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vs保加利亚谁赢了-捷克队vs加拿大

tamoadmin

1.世界杯历届冠军是谁?

2.一战和二战哪些国家胜利了?

3.第二次世界大战

4.伊藤美诚捷克赛再输陈幸同,这次她会找什么“输球理由”呢?

5.保加利亚在东欧的地位高吗?

世界杯历届冠军是谁?

捷克vs保加利亚谁赢了-捷克队vs加拿大

第01届1930年 乌拉圭世界杯——决赛:乌拉圭 4-2 阿根廷 冠军:乌拉圭

第02届1934年 意大利世界杯——决赛:意大利 2:1 捷克斯洛伐克 冠军:意大利

第03届1938年 法国世界杯 ——决赛:意大利 4-2 匈牙利 冠军:意大利

第04届1950年 巴西世界杯 ——决赛:乌拉圭 2:1 巴西 冠军:乌拉圭

第05届1954年 瑞士世界杯 ——决赛:西德 3:2 匈牙利 冠军:西德(德国)

第06届1958年 瑞典世界杯 ——决赛:巴西5-2瑞典 冠军:巴西

第07届1962年 智利世界杯 ——决赛:巴西 3-1 前捷克斯洛伐克 冠军:巴西

第08届1966年 英格兰世界杯——决赛:英格兰 4-2 前西德(90分钟:2-2 120分钟:4-2) 冠军:英格兰

第09届10年 墨西哥世界杯——决赛:巴西 4-1 意大利 冠军:巴西

第10届14年 德国世界杯 ——决赛:前西德 2-1 荷兰 冠军:前西德

第11届18年 阿根廷世界杯——决赛:阿根廷3-1荷兰(90分钟:1-1 120分钟:3-1) 冠军:阿根廷

第12届1982年 西班牙世界杯——决赛:意大利 3-1 前西德 冠军:意大利

第13届1986年 墨西哥世界杯——决赛:阿根廷 3-2 前西德 冠军:阿根廷

第14届1990年 意大利世界杯——决赛:西德 1-0 阿根廷 冠军:西德

第15届1994年 美国世界杯 ——决赛:巴西 0-0(点球3:2) 意大利 冠军:巴西

第16届1998年 法国世界杯 ——决赛:法国3:0 巴西 冠军:法国

第17届2002年 韩日世界杯 ——决赛:德国0-2巴西 冠军:巴西

第18届2006年 德国世界杯 ——决赛:意大利 1-1(点球5-3)法国 冠军:意大利

第19届2010年 南非世界杯 ——决赛:西班牙1:0 荷兰(90分钟:0-0120分钟:1-0) 冠军:西班牙

第20届2014年 巴西世界杯 ——决赛:德国1-0阿根廷冠军:德国 1930年世界杯

第一名 乌拉圭

第二名 阿根廷

第三名 美国

第四名 南斯拉夫

第五名 智利

第六名 巴西

第七名 罗马尼亚

第八名 巴拉圭

第九名 法国

第十名 秘鲁

第十一名 比利时

第十二名 波利维亚

第十三名 墨西哥

1934年世界杯

第一名 意大利

第二名 捷克斯洛伐克

第三名 德国

第四名 奥地利

第五名 西班牙

第六名 匈牙利

第七名 瑞士

第八名 瑞典

第九名 阿根廷

第十名 法国

第十一名 荷兰

第十二名 罗马尼亚

第十三名 埃及

第十四名 巴西

第十五名 比利时

第十六名 美国

1938年世界杯

第一名 意大利

第二名 匈牙利

第三名 巴西

第四名 瑞典

第五名 捷克斯洛伐克

第六名 瑞士

第七名 古巴

第八名 法国

第九名 罗马尼亚

第十名 德国

第十一名 波兰

第十二名 挪威

第十三名 比利时

第十四名 荷兰

第十五名 荷属安德烈斯

1950年世界杯

第一名 乌拉圭

第二名 巴西

第三名 瑞典

第四名 西班牙

第五名 南斯拉夫

第六名 瑞士

第七名 意大利

第八名 英格兰

第九名 智利

第十名 美国

第十一名 巴拉圭

第十二名 玻利维亚

第十三名 墨西哥

1954年世界杯

第一名 联邦德国

第二名 匈牙利

第三名 奥地利

第四名 乌拉圭

第五名 瑞士

第六名 巴西

第七名 英格兰

第八名 南斯拉夫

第九名 法国

第十名 土耳其

第十一名 意大利

第十二名 比利时

第十三名 墨西哥

第十四名 捷克斯洛伐克

第十五名 苏格兰

第十六名 韩国

1958年世界杯

第一名 巴西

第二名 瑞典

第三名 法国

第四名 联邦德国

第五名 威尔士

第六名 苏联

第七名 北爱尔兰

第八名 南斯拉夫

第九名 巴拉圭

第十名 捷克斯洛伐克

第十一名 匈牙利

第十二名 英格兰

第十三名 阿根廷

第十四名 苏格兰

第十五名 奥地利

第十六名 墨西哥

1962年世界杯

第一名 巴西

第二名 捷克斯洛伐克

第三名 智利

第四名 南斯拉夫

第五名 匈牙利

第六名 苏联

第七名 联邦德国

第八名 英格兰

第九名 意大利

第十名 阿根廷

第十一名 墨西哥

第十二名 西班牙

第十三名 乌拉圭

第十四名 哥伦比亚

第十五名 保加利亚

第十六名 瑞士

1966年世界杯

第一名 英格兰

