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年终总决赛费德勒-费德勒atp排名

tamoadmin

1.费德勒为什么那么厉害

2.ATP年终大师杯的历届冠军都是谁?

费德勒为什么那么厉害

atp年终总决赛费德勒-费德勒atp排名

罗杰·费德勒,瑞士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1998年转为职业),以全面稳定的技术、华丽积极的球风、绅士优雅的形象而著称。众多评论家、现役与退役的选手认为费德勒为史上最伟大球员之一。费德勒不仅在网球领域取得成功,亦在慈善和商业领域活跃。

费德勒拥有ATP史上最长连续单打世界第一周数的纪录(237周,2004–2008年间),在大满贯男子单打斩获20次冠军,10次亚军 ,四次获得劳伦斯世界体育奖最佳男运动员,截至2015年11月23日世界排名第三。

2017年11月16日,罗杰·费德勒在36岁的“高龄”第14次打入ATP年终总决赛半决赛,费德勒再次刷新了男子网坛世界纪录。 12月29日,获评2017年度国家体育记者大会(AIPS)最佳男运动员。

一篇属于费德勒的赞歌

又是一年澳网,回到费德勒复出神话的起点,众多业内大咖——贝克尔(费德勒竞争对手的前教练)、克雷特加(费德勒交手纪录2-3落后的对手)、莫拉托格鲁(小威的教练)和麦克唐纳德(费德勒在迪拜的陪练)等人,从专业角度全面解读费德勒保持青春的秘诀,台前幕后的故事,满满的干货。

从2016年那段长达六个月的休赛期说起。膝伤痊愈后,费德勒从迪拜开始新赛季的备战,当时他邀请到了麦克唐纳德等青年才俊一起合练,没错,就是本届澳网与迪米特洛夫缠斗五盘的那个美国大男孩。

在一次训练中,费德勒削出贴网而过后反弹到自己场地的回球,实属神仙之举,来自加州大学的麦克唐纳德直呼难以置信,“他的手像是具有魔力。”看到偶像的表演,他深陷吃惊状态。

费德勒与麦克唐纳德(右三)

显然,费德勒难以置信的手感并没有离他远去,结束与麦克唐纳德、埃斯科贝多和普伊的训练后,费德勒便奔赴澳洲。职业生涯第一次从如此严重的伤病中走出,费德勒稍显意外的赢得了澳网冠军,随后他又在全英俱乐部以一盘不失的表现登顶,成为公开赛年代最为年长(35岁)的温网冠军。

费德勒如何做到在复出的第一站大满贯赛事中就大放异彩?他改变了什么细节来延缓状态的下滑,从而实现网球史上最令人激动地复出?他的长寿秘诀究竟是什么?

一、研发新武器

2015赛季,费德勒将自己的攻势网球提升到了新的境界,这一改变被认为是他重返巅峰的关键。当年8月份,捱过了一段长途飞行抵达辛辛那提后,瑞士人的状态略显挣扎,但他还是按和帕尔雷进行了适应性训练。

训练期间,瑞士人通过踏进场内的接发来打乱惯有的训练节奏,然后迅速跟进到网前。旅途疲劳或许是一个因素,他想要在尽快结束回合,于是略显邪恶的SABR——偷袭上网战术由此诞生了。“这很有趣,当罗杰第一次取乐时我感到惊讶,当时我们还在多拍练习,他突然就使用了SABR。训练中这一策略的成效慢慢显露出来,所以他决定将其运用到比赛中。”关于SABR的诞生过程,帕尔雷回忆道。

受小队长卢瑟的鼓舞,费德勒决定在巡回赛使用这一奇招,最终他在辛辛那提决赛击败德约科维奇。事实上,SABR听上去简单,实则极具风险。在对手高达90英里的发球下偷袭上网并不像传统的接发那样简单,其难度远大于切削回球或在底线位置的接发。但一旦实施了这样的战术,也可以成功打破诸如德约科维奇等球员的平衡,这样的压迫会给隔网相对的球员带来压力,逼迫他们做出难度更大的回球。

