李广利率军远征,带兵6万人,马3万匹,牛10万头,还带了两名相马专家前去大宛国。此时大宛国发生,与汉军议和,允许汉军自行选马,并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两匹良马。汉军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3000匹。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玉门关时仅余汗血马1000多匹。
汗血马体形好、善解人意、快速、耐力好,适于长途行军,非常适合用作军马。引进了“汗血马”的汉朝骑兵,果然战斗力大增。甚至还发生了这样的故事:汉军与外军作战中,一只部队全部由汗血马上阵,敌方人数众多,刮目相看。久经训养的汗血马,认为这是表演的舞台,作起舞步表演。对方用的是矮小的蒙古马,见汗血马高大、清细、勃发,以为是一种奇特的动物,不战自退。
汗血马从汉朝进入我国一直到元朝,曾兴盛上千年,但是为什么后来消失无踪。从史料看,当时, 引进的汗血马数量相当大,雌雄比例也比较适中,进行繁殖是可行的。但是由于中国的地方马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任何引入马种,都走了以下的模式:引种——杂交——改良——回交——消失。在这一过程中,“汗血马”因自身的缺点而造成后人的弃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汗血马虽然速度较快,但是它体形纤细,相对说起来负重能力不强,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士兵骑马作战,身批甲胄、手提兵器,总重相当大,更愿意选择粗壮的马匹。并且由于马具的原因,汗血马不能驾辕,而粗壮的蒙古马则无此劣势,最后几乎所有从中亚、西亚引入的种马都归于消亡。
2007年7月,在中国百姓视野中消失了千年的梦幻之马“汗血宝马”——阿赫达什(宝石之意),从它的故乡中亚土库曼斯坦,由空中穿越古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这匹马是土库曼斯坦总统作为中土和平友好的象征赠送给我国***的。
说起“阿赫达什”的血统,可真是不一般:他的祖先曾是苏军著名元帅朱可夫的坐骑。朱可夫骑着它在乌克兰打败德军名帅曼施坦因,骑着它参加过解放柏林的入城式。
“宝石"的系谱表明,它的先辈都曾被收录在名马档案,"宝石"爷爷的爷爷曾获得20世纪60年代奥运会马术比赛盛装舞步的冠军。显赫的出身注定了它的不平凡,1996年"宝石"刚两岁时,在平地上1000米的奔跑纪录就达到了1分12秒4。正是极快的奔跑速度和良好的耐力,使得汗血宝马成为世界级名马,当今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纯血马体内就有它的基因。目前国际市场上,汗血宝马的售价十分昂贵,通常每匹几十万美元,有的身价甚至高达1千万美元。
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卡瑟莫夫在接受访时指出,"土库曼人将马视作亲人对待,并只送给最好的朋友"。他表示,送给中国的这匹马将成为“土中两国和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汉书》记载,大宛国贰师城附近有一座高山,山上生有野马,奔跃如飞,无法捕捉。大宛国人春天晚上把五色母马放在山下。野马与母马交配了,生下来就是汗血宝马,肩上出汗时殷红如血,胁如插翅,日行千里。“汗血马”这种活在史书上的之马,在消失了2000年后,"奇迹"般地出现在中国公众面前
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i贴吧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网
豆瓣
MSN
对我有帮助
66回答者:热心网友 | 回答时间:2010-11-27 12:08 | 我来评论 | 检举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xiexie
推荐答案 中国国土辽阔,气候环境多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马种都能找到适合其生存的环境。在中国古代史上,骑马的民族曾造过辉煌的历史,中国人与马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的马种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地方品种,如蒙古马、哈萨克马、河曲马、云南马等;二是培育品种,如内蒙古的三河马、新疆的伊犁马等。
蒙古马
蒙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蒙古马体格不大,平均体高120~135厘米,体重267~370千克。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被毛浓密,毛色复杂。它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哈萨克马
产于新疆的哈萨克马也是一种草原型马种。其形态特征是:头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颈细长,稍扬起,耆甲高,胸销窄,后肢常呈现刀状。
现今伊犁哈萨克州一带,即是汉代西域的乌孙国。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汉武帝为寻找良马,曾派张骞三使西域,得到的马可能就是哈萨克马的前身。到唐代中叶,回纥向唐朝卖马,每年达十万匹之多。其中很多属于哈萨克马。因此,中国西北的一些马种大多与哈萨克马有一些血缘关系。
河曲马
河曲马也是中国一个古老而优良地方马种,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原产黄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处黄河盘曲,故名河曲马。它是中国地方品种中体格最大的优秀马。其平均体高132~139厘米,体重为350~450千克。河曲马头稍显长大,鼻梁隆起微呈现兔头型,颈宽厚,躯干平直,胸廓深广,体形粗壮,具有绝对的挽用马优势。驮运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马性情温顺,气质稳静,持久力较强,疲劳恢复快。故多作役用,单套大车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农用挽马。