第二名 联邦德国

第三名 葡萄牙

第四名 苏联

第五名 阿根廷

第六名 匈牙利

第七名 乌拉圭

第八名 朝鲜

第九名 意大利

第十名 西班牙

第十一名 巴西

第十二名 墨西哥

第十三名 法国

第十四名 智利

第十五名 保加利亚

第十六名 瑞士

10年世界杯

第一名 巴西

第二名 意大利

第三名 联邦德国

第四名 乌拉圭

第五名 苏联

第六名 墨西哥

第七名 秘鲁

第八名 英格兰

第九名 瑞典

第十名 罗马尼亚

第十一名 比利时

第十二名 以色列

第十三名 保加利亚

第十四名 摩洛哥

第十五名 捷克斯洛伐克

第十六名 萨尔瓦多

14年世界杯

第一名 联邦德国

第二名 荷兰

第三名 波兰

第四名 巴西

第五名 瑞典

第六名 民主德国

第七名 南斯拉夫

第八名 阿根廷

第九名 苏格兰

第十名 意大利

第十一名 智利

第十二名 保加利亚

第十三名 乌拉圭

第十四名 澳大利亚

第十五名 海地

第十六名 扎伊尔

18年世界杯

第一名 阿根廷

第二名 荷兰

第三名 巴西

第四名 意大利

第五名 波兰

第六名 联邦德国

第七名 奥利地

第八名 秘鲁

第九名 突尼斯

第十名 西班牙

第十一名 苏格兰

第十二名 法国

第十三名 瑞典

第十四名 伊朗

第十五名 匈牙利

第十六名 墨西哥

1982年世界杯

第一名 意大利

第二名 联邦德国

第三名 波兰

第四名 法国

第五名 巴西

第六名 英格兰

第七名 苏联

第八名 奥地利

第九名 北爱尔兰

第十名 比利时

第十一名 阿根廷

第十二名 西班牙

第十三名 阿尔及利亚

第十四名 匈牙利

第十五名 苏格兰

第十六名 南斯拉夫

第十七名 喀麦隆

第十八名 捷克斯洛伐克

第十九名 洪都拉斯

第二十名 秘鲁

第二十一名 科威特

第二十二名 智利

第二十三名 新西兰

第二十四名 萨尔瓦多

1986年世界杯

第一名 阿根廷

第二名 联邦德国

第三名 法国

第四名 比利时

第五名 巴西

第六名 墨西哥

第七名 西班牙

第八名 英格兰

第九名 丹麦

第十名 苏联

第十一名 摩洛哥

第十二名 意大利

第十三名 巴拉圭

第十四名 波兰

第十五名 保加利亚

第十六名 乌拉圭

第十七名 葡萄牙

第十八名 匈牙利

第十九名 苏格兰

第二十名 韩国

第二十一名 北爱尔兰

第二十二名 阿尔及利亚

第二十三名 伊拉克

第二十四名 加拿大

1990年世界杯

第一名 联邦德国

第二名 阿根廷

第三名 意大利

第四名 英格兰

第五名 南斯拉夫

第六名 捷克斯洛伐克

第七名 喀麦隆

第八名 爱尔兰

第九名 巴西

第十名 西班牙

第十一名 比利时

第十二名 罗马尼亚

第十三名 哥斯达黎加

第十四名 哥伦比亚

第十五名 荷兰

第十六名 乌拉圭

第十七名 苏联

第十八名 苏格兰

第十九名 奥地利

第二十名 埃及

第二十一名 瑞典

第二十二名 韩国

第二十三名 美国

第二十四名 阿联酋

1994年世界杯

第一名 巴西

第二名 意大利

第三名 瑞典

第四名 保加利亚

第五名 德国

第六名 罗马尼亚

第七名 荷兰

第八名 西班牙

第九名 尼日利亚

第十名 阿根廷

第十一名 比利时

第十二名 沙特

第十三名 墨西哥

第十四名 美国

第十五名 瑞士

第十六名 爱尔兰

第十七名 挪威

第十八名 俄罗斯

第十九名 哥伦比亚

第二十名 韩国

第二十一名 玻利维亚

第二十二名 喀麦隆

第二十三名 摩洛哥

第二十四名 希腊

1998年世界杯

第一名 法国

第二名 巴西

第三名 克罗地亚

第四名 荷兰

第五名 意大利

第六名 阿根廷

第七名 德国

第八名 丹麦

第九名 英格兰

第十名 南斯拉夫

第十一名 罗马尼亚

第十二名 尼日利亚

第十三名 墨西哥

第十四名 巴拉圭

第十五名 挪威

第十六名 智利

第十七名 西班牙

第十八名 摩洛哥

第十九名 比利时

第二十名 伊朗

第二十一名 哥伦比亚

第二十二名 牙买加

第二十三名 奥地利

第二十四名 南非

第二十五名 喀麦隆

第二十六名 突尼斯

第二十七名 苏格兰

第二十八名 沙特

第二十九名 保加利亚

第三十名 韩国

第三十一名 日本

第三十二名 美国

2002年世界杯

第一名 巴西

第二名 德国

第三名 土耳其

第四名 韩国

第五名 西班牙

第六名 英格兰

第七名 塞内加尔

第八名 美国

第九名 日本

第十名 丹麦

第十一名 墨西哥

第十二名 爱尔兰

第十三名 瑞典

第十四名 比利时

第十五名 意大利

第十六名 南非

第十七名 阿根廷

第十八名 巴拉圭

第十九名 哥斯达黎加

第二十名 喀麦隆

第二十一名 葡萄牙

第二十二名 俄罗斯

第二十三名 克罗地亚