毫无意外,SABR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就包括时任德约科维奇教练的贝克尔,德国人称此种做法“有失尊重”。但当贝克尔褪去了德约教练的身份后,谈到费德勒的这一创举他也满是赞誉,“罗杰的SABR战术有点让人吃惊,因为三年前他在训练时就使用过了,他能这么做是因为他有着颇具天赋的细腻手感,很多人也想这么做,但受困于自己的技术局限。罗杰有天赋和技术作为支撑,所以对他而言天空才是极限。”

值得玩味的是,费德勒将过去自己排斥的东西转化为了优势。“切球上网”的攻势打法,通过伴有强烈下旋的回发球为自己创造上网机会,向对手施压。职业生涯早期,费德勒在对阵这类球员时处处受限,比如亨曼、安西奇。而现在,他变成了给对手疯狂施压的一方。

新战术的使用效果相当明显,SABR被证实是一个有效的武器,尤其是12个月前费德勒以震惊世界的方式赢下澳网。“这个战术只是他在球场上取乐的一种方式。”前世界第二克雷特加如是说,西班牙人在与费德勒的交手中占据3胜2负的领先。“他对待网球的态度有别于常人,有时候他会很放松的发明出一些其他人没见过的东西。”小威的教练莫拉托格鲁评价说,“SABR表明了罗杰来到网前的意愿,他可以打出100%的攻势网球,这很有趣,也很壮观。”

简言之,费德勒不仅重塑了自己,利用其他球员的优势演变成自己的武器,而且不断突破着这项运动的界限。

二、不可思议的心态转变

费德勒始终都具备一种能力——他愿意适应新的改变。“年轻时他常常砸球拍,失去对比赛的专注,就像个毛头小子。”克雷特加这样评价费德勒职业生涯早期的表现,“他过去会闹出很多笑话......但如今在精神世界他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提升,他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平和,学会了控制情绪。”

当然,伤愈归来的费德勒也需要全新的动力。具体来说,费德勒继续坚持的动力发生了变化,这一次,他觉得有必要给两对双胞胎留下观看父亲比赛的回忆,并且,要以胜利者的姿态。

“我认为对他而言孩子是一大动力源泉。尤其是八岁大的两个女儿,他们会对罗杰的比赛形成有意识的回忆。”费德勒的传记作家克里斯·鲍尔斯说道。

这并不是瑞士人职业生涯第一次做出改变,早在2001年的汉堡巡回赛,年轻的费德勒在输球后用球拍的砸了裁判座椅,也正是这个瞬间,他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收敛起脾气。这份悔改也让他尝到了甜头,随后的两项大满贯赛事都打进了八强,此前他可从未有过这般突破。除此之外,启蒙教练皮特·卡特的意外离世也给他带来更为深刻的思考。

“控制情绪是一件很难的事,特别是对年轻球员来说。”知名运动心理学家罗伯特·福佐尼解释说。在他看来,这份改变是费德勒保持常青的关键,“对球员而言,从失控的情绪中挣脱出来并非易事,经历了这个过程并能在今后更从容的处理,这份历练就会显得更有意义。”

在经历了六个月的休整后,他的自我激励方式变得更加引人注目。“我把这归结于他对网球的爱。”贝克尔补充道,“六个月后的回归显示了罗杰对这项运动有多喜爱。其实他已经没什么再回来的理由了,几乎把每项赛事都赢了好几遍,所以本质上说,他必须非常热爱这项运动,才能通过各种考验和磨难,来到现在的位置。”

“每个人都看到了他的天赋,因为这显而易见,但罗杰是一位不可思议的斗士。”莫拉托格鲁对瑞士人评价道,“他比任何球员都更相信自己,而且不会轻言放弃,他总能在大型赛事提升状态。”

“我们不会再对罗杰·费德勒取得的成就感到惊讶。他在温布尔顿击败桑普拉斯时,我当时正解说呢,都惊叹‘这家伙具备一切能力’,但同时也在质疑他能否维持高光状态?他会免于伤病的困扰么?他能继续对胜利充满渴望么?十五年后,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yes’!”贝克尔笑着说。

