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万吨航母的外形尺寸是?
2.美国斯坦福大学怎么样
3.俄国的费奥多罗夫简介是什么
4.硅谷和华尔街远吗
10万吨航母的外形尺寸是?
(CV 63) 小鹰号 母港日本横须贺
(CVN 65) 企业号 母港为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军港
(CV67) 肯尼迪号 母港在佛罗里达州迈波特基地 (在不执行任务的时候用作训练航母)
(CVN 68) 尼米兹号 母港为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军港
(CVN 69)艾森毫威尔号 母港为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军港
(CVN 70) 卡尔 文森号 母港为美国华盛顿州的布雷默顿
(CVN 71)罗斯福号 母港为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军港
(CVN 72)林肯号 母港华盛顿州的埃弗里特
(CVN 73)华盛顿号 母港为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军港
(CVN 74)斯坦尼斯号 母港在加州圣迭戈基地
(CVN 75)杜鲁门号 母港为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军港
(CVN 76)里根号 母港在加州圣迭戈基地
(CV63)小鹰号:为小鹰级首舰,于1961年4月服役。 主尺度:长323.6米,宽39.6米,吃水11.4米,满载排水量83960吨。主机用4台蒸汽轮机,209000KW,4轴推进,航速32节。续航力4000海里/30节,12000海里/20节;舰员2930名,其中军官155名;航空人员2480名,其中军官320名。
(CV65)企业号舰员:3215名,其中军官171名;航空人员:2480名,其中军官358名;旗舰人员:70名,其中军官25名。主尺度:总长342.3米,型宽40.5 米,吃水11.9米 飞行甲板:长331.6米,宽76.8米 满载排水量:930吨 航速:33节。 动力:8座威斯汀豪斯(Westing-house)A2W压水堆,4台威斯汀豪斯蒸汽轮机,209000KW;4台应急柴油机,8000KW,4轴
CV67)约翰.肯尼迪号 载员:舰员3045名,航空人员2500名
排水量:标准60700吨,满载82650吨
船体:长327米,宽39.2米
飞行甲板:长326.7米,宽76.8米
吃水深度:11.3米
(CVN68)尼米兹号 舰长:332.9米 舰宽:40.8米,飞行甲板最宽76.8米 吃水:11.3米(CVN-71为11.8米,自CVN-72以后为11.9米)。
动力装置:核动力,2座压水堆,4台蒸汽轮机,4台应急柴油机,4轴推进 功率:194兆瓦(26万马力)航速:30节以上 续航力:80万~100万海里 。
主要武器装备:3座“海麻雀”防空导弹系统,4座“密集阵”近战武器系统(CVN-68和CVN-69为3座),3座324毫米3联装鱼雷发射系统 搭载飞机:固定翼飞机约80架,直升机6架。
人员:舰员3184人,航空人员2800人。
(CVN69)艾森豪威尔号 载员: 舰员3105名,航空人员2885名,海军陆战队72名
排水量: 标准81600吨,满载91487吨
船体: 长332.2米,宽40.8米
飞行甲板: 长335.6米,宽77.1米
吃水深度: 11.3米
武器装备: 3座8联装"海麻雀"舰对空导弹发射装置,3座"密集阵"近战武器系统,SPS-49对空搜索雷达
舰载飞机: 75架 F-14"雄猫"战斗机,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E-2C"鹰眼"预警机,S-3"海盗"反潜飞机,飞机弹射器2台
动力装置: 2座核反应堆,4台蒸汽轮机
推进功率: 20.9万千瓦
最大航速: 30节
CVN70)卡尔文森号
“卡尔.文森”号核航空母舰:为尼米兹级的第三艘,于1982年2月服役, 曾参加海湾战争。
舰长 332.9,宽40.8米,飞行甲板宽76.8米 ,吃水11.3米,标准排水量81600吨,航速30节以上 ,可载各型飞机近百架。
(CVN71)提奥多.罗斯福号
载员: 舰员3500名,航空人员2500名,海军陆战队72名
排水量: 标准733吨,满载96386吨
船体: 长332.8米,宽40.8米
飞行甲板: 长335.6米,宽77.4米
吃水深度: 11.9米
武器装备: 3座8联装"海麻雀"舰对空导弹发射装置,4座"密集阵"近战武器系统,SPS-49对空搜索雷达