第二十四名 厄瓜多尔

第二十五名 波兰

第二十六名 乌拉圭

第二十七名 尼日利亚

第二十八名 法国

第二十九名 突尼斯

第三十名 斯洛文尼亚

第三十一名 中国

第三十二名 沙特 2006年世界杯

最终排名 排名 球队 场次 胜 平 负 进球 失球 净胜球

1 意大利 7 6 1 0 12 2 10

2 法国 7 4 2 1 9 3 6

3 德国 7 6 0 1 15 6 9

4 葡萄牙 7 5 0 2 7 5 2

5 巴西 5 4 0 1 10 2 8

6 阿根廷 5 3 1 1 10 2 8

7 英格兰 5 3 1 1 6 2 4

8 乌克兰 5 3 0 2 5 7 -2

9 西班牙 4 3 0 1 9 4 5

10 瑞士 4 2 1 1 4 0 4

11 荷兰 4 2 1 1 3 2 1

12 厄瓜多尔 4 2 0 2 5 4 1

13 加纳 4 2 0 2 4 6 -2

14 瑞典 4 1 2 1 3 4 -1

15 墨西哥 4 1 1 2 5 5 0

16 澳大利亚 4 1 1 2 5 6 -1

17 韩国 3 1 1 1 3 4 -1

18 巴拉圭 3 1 0 2 2 2 0

19 科特迪瓦 3 1 0 2 5 6 -1

20 捷克 3 1 0 2 3 4 -1

21 波兰 3 1 0 2 2 4 -2

22 克罗地亚 3 0 2 1 2 3 -1

23 安哥拉 3 0 2 1 1 2 -1

24 突尼斯 3 0 1 2 3 6 -3

25 伊朗 3 0 1 2 2 6 -4

26 美国 3 0 1 2 2 6 -4

27 特立尼达 3 0 1 2 0 4 -4

28 沙特 3 0 1 2 2 7 -5

28 日本 3 0 1 2 2 7 -5

30 多哥 3 0 0 3 1 6 -5

31 哥斯达黎加 3 0 0 3 3 9 -6

32 塞黑 3 0 0 3 2 10 -8

2010年世界杯 1、西班牙;2、荷兰;3、德国;4、乌拉圭;5、阿根廷;6、巴西;7、巴拉圭;8、加纳;9、日本;10、智利;11、葡萄牙;12、美国;13、英格兰;14、墨西哥;15、韩国;16、斯洛伐克;17、科特迪瓦;18、斯洛文尼亚;19、瑞士;20、南非;21、澳大利亚;22、新西兰;23、塞尔维亚;24、丹麦;25、希腊;26、意大利;27、尼日利亚;28、阿尔及利亚;29、法国;30、洪都拉斯;31、喀麦隆;32、朝鲜。 2014年世界杯

1 德国

2 阿根廷

3 荷兰

4 巴西

5 哥伦比亚

6 比利时

7 法国

8 哥斯达黎加

9 智利

10 墨西哥

11 瑞士

12 乌拉圭

13 希腊

14 阿尔及利亚

15 美国

16 尼日利亚

17 厄瓜多尔

18 葡萄牙

19 克罗地亚

20 波黑

21 科特迪瓦

22 意大利

23 西班牙

24 俄罗斯

25 加纳

26 英格兰

27 韩国

28 伊朗

29 日本

30 澳大利亚

31 洪都拉斯

32 喀麦隆

一战和二战哪些国家胜利了?

1、一战战胜国是协约国:英国、法国、沙皇俄国、塞尔维亚、美国、比利时、中华民国、日本、意大利(1915年5月,意大利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 罗马尼亚、希腊、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新西兰、南非、葡萄牙。

2、二战战胜国是同盟国: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自由法国临时)、波兰、加拿大、新西兰、英属印度、南非联邦、丹麦、挪威、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希腊、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巴拿马、哥斯达黎加。

多米尼加、萨尔瓦多、海地、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危地马拉、古巴、大韩民国临时、菲律宾联邦、墨西哥、巴西、埃塞俄比亚、伊拉克、玻利维亚、哥伦比亚。

伊朗、利比里亚、秘鲁、罗马尼亚、匈牙利、厄瓜多尔、巴拉圭、乌拉圭、委内瑞拉、土耳其、埃及、黎巴嫩、叙利亚、沙特阿拉伯、阿根廷、智利。

扩展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起因: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起因:

一战祸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德意志第三帝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凡尔赛和约》的严酷条款怀有怨恨。1933年初,出任德意志第三帝国总理,纳粹党掌握国家,阿道夫·开始秘密武装德意志第三帝国。《凡尔赛和约》就是20年停战的协议。

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

百度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1933年1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芦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开展了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联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于波兰几乎没有战争准备,双方实力又极为悬殊,波兰很快就被德军占领,国家灭亡。9月17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地区。

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战前外交方针,企图将德国侵略祸水引向苏联。而法西斯德国则利用战略间歇,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各国。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军兵团未经宣战即侵入丹麦并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所谓“第五纵队”)的协助下,法西斯德军在挪威的战斗行动经两个月便以占领全境而告结束。

法西斯德国军政头目早在结束挪威战役之前,就已着手实施“**”,这规定经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击。进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晓开始,首先对机场进行了密集的空中突击,并实施了空降。法西斯德军的主要突击经阿登山从北面迂回“马奇诺防线”,横贯法国北部,抱定防御战略的法军统帅部将重兵配置在“马奇诺防线”,而未在纵深建立战略预备队。法西斯德军坦克兵团在突破色当地区的防御之后,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5月14日,荷兰武装力量投降。比军、英国远征军和一部法军,在弗兰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军投降。英军和一部法军被封锁于敦刻尔克地区,在丢弃全部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至英国。6月初,法西斯德军突破了法军在索姆河、埃纳河仓促建立的防线。6月10日,法国放弃巴黎。1940年6月22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贡比涅停战协定(1940年)》而告结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8月,意军侵占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苏丹各一部,9月中,又从利比亚侵入埃及,企图进逼苏伊士。希腊军队打破了意军由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展进攻的企图。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1941年初,德军组成一个“非洲军”,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开到北非。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北部。

1940年7月16日,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战役)。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德在侵英的同时,注意力已转向东方。与进犯苏联的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强。法西斯德国在准备侵苏战争过程中,先后入侵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夺占了克里特岛。

