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起少年得志,我更愿意大器晚成
2.有的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则“大器晚成”。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3.孩子是“年少得志”还是“大器晚成”,原来是大脑决定的?
比起少年得志,我更愿意大器晚成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一句这样的口号,让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趋之若鹜。
除了各种学前班才艺培训班铺天盖地之外,甚至连胎教这样本来是为了助力胎儿更健康的出发点都被更改了初衷:让宝宝在娘胎里接受诸如外语等科目的培训。
各种在童年时期的“超前”特训如火如荼的展开,就是为了孩子能够在孩童时期崭露头角,以便在今后一生的道路上成为人生赢家。
有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后生可畏”,很多很多在胎儿时期童年时期就接受了“严格训练”的孩子们便锋芒初露,在同龄人中鹤立鸡群。
我不禁想起了这样四个字:少年得志。
而仔细一想,这个少年得志的背后,是孩子们用怎样的代价换来的?
作家郑渊洁说过:100分把童年变成100岁。
这些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孩子们,这些数学语文外语门门优秀的孩子们,本该有的天真活泼,是否被繁重的学习训练任务蒙上了一层灰色?而大人夸奖下的(通常指的是外人当着父母的面夸奖,满足家长的虚荣心)孩子们,往往被这些表面的“夸奖”蒙蔽了幼小的心灵,从一开始满满的自信到过早的开始接触世故,从而更加渴望来自大人的“夸奖”,从自信变得盲目的自信,目空一切。
这样的一种循环,有些“过于自信”的孩子,便产生了一种“我是天下第一,大家都要捧着我”的错觉。而当孩子长大之后,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生百态,形形的嘴脸,不可避免的各种冷落各种否定各种刁难各种算计纷至沓来的时候,一颗玻璃心随时都可能破碎,对于人生产生怀疑,对自己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并非危言耸听。
比起“少年得志”,我更愿意大器晚成。
很多家长会反驳:没办法,这些道理我们懂,但是面对着这样一个我们无能为力改变的环境,越来越惨烈的竞争,越来越浮躁的心气,我们不得不让孩子们在童年甚至胎儿时期开始“苦练本领”!
是的,这是一种无可奈何。
我们都知道,新车一开始不可以开得过快,需要以慢速行驶过了磨合期,才能驰骋天下。
我们都知道,马拉松长跑,一开始便全力以赴冲击,最终会体力不支而半途而废。
竹子前三年长得很慢,努力扎根,然后才开始全力拔节。我们同样都听过“龟兔赛跑”和“揠苗助长”的故事。而现在普遍的浮躁心态,让孩子的成长之路,变得崎岖不堪。
之前有过这样一个报道:中国某地有一位优秀的“五道杠少年”(保护少年儿童,这里不予详述),媒体曾争相报道,父母面对摄像机镁光灯麦克风眉飞色舞侃侃而谈:自己的五道杠孩子,不喜欢看同龄的孩子喜欢的动画片和书,喜欢看新闻联播和大人阅读的书籍。其中之意无非是彰显孩子的与众不同。
不错,这个孩子的过人之处优秀之处确实值得表扬,而接下来的网络风波让这个孩子遭受了冷嘲热讽。“少年得志”的春风得意变成了风口浪尖的口诛笔伐,孩子本身是无辜的,父母的大肆炫耀,让孩子蒙受了这个年纪本不该承受的精神之殇。
大器晚成的“晚”这个字,并非狭隘的指代“迟暮”和“年老”,而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不断反省总结,不断提升磨炼的时候,在机遇来临之时恰到好处抓住,获取成功。
大器晚成,不是一蹴而就。
大器晚成,不是信手拈来。
大器晚成磨练出来的心态,往往不骄不躁,有着看过太多风景之后的平静,无论怎样的境况,这样的心态都能让人左右逢源。
成功,是需要岁月的砥砺和时间的耕耘,需要跬步的积累和细水长流的酝酿。
如果仅仅为了“少年得志”而只顾眼前,面对着人生接连不断的风浪和变幻莫测的经历,人的承受能力固然有限,一旦面对挫折,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不能以从容的心态去处理,那么,对于这个人来讲便是莫大的悲哀。
但愿《伤仲永》的“泯然众人矣”不再上演。但愿未来社会的主人,是一群厚积薄发真才实学真正创造价值的国之栋梁。
我小的时候,也有过众星捧月般的经历。飘飘然的狂妄自大自然就在心里疯长。而当我真正步入社会遇到文中所说的“挫折”时,那种万念俱灰着实刻骨铭心。还好,我是的,没有放弃自己,接受了严格的再训练,能够以一个负责任的心态要求自己,以一个全方位的眼光正视自己,不断地调整自己,让自己离自己想要的生活近一点更近一点。
我感恩支持过我的人们,我喜欢现在的自己。
有的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则“大器晚成”。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答案:D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考生需注意的是,不平衡性主要指同一个体,而个别差异性主要指不同个体。
孩子是“年少得志”还是“大器晚成”,原来是大脑决定的?
