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美学?
2.第200特种轰炸机联队
3.莱布尼茨的资料
什么是美学?
由于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 既可以取哲学思辩的方法,也可以借鉴当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经验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语言学和文化学的方法等),因为美的对象,即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等,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研究,都是经过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后的结果。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传统美学的任务,是研究艺术作品作为“美”的永恒的不变的标准。德国理想主义的形而上学美学被认为是当时唯一标准的美学。在此条件下, 发展出两个分支:心理美学和美学。美学(感性)的认知在很长的时间被认为是理性认知的对立面。 这个观点被现代的新观点所取代, 即这个对立面是不存在的, 理性的认知是必然通过感性的认识过程而被认识的。即使尖锐的逻辑学也能同时成为很高的审美价值。
第200特种轰炸机联队
在德国空军二战顶尖尖子飞行员中,海茵茨·巴尔无疑拥有傲人的资历:总击落数排名德国空军(也是世界)第8位,达到220架;转战过德军的每一条战线,由波兰到法国、海峡前线、苏联、北非和地中海地区,最后回来保卫帝国领空;1939年9月25日首开纪录,1945年4月29日击落最后一架敌机,在第51 战斗机联队,第77,第1,第3,第44战斗机联队服役,军衔由下士到上校;获得德国骑士十字勋章,橡叶骑士十字勋章,银橡叶骑士双剑十字勋章.也就是说他的战斗历程由波兰战役开始直到战争结束,长达五年半,他飞过德国空军的每一种主力战斗机,包括梅塞施米特Bf 109FE/F/G、福克尔-沃尔夫Fw 190A-7/A-8以及喷气式的梅塞施米特Me 262A-1a。最后他竟然还活过了这场战争,成为二战德国空军的化身。他的同伴这样形容他"只要巴尔一到,一切都会一扫而光"。
海茵茨·巴尔1913年3月21日出生在莱比锡附近的索末菲尔德(Sommerfeld)。他是一个农民家庭的独生子,从小就有一个昵称:“普瑞泽(Pritzl)”。他青少年时代就是一个滑翔机爱好者(一战后的德国国防军在西克特的领导下曾经通过运输部的途径秘密赞助过航空体育协会,为未来强大的德国空军培养了一大批飞行员苗子),1930年17岁时他已经获得了A、B和C级滑翔机驾驶员证书。纳粹掌权后他加入了飞行员培训,毕业后先为汉莎航空公司服务。1935年巴尔正式加入德国空军,接受了飞Ju 52/3m轰炸/运输机的进一步培训。这当然不能满足一位以成为天之骄子的空战尖子为目标的年轻人,他一边执行着无聊的运输任务,一边提交了要求成为战斗机飞行员的申请。他的要求得到了满足,1939年初他完成了战斗机飞行员培训,加入了第51昼间战斗机联队。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巴尔是第51昼间战斗机联队第1大队第1中队的一名空军下士,飞Bf 109E战斗机,当时的联队长就是维尔纳·默尔德斯。9月25日,刚刚晋升为技术军士的他首开纪录:在魏森伯格(Weissenberg)上空击落了一架法国空军的美制柯蒂斯Curtiss H-75 A-2战斗机。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他共击落7架战机:3架法国的、4架英国的。随后的不列颠空战中,10架敌机又添加在了他的战绩榜上,但他的 Bf 109也有几次严重受伤后挣扎着回到基地的记录。1940年9月2日,他第一次被击落后领教了在英吉利海峡冰冷的海水中游泳的滋味,在朝法国方向游了两个小时后才被一艘德国巡逻艇救起……当帝国空军元帅戈林询问他这次经历时他说:“您说的,帝国元帅,英国不过是个小岛。”幸存下来的他成为当时空军非军官飞行员中的第一尖子。