法西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对手未能联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体系。到战争第一阶段末,几乎全部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或沦为附庸,其经济和被用于准备侵苏战争。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苏德战场,从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头几个月里德军侵占了大片俄国领土。苏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间的冬季总攻的结果,使法西斯的“闪击战”遭到了彻底破产。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

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夺取了制海权,占领了香港、缅甸、马来西亚连同新加坡要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重要岛屿及其他地区。重创英、美、荷联合舰队,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地位得到了加强,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军事基地。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和中途岛海战(6月)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集团。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突击,将敌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敌军218个师被击溃,约5000门火炮、7000辆坦克、1.4万余架飞机被击毁,法西斯德国已无力补充这些惨重损失。这些胜利,从根本上破坏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的军事政治形势。从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对德宣战的国家由15个增加到36个。

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盟国较大兵力的战略航空兵被调整来轰炸德国的城市、工业目标和军事目标。在大西洋交通线上与德国潜艇斗争的效率也有提高。盟军统帅部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统一指挥下,在北非的军事行动表现了相当大的积极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军(13个师)在西西里岛登陆,并攻占该岛,9月初又派登陆兵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均未遭意军重大抵抗。英美军在意大利的进攻,适逢墨索里尼制度由于以意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陷于严重危机。7月25日,墨索里尼被推翻。巴多格里奥元帅成为新首脑,于9月3日与美、英签订了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战争第四阶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装力量在太平洋和亚洲的较大范围内展开了进攻。1944年夏秋苏军进行了数个较大的进攻战役。芬兰于1944年9月19日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退出法西斯集团,并于1945年3月4日对德宣战。由于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获得解放。苏军以及波兰第一集团军部队7月下旬解放波兰。1944年中,摩尔达维亚全境、罗马尼亚大部获得解放。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加速了该国正在酝酿的人民起义,9月9日,起义爆发,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国阵线,也对德宣战。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装起义爆发。与此同时,南斯拉夫部队在苏军参加下,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的反攻被击退后,布达佩斯获得了解放。苏军援助了挪威人民,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东北地区。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5年1月12—14日在维斯瓦河及东普鲁士发起进攻,粉碎了维斯瓦河、奥得河之间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解放了波兰大部领土。强攻夺取了柯尼斯堡,消灭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4月上半月,德军在东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重兵集团相继被歼,但泽至奥得河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获得解放。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德国的行动和解决战后欧洲安排问题,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4月初,盟军在鲁尔合围法西斯德军约20个师。西线德军实际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军进抵易北河,占领了埃尔富特、纽伦堡,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西部。英军进抵什未林、吕贝克、汉堡。5月2日,驻意大利的德军C集团军群投降。4月16日,苏军3个方面军发动了规模巨大而极其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在这一战役中遭到围歼。

柏林被攻克后,西线出现了成批的投降。自杀(4月30日)后拼凑的邓尼茨,在不停止对苏作战的情况下与美、英缔结局部投降协定。5月8日,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苏军占领的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受苏联委托,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无条件投降。

战争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间,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区进行了粉碎日本舰队和解放日占岛屿的海上战役和登陆战役。1945年5月,在发动战争的侵略国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还在继续作战。8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开始对集结于满洲的日本关东军取军事行动。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对日作战。关东军在短时间内即被完全击溃。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南萨哈林岛(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均获得解放。中国***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战场对日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对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的,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争夺殖民地,而且在于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各国免于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幸事。

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战后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武装斗争,具有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的特点。全面战争持续了2194天(6年);军事行动遍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

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在战争年代,仅反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58.8万架,坦克23.6万辆,火炮147.6万门;

德国生产飞机约10.9万架,坦克4.6万辆,火炮和迫击炮43.5万余门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合计死亡5120余万人,仅苏联就达2000余万人。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了雷达和其他无线电电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喷气式飞机、飞航式导弹和弹道火箭,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达等。空军、国土防空军、潜水舰队、空降兵兵团、工程兵和技术兵的作用增大了。这些对战后各国的军事思想、战争思想和军队建设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决定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大搏斗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1933年1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芦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开展了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联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于波兰几乎没有战争准备,双方实力又极为悬殊,波兰很快就被德军占领,国家灭亡。9月17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地区。