西南马 西南马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一带。特点是体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马头较大,颈高昂,鬃、尾、鬣毛丰长。身体结构良好,肌腱发达,蹄质坚实。善于爬山越岭,可驮运货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区一支很需要运输力量。其中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马、云南丽江马和贵州马等。
三河马 三河马是血统极为复杂的的马种。20世纪初,一些俄国贵族来到中国东北,他们带来了奥尔洛夫马、皮丘克马等良种。日本占领时期,又带来了纯血马、盎格鲁阿拉伯马等马种。这些马通过与当地马种杂交,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马。
三河马体格较蒙古马高大,它形态结实紧凑,外貌俊美,胸廓深长,肌肉发达,体质结实,背腰平直,四肢强健,关节明显。毛色主要为骝毛、粟毛和黑毛三种。平均体高140~147厘米,体重330~380千克。三河马气质威悍,但性情温驯,耐粗饲,适应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属挽乘兼用经济类型。乘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时间。单马拉起载重五百多千克的胶轮大车,半小时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马
伊犁马是以新疆的哈萨克马为基础,与前苏联顿河马、奥尔洛夫马等杂交而成。当地牧民称它“二串子马”。六十年代后,伊犁马的培育主要以顿河马为主,其顿河马的血液达到了50%以上。
伊犁马伊犁马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当它颈项高举时,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泽漂亮,外貌更为俊美秀丽。毛色以骝毛、粟毛及黑毛为主,四肢和额部常有被称作“白章”的白色斑块。伊犁马性情温顺,禀性灵敏,擅长跳跃,宜于山路乘驮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长途竞赛中,负重80千克,7小时12分钟就可到达。是优秀的轻型乘用马。
如果奥匈帝国没有解体,派球队去踢世界杯,会怎样
奥匈帝国(德语:?sterreich-Ungarn,马扎尔语:Osztrák-Magyar Monarchia)是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中欧国家。
在这段时间里,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联盟,这个联盟的德文全称是“帝国议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nigreiche und L?nder und die L?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皇帝同是同一个人。匈牙利对内享有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自治权,对外事务(外交和国防)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处理。
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得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它的内政主要由组成它的十一个主要民族之间的争执所决定。当时在欧洲各地民族独立思想不断发展。虽然奥匈帝国在其成立期间不断有民族起义和其它纠纷,但在它所存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得到现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
奥匈帝国的领土
一般将奥匈帝国的领土分为两个部分:内莱塔尼亚(CisLethania)和外莱塔尼亚(TransLethania)。
狭义的内莱塔尼亚仅指莱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奥地利,但广义的内莱塔尼亚还包括斯洛文尼亚、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加里西亚和达尔马提亚等地区。这部分被统称为“帝国议代表的王国与领地”。
外莱塔尼亚,即莱塔河以东的部分,也不只包括匈牙利,而且还包括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地亚。这部分领土被统称为“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圣斯蒂芬一世是匈牙利的第一位基督教国王,他后来被尊为圣人。
行政划分
内莱塔尼亚的王国和领地包括
波希米亚王国 (K?nigreich B?hmen)
达尔马提亚王国 (K?nigreich Dalmatien)
加里西亚-洛多梅里亚王国 (K?nigreich Galizien und Lodomerien)
奥地利公国(包括上奥地利和下奥地利) (Erzherzogtumen ?sterreich ?sterreich ob der Enns und unter der Enns)
布科维纳公国 (Herzogtum Bukowina)
卡林西亚公国 (Herzogtum K?rnten)
卡尼鄂拉公国 (Herzogtum Krain)
萨尔茨堡公国 (Herzogtum Salzburg)
西里西亚公国 (Herzogtum Ober- und Niederschlesien)
施蒂利亚公国 (Herzogtum Steiermark)
摩拉维亚侯国 (Markgrafschaft M?hren)
蒂罗尔和前阿尔卑斯地区 (Gefürstete Grafschaft Tirol und Land Vorarlberg)
滨海省份 (?sterreichisches Küstenland)
外莱塔尼亚包括:
匈牙利王国 (K?nigreich Ungarn)
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 (K?nigreich Kroatien und Slawonien)