舰载飞机: F-14"雄猫"战斗机20-28架,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24架,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 E-2C"鹰眼"预警机,S-3"海盗"反潜飞机,飞机弹射器4台,ES-3A电子侦察机,SH-60F/HH-60H“海鹰”反潜直升机
动力装置: 2座A4W核反应堆推进功率: 20.9万千瓦 最大航速: 35节
CVN72)亚伯拉罕.林肯号这艘以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命名的航空母舰,排水量为10万吨,全长340公尺,于1989年11月11日投入服役
(CVN73)乔治.华盛顿号载员: 动力装置: 2座A4W核反应堆,4台蒸汽轮机 推进功率: 20.9万千瓦 最大航速: 35节 舰员3500名,航空人员2500名,海军陆战队72名
排水量: 标准733吨,满载102000吨
船体: 长332.8米,宽40.8米
飞行甲板: 长335.6米,宽77.4米
吃水深度: 11.9米
(CVN74)约翰.史坦尼斯号“约翰·斯坦尼斯”号航母
“约翰·斯坦尼斯”号航母在“尼米兹”家族排行第七,为纪念为美国海军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参议员约翰·斯坦尼斯而命名。该舰于1991年3月开工建造,1993年11月正式下水,1995年6月开始服役于美太平洋舰队。
“约翰·斯坦尼斯”号航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和“生命力最强”的水面舰艇,堪称“尼米兹”家族中的佼佼者,能执行攻击和反潜等多项任务,在美军20 世纪末的一系列军事活动中显得异常活跃。不过,由于“斯坦尼斯”号“花钱如流水”,也遭到不少非议。“斯坦尼斯”号航母战斗群的全部购费高达150亿美元,从其开始建造到最后退役,共需经费约330亿美元,其中还不包括航空母舰的现代化改装和报废等花费,即使对美国这样的世界首富,也是不小的负担。
用途: 核动力多用途航空母舰
舰艇名称:斯坦尼斯
舰艇级别: 尼米兹
编号: CVN 74
动力装置:核动力,2座压水堆,4台蒸汽轮机,194000 千瓦;4台应急柴油机,8000千瓦,4轴推进型
宽: 40.8米
吃水: 11.9米
总长: 332.9米
航速: 30节以上
开工日期: 1991年
下水日期: 1993年 正式服役:1995年
舰载飞机:78 架
F-14D雄猫: 20架
F/A-18: 36架
EA-6B徘徊者: 4架
E-2C鹰眼: 4架
S-3B北欧海盗: 6架
ES-3A: 2架
SH-60F直升机: 4架
HH-60H海鹰直升机: 2架
CVN75)亨利.杜鲁门号载员: 舰员3500名,航空人员2500名,海军陆战队72名
排水量: 标准733吨,满载105500吨
船体: 长332.8米,宽40.8米
飞行甲板: 长335.6米,宽77.4米
吃水深度: 11.9米
武器装备: 3座8联装"海麻雀"舰对空导弹发射装置,4座"密集阵"近战武器系统,SPS-49对空搜索雷达
舰载飞机: F-14"雄猫"战斗机,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E-2C"鹰眼"预警机,S-3 "海盗"反潜飞机,飞机弹射器4台
舰载航空燃料: 9000吨
动力装置: 2座A4W核反应堆,4台蒸汽轮机
推进功率: 20.9万千瓦
最大航速: 35节
罗纳德.里根号正在海试即将加入美国海军服役 “里根”号航母以美国第40任总统的名字命名,是“尼米兹”级航母的第9艘,也是第一艘以健在的总统名字命名的航母,“尼米兹”级航母全部在纽波特纽斯船厂建造。“里根”号航母于1998年2月12日铺设龙骨,2001年3月4日命名,将于2003年6月交付美海军。
自第一艘“尼米兹”级首舰“尼米兹”号15年加入美海军以来,技术人员不断进行技术革新,“里根”号航母取了数十项先进技术和革新措施。包括全新设计的岛式上层建筑、球鼻艏、高度集成的舰载系统,另外,还比该级前几艘舰设置了更多供女兵使用的设施。
“里根”号水线以上有20层楼高,333米长,与帝国大厦的高度相当,该舰排水量95000吨,其飞行甲板面积为21780平方米,舰上铺设了700万213万米长的电缆,能够容纳6000人和80架飞机。
法国航母
戴高乐航空母舰
法国海军第一艘核动力中型航空母舰。1983年5月开工建造,1994年下水,2000年9月正式服役。该航母长261.5米,宽31.5米,飞行甲板最宽64.4米,吃水8.5米,标准排水量35500吨,满载排水量39680吨,2座核反应堆,8.3万马力,航速27节,核反应堆加一次燃料可工作5年以上。全员编制1700人,其中舰员1150人,航空人员550人。舰上可搭载法国新型“阵风”M型战斗机、”超军旗“攻击机、E-2C预警机等各种舰载机40架。武器装备有:4座8单元发射“紫菀”-15导弹的“瑟弗莱尔”垂直发射系统,2座6联装“萨德尔”近程防空导弹发射架,8门20毫米防空机炮、4座8联装AMBL2A“达盖”干扰物发射架。电子设备有“阿拉贝尔”火控雷达、“塞尼特”8海军战术数据系统和16号数据链。