1941年第51昼间战斗机联队随着空军大部队来到了东线,对座机换成Bf 109F的巴尔来说这个“场”无疑是其增添荣耀的好地方。“巴巴罗萨”作战开始后不久的1941年7月2日,他因其27架的战绩而获得了少尉军衔和骑士十字勋章(那时的指标多低!)。1941年8月14日,空军中尉海茵茨·巴尔因其60架的战绩而获得了橡叶(橡叶骑士十字勋章)。1941年8月30 日,巴尔打下了6架苏军战机。次日,他就被苏军击落,用了两天才溜回德军战线。两次跳伞让他的身体大受损害,所以他在医院里躺了5个月才恢复。1941年 11月24日,为纪念死去的战斗机部队总监维尔纳·默尔德斯,第51昼间战斗机联队更名为“默尔德斯”联队。1942年初,他被任命为“默尔德斯”联队第 4大队大队长,2月16日因其90架的战绩而获得国防军中颁发的第7枚佩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1943年10月埃里希·哈特曼用143架的战绩才换来没有任何饰物的骑士十字勋章!)。1942年春季,巴尔即将面临一个新的挑战——苏德南部战线的刻赤半岛空域。所谓的“斯大林攻势”在强大的陆海空军兵力支持下,向曼施坦因上将麾下的德-罗联军扑来。
四位成功的第51昼间战斗机“默尔德斯”联队的飞行员(从左至右:卡夫特Karfft上尉、巴尔上尉、弗列格Fleig少尉、霍夫迈尔Horfemeier军士长)
在那些日子里,两位德国空军的顶尖战斗机飞行员来到了驻克里米亚的第77昼间战斗机联队:戈登·格卢布上尉,战绩86架,由空军雷赫林Rechlinto测试中心调来,担任联队长;海茵茨·巴尔上尉,战绩91架,由莫斯科前线的第51昼间战斗机联队第4大队大队长的任上调来,担任第1大队大队长。两人都被授予过极高的荣誉:巴尔是佩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格卢布是橡叶骑士十字勋章。但是这两人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格:巴尔早就以其典型莱比锡人的散漫性格而臭名昭著,他会以没有灵感为借口而干脆拒绝执行战斗任务;格卢布是个狂热的纳粹追随者,更糟糕的是他还有着典型旧普鲁士军人一板一眼的处世方式。二者矛盾迅速激化,以至于几周后的6月初上级就把巴尔和整个第77昼间战斗机联队第1大队调往地中海战区。但是在1942年5月的最后两周里,这两个对头为夺取刻赤-塔曼空域的制空权和互相的竞争意识而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5月16日,海茵茨·巴尔用两架LaGG-3战斗机(他的第92和93个战果)证明了他的能力。第二天,格卢布击落三架R-5轻型轰炸机,随后又攻击了一架Yak-1战斗机。他命中了雅克机后,回头见到它落了下去,于是就返回了基地,声称自己的战绩已经达到了93架(报告中他把这架战斗机机型误判为LaGG-3)。不顾正在紧张进行的作战,格卢布开始以自己的战绩为依据对自己下属的“古怪”性格大加嘲讽(许多二战顶尖战斗机飞行员都有古怪的性格,也是一种通病吧。)。那架由年轻的苏军恰卡N.K.Chayka中士驾驶的雅克虽然被格卢布的Bf 109F的机炮和机枪命中多处,但苏军飞行员以超人的勇气开着这架严重损坏的飞机回到了Khersones空军基地,可惜在最后的降落中失去控制,撞上了跑道上的另一架Yak-1。两架飞机都毁了,恰卡中士阵亡。不过这架“牺牲品”的命运理所当然不会是格卢布关心的对象(说不定知道真相的他还会要求再加上一架战绩呢:-)。
