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世界杯误判
2.科特迪瓦为什么内乱
2010世界杯误判
日前,国际足联公布了最后参加8场淘汰赛执法工作的主裁判名单。英德大战中抹杀兰帕德进球的乌拉圭主裁拉里昂达,以及阿墨对决中误判特维斯越位进球有效的意大利裁判罗塞蒂均被排除在名单之外。此外,与两位1/8决赛“昏哨”一起回家的还有法国裁判拉努瓦和马里裁判库利巴利。
在上周日进行的两场1/8淘汰赛中,场上裁判两次出现明显判断失误。满世界都陷入了对裁判的声讨当中,但也有不少人清醒地看到更深层次的问题,把矛头直指一再否定引进高科技和增加门线裁判的国际足联(FI-FA)。关于国际足联的裁判制度再一次受到各界的质疑与批评。
其实,国际足联并不愿意改变其立场,早在今年3月份的国际足球理事会会议上,国际足联就已经否决了采用摄像定位的技术对进球、越位等不易分辨的问题进行判断。不过,足协表示,增加两个额外的助理裁判倒是可以考虑。而在经历两次重大比赛的两次明显误判后,布拉特的保守立场似乎也没太大改变,作为回应,足联主席首先对出现的裁判误判向受害球队致歉,并表示FIFA将重新讨论在足球比赛中使用门线技术。
而这些远远不能满足“民意”,国际足联对于误判的漠视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球迷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解决的方案,而不是讨一个官方说法。迫于重压之下,国际足联不得不先找一些替罪羔羊,而那些“问题裁判”则当仁不让地成了首先被处理的对象。
拉里昂达
Jorge Larrionda
国籍:乌拉圭 职业:档案管理员 执法经历:美洲杯、联合会杯
本届世界杯执法:科特迪瓦VS葡萄牙(小组赛) 澳大利亚VS塞尔维亚(小组赛) 德国VS英格兰(1/8决赛)
■失误判罚回放
比赛:德国4:1英格兰失误:英格兰进球被扼杀比赛第38分钟,英格兰1∶2落后于德国。当时德国门将诺伊尔站位靠前,兰帕德起脚吊射,球砸在横梁下沿后弹在门线内,慢镜头显示此球越过门线超过半米,接着由于旋转向外弹出,诺伊尔转身将球拿住,迅速开出继续比赛,主裁判拉里昂达对此没有任何表示,允许德国队发起进攻。英格兰扳平比分的努力就此被扼杀。
赛后反响
卡佩罗(英格兰主帅)“那次错判是比赛的转折点,之后德国人可以很好地打起防守反击。德国队是一支伟大的球队,这场比赛他们踢得非常好,我们的确犯了不少错误,但我要说的是,裁判犯下的错更大,更离谱!”迭戈·佩雷斯(乌拉圭著名球员)“这80厘米将永远成为世界杯最黑暗的一部分,要知道,这可是世界杯淘汰赛两支前世界冠军队的比赛,问题可不会几小时后就烟消云散。”
罗塞蒂
Roberto Rosetti
国籍:意大利
职业:意大利都灵特伦格医院对外关系负责人,运动疗法专业医生
执法经历:意甲、欧冠、联合会杯、世界杯
本届世界杯执法:阿根廷VS墨西哥(1/8决赛)
■失误判罚回放
比赛:阿根廷3:1墨西哥失误:越位球被判有效在6月27日的一场南非世界杯1/8决赛中,特维斯在第26分钟打入第一粒进球。但这个球明显越位,墨西哥球员向意大利主裁判罗塞蒂围拢争辩,但罗塞蒂与边裁商量半天后,仍判此进球有效。
赛后反响
特维斯(阿根廷球员)“一开始我以为主裁判认为进球无效,但我接下来却看到他发出了中场开球的信号。我知道我越位了,我也知道这个进球很自私,但裁判都判定有效了,所以只能说我们很幸运。”马德里《马卡报》“主裁罗塞蒂一手把阿根廷人送进了八强。意大利人罗塞蒂应该受到批评,他误判了阿根廷队的第一个进球,特维斯当时明显处于越位的位置。”
拉努瓦 Lannoy
国籍:法国
职业:电视游戏的销售员
执法经历:法甲、欧冠、欧洲杯、奥运会
本届世界杯执法:荷兰VS丹麦(小组赛) 巴西VS科特迪瓦(小组赛)
■失误判罚回放
比赛:巴西3∶1科特迪瓦
失误1:没看见法比亚诺手球比赛第50分钟,法比亚诺上演了"精彩"的第二个进球。他先用左手把球抹进禁区,再用右手把球卸下,穿越了科特迪瓦三人防守后,凌空把球打进。法比亚诺在短时间内的连续两次手球,主裁判拉努瓦和第二助理裁判居然都没有看见,而赛后,当事人法比亚诺也承认自己确实手球了。失误2:卡卡吃红牌第88分钟,科特迪瓦18号凯塔在同卡卡相撞后痛不欲生倒在地上,而事实上,卡卡根本没有任何攻击性的动作,凯塔完全是在自导自演,但是主裁拉努瓦不由分说就向卡卡掏出了第二张黄牌,巴西金童累积两黄变一红,无奈下场。
赛后反响