文丨橘妈
如果你看过的孩子足够多,你就会发现,每个孩子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是身高、体重、容貌,性格、能力、情绪 情感 也各不相同。
甚至,人们在各种认知能力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如我们对某项认知能力在人群中的分布进行绘图,就会得到一个钟形曲线。 从这个曲线中,我们可以找到95%的人所在的认知水平,并以它来代表正常范围。
以智商为例,它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变化范围大约在0~180分之间,它的正常范围大约是80~120分,低于80分和高于120分被分别视为超低和超高智力。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超高的智商,或者是较高的智商,这样他在认知过程中学习过程中,能够少花一点力气,取得比别人更大的成果。
不过,个体的认知差异,还表现在认知发展的速度上。
也就是说,有些个体在早期飞速发展,有些个体则发育相对较晚,但是最终都达到成熟的水平。前期的时候在老师眼里是一个不开窍的学生,后期的时候却会爆发出更大的可能性。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少年得志”和“大器晚成”的区别了吧。
大脑是人类行为的指挥中心,是各种心理行为的生理基础。行为水平上的个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个体差异。
聪明人大脑发育的窗口期更长,变化幅度更大。他们6岁时的前额叶皮层厚度明显比普通人薄,但随后逐年快速变厚,到大约11岁时达到普通人的皮层厚度,然后因为突触修剪等可能原因转而逐渐变薄,与普通人的差别不再显著。
智商可以测量,这让很多人觉得,孩子聪不聪明这件事,主要是基因决定,没有办法后天影响。
但实际上,环境因素也可以对孩子的各种认知能力产生影响,遗传只能解释80%的智商分数差异。
事实上,通过很多对双胞胎孩子的研究发现,各种认知能力,例如记忆力、注意力、语言和计算等个体差异均由遗传和环境共同造就,遗传的作用并不必然强于环境的作用。
孩子的认知能力还具有可塑性的特征,大脑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可以做出的适应性变化。
所以说,不管是为了持续开发孩子的智力水平,还是为“开窍”晚的孩子提供锻炼和刺激,在孩子小时候都应该主动积极的帮助孩子进行锻炼,让孩子的大脑全面的用起来。
多巴胺是前额叶重要的神经递质,人们常常把它看作为聪明物质。
但前额叶多巴胺水平并不必然决定注意力、记忆力和智力等认知能力,而是通过与一些特定类型的教育或者训练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参与到认知能力的塑造过程。
我小时候爸爸经常带着我看一个综艺节目,叫做《开心辞典》,里面有一个种考察选手的经典题型,就是把一道算术题里的数字全部拆开,然后让选手在30秒内进行等式重组。
比如16+27=43,那题目就是2、1、7、4、6、+、=,对于普通的孩子来说,这样的题目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我爸就经常用这个方式来训练我,他来给出数字,我来组成等式,就用粉笔和小黑板。
这个 游戏 带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也有趣味性,而且做出来之后还会有成就感,我很喜欢玩儿,自己快速反应能力得到了锻炼,计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我小学时期数学学的不错,和这个训练有很大关系。
21世纪初的一项研究发现,出租车司机负责空间导航能力的大脑海马区域,比公交车司机和普通人大得多。
这是因为出租车司机每天要识记和规划大量地址和路线,获得了大量机会训练了他们的空间能力,而公交车司机每天行驶在固定的路线上,并不需要锻炼这个能力。
正所谓用则进,不用则退,大脑的功能都具有开发的潜力,也会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刺激而潜伏。
中国的孩子更擅长记忆,因为我们需要孩子背很多东西,公式以及公式的变形,为了达到更快的做题速度也要求背诵下来;欧洲国家的孩子则更擅长动手和开创,他们的课堂具有开放性,集体合作的项目也比较多,这就是不同的教育体系下,对孩子大脑的选择性改造。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就可以扬长补短。
比如孩子空间能力弱,可以教孩子玩儿魔方,孩子想象力不足,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开拓和创新的更多路径。
我们并不能改变自己终身都要携带的基因,但是却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塑造更强的大脑从而变相地“改变”基因。
还有一个因素非常重要,那就是读书。
读书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认知水平,因为对孩子来说,语言能力是文字理解的基础,而认知的提升,只有通过读书这样的间接学习方式,才能更快的获取知识,提升认知。
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家舒华教授的研究发现,儿童期家庭的藏书量越多,儿童获得阅读的机会越多,他们的语言能力越好。
可以说,现在的孩子童年时代读书更多了,因为很多家长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每天都会带着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这确实有很大的成效。
你会发现,孩子在某一个领域知道的东西,比爸爸妈妈还要多,他们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投入很大的精力,加上互联网的配合,孩子随处可以学到知识,成为某一方面的发烧友,成为父母的老师。
还有一个因素很多父母都忽略了,那就是孩子的情绪对大脑的影响。
人的大脑中有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叫做五羟色胺,它决定着人类的情绪,也就是说,孩子的情绪和大脑的表现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平常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就会发现,越是吵孩子,孩子情绪越是低落,他的错误率就越高,甚至完全没有办法思考。
这一方面是因为父母的情绪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另一方面是孩子自身的情绪直接影响了大脑。
轻松的环境下更容易思考,也更便于孩子进行难题的解析,所以说,让孩子保持一个好的情绪,家庭当中维持一个祥和温馨的氛围,长期下来对孩子的智力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如你觉得孩子不开窍,那么必要的训练是需要有的,同时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相信孩子可以慢慢提高,也要相信稳扎稳打的后天训练,也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