海茵茨·巴尔
但不久之后,格卢布惊愕地听到巴尔在他作战的同时也击落了3架MiG-3。不死心的格卢布上尉在随后几天中尽全力获取战果,寻找着那些较为容易击落的目标。他放弃了比较常用的从上方攻击的战术,而代之以贴近地面的潜行,确保没人从机腹下的盲区偷袭他。一位匿名的第77昼间战斗机联队飞行员这样描述格卢布的战斗方式:
“格卢和他的僚机从刻赤飞来。他们飞得非常低,慢慢接近一个苏军战机编队。到达编队下方后开始螺旋爬升,同时尽量呆在苏军编队下方的盲区中。在苏军没有反应过来以前,编队中最底下的两架飞机已经被击落,留给他们的只是两架德国飞机高速溜走的背影。”
5月18日,格卢布又击落了3架过时的R-5轰炸机,总战绩达到96架。但他又一次被巴尔超过:那个自大而散漫的“莱比锡佬”在塔曼斯卡亚Tamanskaya上空与12架苏军战机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交战,又打下了2架LaGG-3。同一天,巴尔的好友——战斗机部队总监阿道夫·加兰德视察了第77昼间战斗机联队第1大队。与巴尔相同,加兰德也对格卢布充满蔑视。毫无疑问,这次访问加剧了加兰德与格卢布之间本来就有的敌意。后来的1944年,加兰德以缺乏能力为借口把格卢布从空军战斗机发展专家的位子上开除了出去。格卢布立刻开始密谋报复:1945年初,阿道夫·加兰德在家里被逮捕,他被告知格卢布搜集了许多他的劣迹,包括为私人原因而使用空军的汽车、非法、乱搞男女关系等等,然后 “出于帝国军人的荣誉感”而向元首和帝国元帅进行了告发(无耻!)。而随后格卢布成为战斗机部队总监的任命让不少正派军人齿冷,于是加兰德带有自杀性质的 JV44专家中队云集了一大批战功卓著的心怀不满者,当然这是后话了。
5月19日,格卢布和巴尔均升空作战。前者又一次找到了嫩豆腐:击落了3架R-5轻型轰炸机。但那个神奇的数字、已经成为二人心照不宣的竞争目标的“第100个战果”终究还是落入了巴尔的手中:他一口气击落了5架Ishak战斗机(原文有误,不能断定是I-15还是I-16),在第二天的最高统帅部战报中得到了如下评论:
“海茵茨·巴尔上尉,战斗机联队大队长,昨天取得了他个人的第99个到第103个空战战果。第77昼间战斗机联队的总战绩已经达到2,011架。”
第二天,格卢布埋伏在高加索海岸附近,设法击落了一架DB-3轰炸机——他也成为第十位战绩超过一百大关的德国战斗机飞行员。随后他还顺便击落了一架不走运的LaGG-3。
1942年6月,巴尔随部队一起来到了地中海地区,为隆美尔元帅的非洲军提供急需的空中支援。他在马耳他岛上空击落了一些英军战机后又于1942年10月13日打下了3架“喷火式”(2架为英军第185中队所属,一架是第1435中队的),10月 17日他在La Valetta上空又击落一架“喷火式”。随后他来到了火热的非洲大地,投入到激烈的空战中去。在突尼斯他共击落61架盟军战机(他的第118-179个战绩),使用的是Bf 109G战斗机。但自开战以来累积的压力、持续的激烈空战、非洲艰苦的作战环境、轴心国在地中海战区不妙的前景联合在一起,严重损害了他的战斗意志,再加上被传染上的疟疾,以至于突然之间他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垮了下来。 结果,这位著名的尖子飞行员被耻辱性地解除指挥权后奉召回国,以得到治疗和康复。
戴着傻帽子的巴尔,好像在非洲