“像我这样的网球运动员很难解释他有多伟大。我认为不会再有另一个费德勒,他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我也认为他的纪录不会被打破。我只是怀着敬畏之心,对他取得的成功感到难以置信,即便是现在,即便是在36岁。”

3.从枯燥中找寻乐趣

在费德勒的生涯中,主教练几度更迭,但有一人始终身居幕后——皮埃尔·帕格尼尼,近二十年来由他负责着费德勒的饮食、体能训练和赛程安排。

“当罗杰还是青少年时,帕格尼尼就已经意识到,如果想让弟子保持健康,一味去健身房是毫无意义的。”传记作者鲍尔斯回忆说:“让体能训练变得丰富有趣,是他一以贯之的理念,由此罗杰也始终对训练课抱有热情,不仅能锻炼身体,也能激发他的很多想法。”

当托米奇等球员一再吐露出对训练的憎恨时,这种模式的重要性就显露出来了。作为费德勒的前教练,安纳孔向欧体解释说:“帕格尼尼是一个难以置信的人,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教练。他们一起走过了近二十年,罗杰对他无比信任。为了让训练妙趣横生,皮埃尔创造了一系列独门秘籍,新鲜、生动又充满活力,和罗杰的打球风格完美匹配。对罗杰来说,这么多年过去了,重要的是对此他有多么享受。”

长久以来,不少球员都吐槽过巡回赛的枯燥乏味,甚至连对网球的热爱和渴望都消失殆尽,阿加西是最著名的例子。但费德勒恰恰相反,特别是在缺席了赛场长达半年后,他对网球甚至是训练的爱都有增无减。还记得2016年冬歇期他通过推特进行的直播么?独特的训练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作为一名前十项全能选手,从费德勒14岁来到瑞士青少年网球中心开始,帕格尼尼就开始与他合作了,但这么多年来却很少随费德勒在全球周转,尽管如此,他的影响依旧不可小觑。早年间,他作为体能教练全权把控费德勒的饮食和赛程,为他制定了良好的训练体系,帮助他迅速融入职业网坛。而更重要的是,当36岁的费德勒为2017赛季的复出筹谋划策时,他依旧扮演了最关键的角色。

为什么费德勒在阅尽无数风光后,对网球的爱从未褪色?帕格尼尼的开创性思维和训练方式功不可没。

四、弥补致命短板

在费德勒的网球体系中,反手始终是“阿克琉斯之踵”,多年来都是对手攻击的对象。但时间来到去年澳网决赛,纳达尔也意识到了对手反拍的变化,“罗杰付出了不可思议的努力,我相信现在他的反手状态极佳。”纳达尔赛后说道,“在我看来,他的接发环节改善最为明显。”纳达尔并非最先提出这种看法的人,但却是最具分量的一位。不仅因为这来自于他的亲身体验,而且在此之前他可是交手纪录23-11遥遥领先。

纳达尔第一次击败费德勒要追溯到2004年了,那时他才18岁,而随后的交手也印证了他是瑞士人十足的克星。他从马洛卡的土场上练就的正手斜线球,是巡回赛中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之一,面对费德勒时,乐此不疲的瞄准其反手位,收分轻而易举。同理还有他那旋转强烈的发球,特别是在二区时,弹跳高度甚至高过了肩膀,于单反球员而言简直就是噩梦。

克雷特加回忆道,2001年法网1/4决赛面对费德勒时,他也祭出了这一策略。“赛后我和父亲谈起了这场比赛,他说‘这孩子打得很好,但在场上总是犯错,特别是反拍击打高弹跳来球时。’然后我就说,‘确实如此,这也是我唯一能占到优势的环节了。”

克雷特加和费德勒

多年来,费德勒始终在寻求改善反手的方法。当面对高弹跳来球时,力量的拿捏和对球路的控制都变得愈发艰难。巅峰时,他之所以能斩获那么多大满贯,主要凸显了其技术的全面性。但在面对纳达尔时,反手的漏洞越来越明显,西班牙人也借此在两人的伟大交战中一路保持领先。

四年前,费德勒终于痛定思痛,着手修复这个漏洞,而第一步看起来格外简单......