阜姆(里耶卡)自由市 (Stadt Fiume)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 (Bosnien und Herzegowina)属于独立的帝国直辖省份,由匈牙利和奥地利共同管理。
奥匈帝国的建立:1867年的折衷方案
1867年2月建立奥匈帝国的折衷出于多种原因。在此之前,奥地利帝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1804年—1867年)。但19世纪中叶以后,这个帝国被削弱了许多:1859年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它在意大利的势力被削弱;1866年的普奥战争迫使它退出德意志邦联,同时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在帝国的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匈牙利对奥地利的统治不满出于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奥地利在俄罗斯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
为了保障奥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与匈牙利的贵族举行谈判,寻求一个可以使他们支持他的折衷方案。一些官员劝告弗朗茨·约瑟夫与所有民族运动家谈判,来建立一个联邦国家。他们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对。但弗朗茨·约瑟夫无法忽视匈牙利贵族的势力,而这些贵族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
匈牙利贵族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来证明匈牙利在帝国内的特权。他们还要求在布达佩斯设立一个有立法权的议会,这个议会设立的法律在历史上归属匈牙利王国的地区有效。这个议会的组成保证匈牙利人(尤其是其贵族和市民阶层的精华)在其中占多数,而国内众多的罗马尼亚和斯拉夫人少数民族则基本上无权。
结构
奥匈帝国有三个不同的:匈牙利、奥地利和一个位于皇帝之下的中央。匈牙利和奥地利各有各自的议会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权利理论上是至高的,但实际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负责陆军、海军、外交和对外贸易。
奥匈帝国内的一些地区如贾利希亚和克罗地亚享受特别地位,它们拥有特殊的形式。
两个地区的共同由一个共同部长会议组成,这个共同部长会议的成员包括三个部长(财政、军事和外交),两个地区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每个议会派出一个代表团分别对共同部长会议的财政进行表决,这样每个地区对共同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最终共同的部长仅对皇帝负责,而皇帝本人有权对外交和军事政策作最后决定。
两个地方与中央权力交叉往往导致摩擦和低效率。尤其军队在这方面受到阻碍。尽管军事是中央的职权范围,但奥地利和匈牙利有“征兵、提供驻扎地、运输和补给,以及负责军队人员民事的和非军事事务的责任”。因此每个地方对中央的决定有很强的影响力,而每个地方都使用每一个机会来扩大它们自己的权力。
两个地区之间奥地利部分占总人口的约57%以及主要经济。从1867年开始两个与中央之间最大的争执是关于每个向中央交纳多少费用的问题。这个问题每十年进行一次协商,而每次协商都造成很大的争议。尤其是从1900年代中开始(1906年4月)匈牙利的议会中民族主义者占多数和组织开始,这个争议问题造成了一个持久性的宪法危机。1907年10月和1917年11月,这个问题在一个“始终如旧”的基础上暂时获得解决。
民族关系
在帝国的两个部分起支配作用的两个民族其实都是少数民族:在奥地利部,分日耳曼只占36%,而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人也不到半数。
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斯洛文尼亚人和意大利人都试图在奥地利部分获得更大的发言权。
同时在匈牙利部分,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也向匈牙利人的统治挑战。罗马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还争取与新成立的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王国合并。
相对于在奥地利部分的德国统治者来说,匈牙利的统治者更不愿交出他们的权利。但1868年,在他们获得自主权一年后,他们授予克罗地亚王国部分自主权。
奥匈帝国内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语言的问题。哪些语言是官方语言或官用语言总是一个问题。少数民族总是希望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以及教育他们自己的语言。比如18年4月5日奥地利首相下令在波希米亚将捷克语和德语作为同等的内部官方语言结果受到整个帝国德国民族主义者的抨击。最后这位首相被解雇。
经济
在其存在的年间,奥匈帝国的经济发展很快。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这50年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播到整个帝国。旧的封建主义制度不断消失。尤其维也纳附近、奥地利腹地、阿尔卑斯山麓和博希米亚是经济发展的中心。19世纪末,匈牙利中心平原和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很快。整个帝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差相当大。总的来说西部的发展比东部高得多。20世纪初整个帝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都很高。从1870年到1913年国家每人平均生产率每年约提高1.45%。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英国1.00%,法国1.06%,德国1.51%)这个发展速度是比较高的。但国家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还是落后于其它国家,原因是它的起步比较晚。英国的数字约是奥匈帝国的三倍,德国是它的两倍。这个粗的比较还无法体现帝国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性。