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战前外交方针,企图将德国侵略祸水引向苏联。而法西斯德国则利用战略间歇,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各国。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军兵团未经宣战即侵入丹麦并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所谓“第五纵队”)的协助下,法西斯德军在挪威的战斗行动经两个月便以占领全境而告结束。

法西斯德国军政头目早在结束挪威战役之前,就已着手实施“**”,这规定经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击。进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晓开始,首先对机场进行了密集的空中突击,并实施了空降。法西斯德军的主要突击经阿登山从北面迂回“马奇诺防线”,横贯法国北部,抱定防御战略的法军统帅部将重兵配置在“马奇诺防线”,而未在纵深建立战略预备队。法西斯德军坦克兵团在突破色当地区的防御之后,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5月14日,荷兰武装力量投降。比军、英国远征军和一部法军,在弗兰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军投降。英军和一部法军被封锁于敦刻尔克地区,在丢弃全部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至英国。6月初,法西斯德军突破了法军在索姆河、埃纳河仓促建立的防线。6月10日,法国放弃巴黎。1940年6月22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贡比涅停战协定(1940年)》而告结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8月,意军侵占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苏丹各一部,9月中,又从利比亚侵入埃及,企图进逼苏伊士。希腊军队打破了意军由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展进攻的企图。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1941年初,德军组成一个“非洲军”,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开到北非。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北部。

1940年7月16日,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战役)。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德在侵英的同时,注意力已转向东方。与进犯苏联的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强。法西斯德国在准备侵苏战争过程中,先后入侵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夺占了克里特岛。

法西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对手未能联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体系。到战争第一阶段末,几乎全部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或沦为附庸,其经济和被用于准备侵苏战争。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苏德战场,从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头几个月里德军侵占了大片俄国领土。苏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间的冬季总攻的结果,使法西斯的“闪击战”遭到了彻底破产。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

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夺取了制海权,占领了香港、缅甸、马来西亚连同新加坡要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重要岛屿及其他地区。重创英、美、荷联合舰队,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地位得到了加强,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军事基地。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和中途岛海战(6月)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集团。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突击,将敌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敌军218个师被击溃,约5000门火炮、7000辆坦克、1.4万余架飞机被击毁,法西斯德国已无力补充这些惨重损失。这些胜利,从根本上破坏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的军事政治形势。从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对德宣战的国家由15个增加到36个。

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盟国较大兵力的战略航空兵被调整来轰炸德国的城市、工业目标和军事目标。在大西洋交通线上与德国潜艇斗争的效率也有提高。盟军统帅部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统一指挥下,在北非的军事行动表现了相当大的积极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军(13个师)在西西里岛登陆,并攻占该岛,9月初又派登陆兵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均未遭意军重大抵抗。英美军在意大利的进攻,适逢墨索里尼制度由于以意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陷于严重危机。7月25日,墨索里尼被推翻。巴多格里奥元帅成为新首脑,于9月3日与美、英签订了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战争第四阶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装力量在太平洋和亚洲的较大范围内展开了进攻。1944年夏秋苏军进行了数个较大的进攻战役。芬兰于1944年9月19日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退出法西斯集团,并于1945年3月4日对德宣战。由于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获得解放。苏军以及波兰第一集团军部队7月下旬解放波兰。1944年中,摩尔达维亚全境、罗马尼亚大部获得解放。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加速了该国正在酝酿的人民起义,9月9日,起义爆发,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国阵线,也对德宣战。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装起义爆发。与此同时,南斯拉夫部队在苏军参加下,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的反攻被击退后,布达佩斯获得了解放。苏军援助了挪威人民,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东北地区。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5年1月12—14日在维斯瓦河及东普鲁士发起进攻,粉碎了维斯瓦河、奥得河之间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解放了波兰大部领土。强攻夺取了柯尼斯堡,消灭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4月上半月,德军在东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重兵集团相继被歼,但泽至奥得河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获得解放。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德国的行动和解决战后欧洲安排问题,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4月初,盟军在鲁尔合围法西斯德军约20个师。西线德军实际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军进抵易北河,占领了埃尔富特、纽伦堡,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西部。英军进抵什未林、吕贝克、汉堡。5月2日,驻意大利的德军C集团军群投降。4月16日,苏军3个方面军发动了规模巨大而极其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在这一战役中遭到围歼。