卡卡(巴西队球员)"我不明白大屏幕上一次次地重放法比亚诺的进球(球场大屏幕曾经数次播放法比亚诺的第2粒进球),为何还不能避免裁判的失误。既然这样的话,国际足联根本不必要在大屏幕上播放重放镜头。"马拉多纳(阿根廷主帅)"巴西队踢得并不算好,但巴西人会应付过去的,他们甚至不惜使用胳膊。法比亚诺的进球明显是用胳膊将球打进的,这很明显。他两次用胳膊触球。"
库利巴利
Koman Coulibaly
国籍:马里 职业:财政监察员 执法经历:非洲杯、世界杯
本届世界杯执法:美国VS斯洛文尼亚(小组赛)
■失误判罚回放
比赛:美国2∶2斯洛文尼亚失误1:美国队进球被吹比赛进行到第86分钟,在一次前场任意球中埃杜门前抢点攻入一球,身为马里金哨的库利巴利认为美国球员犯规在先判定进球无效,可是通过慢镜头显示,在禁区中犯规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斯洛文尼亚队员。
赛后反响
多诺万(美国队球员)"说实话我非常不理解,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偷走我们的最后一个进球。我不知道他(主裁判)为什么这么吹,当然他肯定不会告诉我们。"布拉德利(美国队主帅)"我们到现在还都没明白,最后那个进球为什么会被判无效?没有任何人知道!要知道球员们在场上比赛带着极大的期许并且全身心投入,他们希望得到的只是一个公正的结果。"
科特迪瓦为什么内乱
独立时的科特迪瓦,恰拥有一个不错的部族平衡格局。全国共有69个民族,且可以被粗略地划分为4个族系:西南的克鲁族系(Kru),西北的曼迪族系(Mandinka),中部和东部的阿肯族系(Akan),北部的沃尔特族系(Voltaic),其中阿肯族系人口比例高达52.4%,占了绝对多数。这种部落力量平衡让开国总统菲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Félix Houphou?t-Boigny)这个阿肯族系代表平平稳稳地连任7届,做完33年总统寿终正寝,而并未遇到强有力的挑战和争议。
博瓦尼总统的民族宽容政策
由于阿肯族系的优势地位坚如磐石,总统博瓦尼敢于对其它部族采取宽容、接纳的政策,且科特迪瓦独立时人口只有800多万,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匮乏的问题十分严重,博瓦尼仿效当时法国,采取了吸引、接纳周边国家移民充实本国的政策,大量经济相对贫困邻国的国民纷纷前来繁荣富足的科特迪瓦打工,许多人就此定居、入籍。
民族融合不力引发一场场内战
外国同族移民来了
由于经济繁荣、劳动力需求和宽松的移民政策,大量移民成为新科特迪瓦人,他们中绝大多数来自贫困的邻国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等,这些人多数属于曼迪族系和沃尔特族系,许多是穆斯林,他们的涌入,一方面增大了科特迪瓦人口基数(1995年大选前科特迪瓦已有1400万人口),另一方面却改变了部族力量平衡:1995年,阿肯族系人口比例已降至41.4%,和曼迪-沃尔特两个关系较接近族系人口比例之和相较,已无明显优势。
“科特迪瓦化”(Ivoirité)运动:看似求认同其实是歧视
对此感到不安的贝迪埃随即推动了“科特迪瓦化”(Ivoirité)运动,要求国民强化“科特迪瓦国家认同”,但这个“国家认同”却是有歧视性的,四大族系中人口排名第二的曼迪族系,因许多人自己或父母出生在国外,被排斥在“科特迪瓦化”进程外,90年代中,尼日尔、布基纳法索等西非内陆国家爆发重大灾情,许多灾民涌入科特迪瓦北方,这些人多为沃尔特族系,贝迪埃歧视的矛头又对准了沃尔特族系。1999年,通过军事政变和街头运动当上总统的阿肯族人巴博却继续“科特迪瓦化”政策,排斥两个北方族系和移民,他所面临的形势更糟:选民中的26%本人或父母一方来自境外,其中绝大多数为曼迪族系或沃尔特族系,56%来自布基纳法索,这些人和原本就住在科特迪瓦境内的同族聚居在北方,并大量移居阿比让打工,让阿肯族系的“江山社稷”摇摇欲坠。
民族高压政策终于引发内战
巴博的高压政策最终引发两大族系的广泛不满,2002年9月19日,科特迪瓦内战爆发,来自两大北方部族的军官、士兵和武装民众同时袭击阿比让、布瓦凯(Bouaké)和科霍戈(Korhogo)三座城市,占领后两座城市,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骚乱。从此时直到2005年5月18日,科特迪瓦内战打打停停,双方都损失惨重。2005年,双方开始和谈,几经周折后在2007年3月4日签署和平协议,双方组成联合政府,巴博任总统,发政府武装“新军”首领索罗任总理,并最终商定2010年举行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