五:更换武器

没错,第一步就是换拍。听起来似乎很容易,但放弃一把助你斩获了17座大满贯的武器可绝非易事。顶尖球员们多年来早已和球拍融为一体——构造、握力、触感......即便是极其微小的改变,他们也能轻易感知。

“我曾试图劝过桑普拉斯更换大拍面,但却从未成功,因为他实在用的太习惯了。”安纳孔补充说,“但罗杰呢,首先他知道换拍的优缺点,其次他也敢于尝试,问题的关键在于选取一个合适的换拍时机。”

2013年刚换拍时,他正深受背伤的困扰,“即便他付出了很多努力,还是很难适应,因为伤病实在是太严重了。”安纳孔解释说,“他知道即便是过了最初的适应期,仍需要选取合适的时机,不断进行调整。到2017年我们都看到了,他适应的有多好。”

2014赛季,费德勒正式邀请埃德伯格加入团队,瑞典人是最出色的发球上网型球员之一,他的到来为费德勒的打法注入了更多侵略性。从那时起,费德勒的反拍开始着力打造成进攻武器——用来赢得分数,而不是延长回合。他通过增加上网频率来压迫对手,这不是一场革命,而是一段循序渐进的演变,以期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基础。

也正是那段时间,费德勒确立了化繁为简的理念,通过压缩回合来取得胜利。但他最终在2015年年末与埃德伯格分手,取而代之的是好友柳比西奇。乍一看这似乎是个古怪的选择,让仅收获过一座大师赛冠军的球员来辅佐史上最佳?但仔细思索其中原因,不难发现,三方面优势让克罗地亚人足以胜任这个职位:他在生涯早期曾3次击败过费德勒,因此对其软肋了然于心;他的单反攻势十足;他也曾是一名战术大师。

柳比西奇从不接受专访,费德勒也很少谈及两人的关系,虽然从当事人口中得到的信息甚少,不过至少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费德勒的反拍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去年的澳网决赛,即便决胜盘1-3落后,他依旧抓住每个机会用反手进攻,加快节奏压缩纳达尔的反应时间,令其无法将回球撕开角度。

显然,半年的休赛期他并没有闲着,尽管很多人认为他不可能再重回巅峰,退役的传言甚嚣尘上,但费德勒按部就班的实施着复出,正如纳达尔所言,在接发和反手训练投入了巨大精力。“看看他在澳网的比赛吧,反手越用越频繁、站位永远压着底线。在迪拜他就是这么训练的。”麦克唐纳德补充说。

从墨尔本的那场五盘大战之后,费德勒已经取得了对纳达尔的四连胜,反手是当之无愧的头号功臣。

六、常青的首要秘诀

能保持高水准的竞技水平,并取得长足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一个广为认可的简单回答就是——保持健康。职业生涯的持续性是区分高手和普通球员的重要标准,而费德勒更是管理身体状况和赛程安排的大师。

除了反复折磨的背伤,费德勒的整个职业生涯都保持着健康。这是?或许吧,但从1998年转为职业球员开始,他的成功远不能归功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一项长期制胜的法宝,这也是他无限风光的职业生涯背后的最大秘诀。

“他之所以成为网坛常青树,一部分是由于他的养生方法,另一部分是因为他的打法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度压力。”鲍尔斯评论道,“我认为他的单反打法是保持健康的因素之一,这样可以给身体减小压力;还有开放式的正手握拍,这也是使他的身体压力比纳达尔、德约科维奇和穆雷小的多的原因。其他球员在击球时后背经常会出现轻微的扭曲,这也就不难解释很多球员都会受到严重背伤和臀伤的困扰。”