健康恢复后,海茵茨·巴尔很快被指派为担负帝国领空防御任务的第1昼间战斗机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军衔为少校。该大队装备了有强大火力的Fw 190A战斗机以对付盟军的重轰炸机编队。1944年4月22日,巴尔驾驶着一架FW 190A-7“红色23号”取得了他的第200个战果。一周以后的4月29日,他驾驶着自己的战斗编号为WNr 431007的FW 190 A-8“赤红十三”(无论担任什么职务,几乎每架巴尔自己的飞机都会用红色标上醒目的“13”这个数字以求。所以大家知道FF VII中“赤红十三”的来历了吧!)率领28架自己大队的战斗机迎战一个有严密护航的美国空军轰炸机编队。巴尔的第201个战果是一架P-47“雷电式” 战斗机,几分钟之后他又把一架B-24“解放者式”轰炸机炸成了火球。1944年5月12日起,他开始代理第1昼间战斗机联队联队长职务,但为期只有8 天。1944年6月1日,巴尔成为空军中校,前往第3昼间战斗机联队(“乌德特联队”,以自杀的前空军参谋长命名)报到,担任联队长。到1944年底时他还有3架飞机入帐,总战绩达到了205架。
1945年1月1日,巴尔兼任在德国Lechfeld的第2战斗机训练联队第3大队大队长,任务是为装备革命性的喷气式Me 262战斗机的第7昼间战斗机联队培训飞行员。由于盟军的不断攻击和的缺乏,他们的处境日渐艰难。2月13日,巴尔不再担任第3昼间战斗机联队联队长。1945年3月,这个培训学校性质的部队重组为作战部队,使用仅存的11架Me 262战斗机作战。1945年3月19日,一架P-51“野马式”战斗机成为巴尔的第一个“喷气式”战果,也是他的第206架战绩。在这位超级尖子的手里,Me 262充分证明了它的优越性:3月21日他击落1架B-24轰炸机;3天以后的3月24日,又添上1架B-24和1架P-51战斗机(第208-209个战果)。到4月23日以前,海茵茨·巴尔一共在他的喷气式Me 262上取得了13架的战绩。
1945年4月23日,巴尔被调往他的好友阿道夫·加兰德将军的JV44中队(以“尖子中队” 或“专家中队”而出名,拥有一大批身经百战的超级王牌加盟)。飞的是一架新的喷气式Me-262A-1-1a/U1战斗机(当时还处于原型机阶段),该机火力强大之极:拥有六门机炮,两门20mm MG 151、两门30mm MK 103和两门30mm MK 108。他使用该机击落了3架盟军P-47战斗机:4月27日两架、4月29日一架,这也是他的最后三个战果。另外当加兰德将军负伤后,他于1945年4 月26日接过了JV44中队的指挥权。战争结束时,他以空军上校军衔担任JV44中队代中队长。
战后,海茵茨·巴尔想从事国内航线飞行员的工作,但大战后的德国还无力恢复民用航空事业。 1950年他得到了一家航空俱乐部的位置,重新获得飞行机会的巴尔兴高烈地投入到战后涌现的运动飞行中去。1957年4月28日,伴随了他渡过整个战争岁月的女神突然离他而去:他驾驶着一架轻型飞机在德国的Braunschweig为庆祝他击落第200架敌机的纪念日而进行航空表演时,飞机在低空(150英尺、大约52米高处)突然坠落,巴尔本人当场死亡。
1952年时的航空俱乐部海茵茨·巴尔
海茵茨·巴尔的战争历程多姿多彩:总战绩220架,包括西线击落的59架、东线击落的96架、非洲和地中海战线击落的65架;执行战斗任务超过1000架次;击落21架四引擎重轰炸机的战绩进入了德国空军总排行榜的前二十位;以16架的战绩在德国空军喷气式战斗机尖子排行榜上位居第三(第一名是般的“夜间鬼怪”库特·沃尔特Kurt Welter,29;但第二名的鲁道夫·拉达梅切Rudolf Rademacher的战绩有很大争议,多至23架、少至8架、16架。所以巴尔也可能排名第二);还有他的,他在各个战场一共被击落过18次(其中跳伞4次、机腹迫降14次)!虽然他没有绝对的第一战绩,但恐怕他的战场适应能力在德国空军中是数一数二的。“赤红十三”划过天际的英姿直到今天还是世界空军史上最动人乐章的一部分!