柏林被攻克后,西线出现了成批的投降。自杀(4月30日)后拼凑的邓尼茨,在不停止对苏作战的情况下与美、英缔结局部投降协定。5月8日,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苏军占领的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受苏联委托,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无条件投降。

战争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间,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区进行了粉碎日本舰队和解放日占岛屿的海上战役和登陆战役。1945年5月,在发动战争的侵略国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还在继续作战。8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开始对集结于满洲的日本关东军取军事行动。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对日作战。关东军在短时间内即被完全击溃。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南萨哈林岛(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均获得解放。中国***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战场对日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对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的,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争夺殖民地,而且在于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各国免于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幸事。

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战后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武装斗争,具有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的特点。全面战争持续了2194天(6年);军事行动遍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

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在战争年代,仅反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58.8万架,坦克23.6万辆,火炮147.6万门;

德国生产飞机约10.9万架,坦克4.6万辆,火炮和迫击炮43.5万余门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合计死亡5120余万人,仅苏联就达2000余万人。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了雷达和其他无线电电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喷气式飞机、飞航式导弹和弹道火箭,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达等。空军、国土防空军、潜水舰队、空降兵兵团、工程兵和技术兵的作用增大了。这些对战后各国的军事思想、战争思想和军队建设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伊藤美诚捷克赛再输陈幸同,这次她会找什么“输球理由”呢?

陈幸同保加利亚力克伊藤美诚夺冠,伊藤美诚说这是小瞧了了对手,那么, 伊藤美诚捷克赛再输陈幸同,这次她会找什么“输球理由”呢?

在战后,陈幸同说:“今天我的表现很好,我很开心。1比2落后的情况下我打得不是很顺畅,但后面也把追回来了。上周刚和她打过,4比3赢了,所以今天没有怎么变战术,我相信自己能赢。”由此可见,两个人的战术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变化的,这一次可不能再说瞧不起对手的话了吧?再说就显得自己没能力了吧?

至于伊藤美诚说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她是善于总结的,若是两次失败了,那么,肯定会回去研究一下对手,而且她是一个很能贯彻执行教练意图的选手,若是教练组找到了攻破陈幸同的方法,我相信,伊藤美诚是可以打败陈幸同的,当然,这不是我希望的,捷克赛里男乒全军覆没,就靠着女将们拼杀了,加油啊!

女将们的战绩可以,但是,不能忽视日本,伊藤美诚是一个劲敌,还有日本的男乒选手已经有两个进入了世界前十的名单,这样,我们的压力就比较大了,这次的男乒战舰沉没了,还好,还有另外一艘航空母舰在,那么,我们的称雄之路虽然有荆棘,但也是可以实现的梦想,所以,不要小看了日本队,我们就可以勇往直前了。

无论伊藤美诚说什么,这个不重要,我们的目的是拿下捷克站,之后再踏上新的征程,你觉得我们的路上还会有荆棘吗?

保加利亚在东欧的地位高吗?

东欧一般不是个地理而是带点政治色彩的概念,大致包含这些子区域:

1,波捷匈斯四个地理上属于中欧的国家,经济较发达,地缘政治上波兰比较重要,是地区大国,引领着所谓的新欧洲这些后入盟国家。个人感觉捷克其次,捷克有相当的文化和思想上的领先,工业基础强于波兰。

2,巴尔干国家

2.1 前南诸国。 塞尔维亚是老大,但经济上,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不错

2.2 巴尔干东侧国家,主要是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还有摩尔多瓦也算吧。罗马尼亚面积人口都是这一区域的大国,有黑海的石油。这三国都是穷国。保加利亚经济基础不好,但保加尔人是这一地区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号称6000年文明历史。在历史上被土耳其人占领之前,保加利亚是这一区域的老大,保加利亚第二王国首都在现在的马其顿共和国。

3,前苏联的一些国家,地理上的东欧

比如白俄、乌克兰等。垮掉了,面积挺大,以前基础也不差,很可惜。乌克兰曾号称成为又一个芬兰。在穷国保加利亚的好多建筑工地上,雇佣来自乌克兰的壮汉。

4,波海三国

这几个一般也不当成东欧国家吧,经济,风景都不错,还有美女。不过国家小。 三国之中,立陶宛是老大,历史上和波兰俄罗斯多有交锋。

5,阿尔巴尼亚 欧洲很少的穆斯林国家,首都地拉那,用手电筒可以从这头照看到那头。欧洲穷极。

一下码这么多字,聊供各位看官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