简言之,他的打法不仅赏心悦目,这么多年来也助其维持了身体健康。“过去,球员们的想法都是‘如果停下了几个月,恐怕我再也回不来了’,所以他们很少修整,伤病也愈发严重。”莫拉托格鲁说,“但是罗杰可不这么想,‘我还要打很多年,但我不再年轻了,身体的承受力也远不如20岁出头那会儿了,那我就少打点比赛吧,专攻大满贯等大型赛事就好。’他向我们证明了,如果你合理安排自己的赛程,休息六个月也没什么大不了。”

“过去,很多人打到30岁就退役了,因此你必须规划不同的赛程安排来延长职业生涯,但很多人却一直疯狂参赛,直到身体透支。”去年年终总决赛时,费德勒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能打到36岁,他已经超越了很多巨星,比约博格、贝克尔和桑普拉斯分别在26岁、31岁和32岁时就已退役。上赛季,他选择从冗长的赛程中脱身,退出了整个红土赛季,集中备战温网,而他也顺利的以不失一盘的表现拿下第十九座大满贯冠军。和费德勒一样,去年斩获两座大满贯冠军的纳达尔也是从16赛季末的一段休养中强势回归。同理还有风光无限的威廉姆斯姐妹,精简赛程是她们的秘诀。这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费德勒再一次走在了前面。

可以说,费德勒去年的赛程安排,给众多老将提了个醒,可以集中精力专攻自己擅长的场地。“这是他比其他人聪明的地方,他知道哪项赛事对自己更重要。”贝克尔说,“我想他的妻子米尔卡在这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将家里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条,让费德勒得以全身心的投入赛场,呈现最完美的状态。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依旧如此成功,我认为这也是关键所在。”

诚然,帕格尼尼的影响也不可小觑。但费德勒常青的职业生涯,主要还是归功于他主观上有别于其他同时代球星的那份深谋远虑,以及对待自己身体的方式。

ATP年终大师杯的历届冠军都是谁?

ATP 网球大师杯历届冠军:

2010年 伦敦 费德勒(瑞士)

2009年 伦敦 达维登科(俄罗斯)

2008年 上海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2007年 上海 费德勒(瑞士)

2006年 上海 费德勒(瑞士)

2005年 上海 纳尔班迪安(阿根廷)

2004年 休斯顿 费德勒(瑞士)

2003年 休斯顿 费德勒(瑞士)

2002年 上海 休伊特(澳大利亚)

2001年 悉尼 休伊特(澳大利亚)

2000年 里斯本 库尔滕(巴西)

ATP年终总决赛历届冠军:

1999年 汉诺威 桑普拉斯(美国)

1998年 汉诺威 克雷特加(西班牙)

19年 汉诺威 桑普拉斯(美国)

1996年 汉诺威 桑普拉斯(美国)

1995年 法兰克福 贝克尔(德国)

1994年 法兰克福 桑普拉斯(美国)

1993年 法兰克福 斯蒂希(德国)

1992年 法兰克福 贝克尔(德国)

1991年 法兰克福 桑普拉斯(美国)

1990年 法兰克福 阿加西(美国)

1989年 纽约 埃德伯格(瑞典)

1988年 纽约 贝克尔(德国)

1987年 纽约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1986年 纽约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1985年 纽约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年 纽约 约翰-麦肯罗(美国)

1983年 纽约 约翰-麦肯罗(美国)

1982年 纽约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1981年 纽约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1980年 纽约 比约博格(瑞典)

19年 纽约 比约博格(瑞典)

18年 纽约 约翰-麦肯罗(美国)

17年 纽约 康纳斯(美国)

16年 休斯顿 欧兰提斯(西班牙)

15年 斯德哥尔摩 纳斯塔斯( 罗马尼亚)

14年 墨尔本 维拉斯(阿根廷)

13年 波士顿 纳斯塔斯(罗马尼亚)

12年 波士顿 纳斯塔斯(罗马尼亚)

11年 巴黎 纳斯塔斯(罗马尼亚)

10年 东京 斯坦-史密斯(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