1944年4月29日,时任第1昼间战斗机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的海茵茨·巴尔少校的FW190座机。当天他取得了两架的战果。
莱布尼茨的资料
一、人物
(Gottfrien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1716)德国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和牛顿同为微积分的创建人。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个人生平与事迹
1646年7月1日,莱布尼茨出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弗里德希·莱布尼茨是莱比锡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母亲凯瑟琳娜·施马克出身于教授家庭,虔信路德新教。
莱布尼茨的父母亲自做孩子的启蒙教师,耳濡目染使莱布尼茨从小就十分好学,并有很高的天赋,幼年时就对诗歌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不幸的是,父亲在他6岁时去世,却给他留下了丰富藏书。
莱布尼茨的父亲在他年仅六岁时便去世了,给他留下了比金钱更宝贵的丰富的藏书,知书达理的母亲担负起了儿子的幼年教育。莱布尼茨因此得以广泛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著作,由此而获得了坚实的文化功底和明确的学术目标。
8岁时,莱布尼茨进入尼古拉学校,学习拉丁文、希腊文、修词学、算术、逻辑、音乐以及《圣经》、路德教义等。
1661年,15岁的莱布尼茨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一进校便跟上了大学二年级标准的人文学科的课程,他还抓紧时间学习哲学和科学。1663年5月,他以《论个体原则方面的形而上学争论》一文获学士学位。这期间莱布尼茨还广泛阅读了培根、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著作,并对他们的著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在听了教授讲授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的课程后,莱布尼茨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664年1月,莱布尼茨完成了论文《论法学之艰难》,获哲学硕士学位。是年2月12日,他母亲不幸去世。18岁的莱布尼茨从此只身一人生活,他—生在思想、性格等方面受母亲影响颇深。
1665年,莱布尼茨向莱比锡大学提交了博士论文《论身份》,1666年,审查委员会以他太年轻(年仅20岁)而拒绝授予他法学博士学位,黑格尔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莱布尼茨哲学见解太多,审查论文的教授们看到他大力研究哲学,心里很不乐意。他对此很气愤,于是毅然离开莱比锡,前往纽伦堡附近的阿尔特多夫大学,并立即向学校提交了早已准备好的那篇博士论文,1667年2月,阿尔特多夫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学位,还聘请他为法学教授。
这一年,莱布尼茨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数学论文《论组合的艺术》。这是一篇关于数理逻辑的文章,其基本思想是想把理论的真理性论证归结于一种计算的结果。这篇论文虽不够成熟,但却闪耀着创新的智慧和数学的才华,后来的一系列工作使他成为数理逻辑的创始人。
1666年,莱布尼茨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在纽伦堡加入了一个炼金术士团体,1667年,通过该团体结识了政界人物博因堡男爵约翰·克里斯蒂文,并经男爵推荐给选帝迈因茨,从此莱布尼茨登上了政治舞台,便投身外交界,在美因茨大主教舍恩博恩的手下工作。
167l~1672年冬季,他受迈因茨选帝侯之托,着手准备制止法国进攻德国的。1672年,莱布尼茨作为一名外交官出使巴黎,试图游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放弃进攻,却始终未能与法王见上一面,更谈不上完成选帝侯交给他的任务了。这次外交活动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在这期间,他深受惠更斯的启发,决心钻研高等数学,并研究了笛卡儿、费尔马、帕斯卡等人的著作,开始创造性的工作。
1673年1月,为了促使英国与荷兰之间的和解,他前往伦敦进行斡旋未果。他却趁这个机会与英国学术界知名学者建立了联系。他见到了与之通信达三年的英国学会秘书、数学家奥登伯以及物理学家胡克、化学家波义耳等人。1673年3月莱布尼茨回到巴黎,4月即被推荐为英国学会会员。这一时期,他的兴趣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