铁路在奥匈帝国普及很快。1841年奥匈帝国的前身奥地利帝国就已经从维也纳出发在西部建立了一个铁路核心。此时认识到铁路的军事意义,因此开始在其建设上大量投资。布拉迪斯拉发、布达佩斯、布拉格、克拉科夫、格拉茨、卢布尔雅那和都被联入铁路网。到1854年为止整个帝国内的铁路网长度达2000千米,其中约60-70%为国有。由于1848年的革命和克里米亚战争帝国为解决其经济困难开始将其铁路出售给私人投资者。
从1854年到1879年几乎所有的铁路建设都是由私人投资完成的。在奥地利部分铁路网延长了7952千米,在匈牙利部分铁路网延长了5839千米。许多新的地区被连入铁路网,现有的铁路网被连接到一起。在此之前奥匈帝国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船运,铁路网的发展使整个帝国的经济发展得以协调。
1879年后开始慢慢地重新将铁路网国有化。其主要原因是1870年代的经济萧条使私人企业对铁路的投资减缓了,无法满足的要求。从1879年到1900年奥匈帝国修建了25000千米铁路,大多数是补充已有的铁路网。在东部也建立了新的铁路。一些地区一直到此时才接通铁路。铁路网大大地降低了帝国内的运输费用,为其内部经济打开了新的市场。
外交
奥地利部分和匈牙利部分地区对中央的外交政策的态度也稍不相同。布达佩斯的政治家害怕帝国的扩大会使得匈牙利人的比例和影响变小,而帝国与德国对付俄罗斯的同盟则受到两个地区的欢迎,因为它们都将俄罗斯看作最大的军事威胁。
按1878年柏林条约奥匈帝国于1878年8月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908年10月它正式被并入帝国。这块地方被作为双方共同管理地区,并被率属于财政部管理。为解决这个不正常的状况一些维也纳的政治家考虑将这块地区与帝国南部的其它一些斯拉夫人占多数的地区合并为帝国的一个第三个地区。当地的克罗地亚***肯定会更加偏向维也纳,而反对布达佩斯。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访问波思维尼亚首都萨拉热窝时被一个被称为年轻的波斯尼亚的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团体刺杀。
奥匈帝国此前就已经由于民族运动丧失了意大利人居住的皮埃蒙特,因此许多奥匈帝国人感到将南部的斯拉夫人地区丧失给塞尔维亚是非常可能的。塞尔维亚在1913年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获得了许多领土。这使奥匈帝国感到非常不安。一些成员早就想对塞尔维亚动手了。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因此决定在塞尔维亚在奥匈帝国境内挑动之前先发制人。它以这次刺杀为借口提出了塞尔维亚无法接受的十条要求。虽然塞尔维亚接受了九条,第十条仅拒绝了部分,奥匈帝国以此为由对塞尔维亚宣战。
这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后俄罗斯动员支持塞尔维亚,这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意大利本来与奥匈帝国结盟,但保持中立。1915年它倒向协约国并希望可以以此从奥匈帝国获得更多的领土。
奥匈帝国的军队一开始可以抵抗入侵匈牙利的意大利军队并进入意大利。尤其1914年它的军队损失惨重。但总的来说它还是比较成功的。1915年5月和1917年它占领意大利领土。但对于德国的战争***来说,奥匈帝国的战场越来越次要。战争的最后一年中补给困难、低志气和高伤亡度大大地较少了这支军队的战斗力。
奥匈帝国的解体
1918年夏战事对轴心国越来越不利。虽然到此为止奥匈帝国内的少数民族***一直对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此时他们不得不考虑他们自己的利益了。当协约国的胜利显而易见时,对他们来说脱离旧的帝国,接受协约国所宣扬的民族主义是必走的路了。此时的奥匈帝国已经无法将这众多民族联合在一起了。其它社团也对帝国丧失了信心:经济发展已不存在,经济发展的希望消失,战时许多战前在奥地利部分引入的开放政策被取消,这使社会主义者非常气愤。在这些条件下极端民族主义者获得了许多支持者。1918年9月和10月,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19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
战争的结束也是奥匈帝国的终止。对战胜国来说,按照伍德鲁·威尔逊宣布的十四点奥匈帝国分裂为许多民族国家是必然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分裂奥匈帝国并非协约国的战争目的,这个建议一直到战争后期才获得支持。相反的,许多人认为奥匈帝国的分裂并不解决当地的民族问题,而只是使得这个地区更加不稳定。
10月28日捷克首先宣布独立,匈牙利其次。特兰西瓦尼亚大多数地区加入罗马尼亚,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匈牙利少数民族。南部的斯拉夫地区联合组成了后来的南斯拉夫。
战后战胜国承认这些新的边界,大大地改变了当地的政治地图。一系列条约保障这些边界的合法性。
奥地利和匈牙利成为共和国,哈布斯堡王朝被永久驱逐。在匈牙利首先成立了一个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但1919年罗马尼亚入侵后保皇势力又开始抬头。1920年匈牙利恢复为一个王国,但没有国王。奥匈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卡尔一世企图占据这个王位没有成功(1921年3月至10月),他被放逐到葡萄牙属马德拉群岛,后来在那里逝世。米克罗斯·霍尔蒂成为执政者。
以下这些国家从奥匈帝国(有些是部分)产生:
奥地利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现在分成捷克、斯洛伐克二国)
南斯拉夫(现在分成塞尔维亚与黑山、克罗地亚、波黑、斯洛文尼亚、马其顿等五国)
波兰
此外罗马尼亚和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奥匈帝国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