1672年10月,迈因茨选帝侯去世,莱布尼茨失去了职位和薪金,而仅是一位家庭教师了。当时,他曾多方谋求外交官的正式职位,或者希望在法国科学院谋一职位,都没有成功。无奈,只好接受汉诺威公爵约翰·弗里德里希的邀请,前往汉诺威。
1676年10月4日,莱布尼茨离开巴黎,他先在伦敦作了短暂停留。继而前往荷兰,见到了使用显微镜第一次观察了细菌、原生动物和精子的生物学家列文虎克,这些对莱布尼茨以后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影响。在海牙,他见到了斯宾诺莎。1677年1月,莱布尼茨抵达汉诺威,担任布伦兹维克公爵府法律顾问兼图书馆馆长,并负责国际通信和充当技术顾问。汉诺威成了他的永久居住地。
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莱布尼茨广泛地研究哲学和各种科学、技术问题,从事多方面的学术文化和社会政治活动。不久,他就成了宫廷议员,在社会上开始声名显赫,生活也由此而富裕。1682年,莱布尼茨与门克创办了近代科学史上卓有影响的拉丁文科学杂志《学术纪事》(又称《教师学报》),他的数学、哲学文章大都刊登在该杂志上;这时,他的哲学思想也逐渐走向成熟。
1679年12月,布伦兹维克公爵约翰·弗里德里却突然去世,其弟奥古斯特继任爵位,莱布尼茨仍保留原职。新公爵夫人苏菲是他的哲学学说的崇拜者,“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一句名言,就出自他与苏菲的谈话。
奥古斯特为了实现他在整个德国出人头地的野心,建议莱布尼茨广泛地进行历史研究与调查,写一部有关他们家庭近代历史的著作。1686年他开始了这项工作。在研究了当地有价值的档案材料后,他请求在欧洲作一次广泛的游历。
1687年11月,莱布尼茨离开汉诺威,于1688年初夏5月抵达维也纳。他除了查找档案外,大量时间用于结识学者和各界名流。在维也纳,他拜见了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为皇帝构画出一系列经济、科学规划,给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试图在奥地利宫庭中谋一职位,但直到1713年才得到肯定答复,而他请求古奥地利建立一个“世界图书馆”的则始终未能实现。随后,他前往,然后抵达罗马。在罗马,他被选为罗马科学与数学科学院院士。1690年,莱布尼茨回到了汉诺威。由于撰写布伦兹维克家族历史的功绩,他获得了枢密顾问官职务。
在1700年世纪转变时期,莱布尼茨热心地从事于科学院的筹划、建设事务。他觉得学者们各自独立地从事研究既浪费了时间又收效不大,因此竭力提倡集中人才研究学术、文化和工程技术,从而更好地安排社会生产,指导国家建设。
从1695年起,莱布尼茨就一直为在柏林建立科学院四处奔波,到处游说。1698年,他为此亲自前往柏林。1700年,当他第二次访问柏林时,终于得到了弗里德里希一世,特别是其妻子(汉诺威奥古斯特公爵之女)的赞助,建立了柏林科学院,他出任首任院长。1700年2月,他还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至此,当时全世界的四大科学院:英国学会、法国科学院、罗马科学与数学科学院、柏林科学院都以莱布尼次作为核心成员。
1713年初,维也纳皇帝授予莱布尼茨帝国顾问的职位,邀请他指导建立科学院。俄国的彼得大帝也在17ll~1716年去欧洲旅行访问时,几次听取了莱布尼茨的建议。莱布尼茨试图使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相信,在彼得堡建立一个科学院是很有价值的。彼得大帝对此很感兴趣,1712年他给了莱布尼茨一个有薪水的数学、科学宫廷顾问的职务。1712年左右,他同时被维出纳、布伦兹维克、柏林、彼得堡等王室所雇用。这一时期他一有机会就积极地鼓吹他编写百科全书,建立科学院以及利用技术改造社会的。在他去世以后,维也纳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先后都建立起来了。据传,他还曾经通过传教士,建议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北京建立科学院。
就在莱布尼茨倍受各个宫廷青睐之时,他却已开始走向悲惨的晚年了。1716年11月14日,由于胆结石引起的腹绞痛卧床一周后,莱布尼茨孤寂地离开了人世,终年70岁。
莱布尼茨一生没有结婚,没有在大学当教授。他平时从不进教堂,因此他有一个绰号 Lovenix,即什么也不信的人。他去世时教士以此为借口,不予理睬,曾雇用过他的宫廷也不过问,无人前来吊唁。弥留之际,陪伴他的只有他所信任的大夫和他的秘书艾克哈特。艾克哈特发出讣告后,法国科学院秘书封登纳尔在科学院例会时向莱布尼茨这位外国会员致了悼词。1793年,汉诺威人为他建立了纪念碑;1883年,在莱比锡的一座教堂附近竖起了他的一座立式雕像;1983年,汉诺威市照原样重修了被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莱布尼茨故居”,供人们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