法国“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重建的法军与全世界许多西方国家一样,一开始接收美国在二战时代建造、尔后淘汰下来的旧船作为舰队主力,或者接收美援下的武器装备;然而随后法国很快就走出了美国的阴影,绝大部分的国防武器都实现了国产化,法国随后也成为全欧洲国防工业自主研发能力最强的国家。海军方面,作为现代海强象征的航空母舰,法国自然是不会不造的。法国第一种自制的航空母舰,就是于1963年服役的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可别小看这种满载排水量仅三万三千吨的中型航空母舰,在1980年代后期苏联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现身之前,克莱蒙梭级可是除了美国航空母舰之外,全世界唯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新设计的传统起降航空母舰(就连昔日的海上强权英国,在战后也无力建造新一代传统起降航空母舰,只能屈就于轻型短场起降航空母舰)。其主要任务是:保护法国领土、领海与海外省、领地的安全,支持的对外政策,保障海上交通线的畅通,进行独立作战与协同其它海空兵力作战。
战后,法国作为北约的一个成员国,既要承担北约分配的任务,同时又要维护海上利益,重振大国的雄威,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为此,各盟国,特别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抽调部分舰艇补充法国海军,给了法国海军200艘包括3艘航空母舰在内的舰艇,法国另外从战败国德、意海军手中得到35艘包括10艘护卫舰在内的中小型舰艇,补充了本国海军。
然而,这批舰艇的舰龄普遍较长,已经不适应担任北约组织和本国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中所赋予的任务。为此,法国海军于1952年提出建立一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能适应海战新条件的海上力量发展,并得到法国的批准,于是建造航空母舰的便应运而生。第一艘航空母舰“克莱蒙梭”号于1953年制定预算,1955年11月动工,1957年12月下水,1961年服役。第二艘“福煦”号于1955年制定预算,1957年动工,1960年7月下水,1963年7月服役。至此,法国海军已建造了一批以航空母舰为主的水面舰艇攻击力量,从而大大提高了法国海军的战斗力,使海军的面貌为之一新。正如当时的法国总统在“福煦”号航空母舰服役一年后所指出的那样:“法国海军已史无前例地位于各武装力量之首。”
两艘本级舰都以20世纪初期法国著名的军事将领与国家领袖来命名:克莱蒙梭号(FNS Clemenceau R-98)以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理克莱蒙梭命名,福熙号(FNS Foch R-99)则用一次大战时期曾任西线协约国最高统帅福熙将军之名。
基本结构
“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标准排水量为27300吨,满载排水量为32780吨。它拥有城市公共生产的各种功能:膳食、住宿、治安、卫生、行政管理、消防安全、消遣和新闻报道等应有尽有。虽然它的全长只有265米,宽31.72米,吃水8.6米,但从龙骨到舰桥顶部高达51.2米,足有十几层楼那么高。舰上发电机的总发电量达14000千瓦,相当于一座中小城市的照明用电量。
不论是在航行期间还是在停泊期间,“克莱蒙梭”级航母始终是一座开动的综合工厂。它有自己的推进装置、发电装置、空气压缩装置、空调装置、加油装置、充气装置和消防装置等。此外,舰上还设有飞机的维修保养部门。有军械车间、机械车间、金工管道车间、电气电子设备车间等。所有这些对于航空母舰在海上长期活动是必不可缺少的。
“克莱蒙梭”级用全通式斜角飞行甲板,构型颇类似经过大规模现代化改装的美国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舰岛则位于舰体右舷;飞行甲板装备方面,本级舰拥有两具美制Mitchell Brown BS-5蒸汽弹射器以及四组降落拦截索,右舷位于舰岛后方以及舰岛左前方舰体中央各设有一具飞机升降机。
武器装备
最初本级舰的右舷装备八门100mm单管高平两用舰炮,不过此种火炮在对空射击时大概只打得二次大战时代的螺旋桨飞机,对于现代化海战而言根本不合时宜,因此在后来遭到拆除;在克莱蒙梭号上,这八门100mm炮被四门DCN新型的100mm单管自动快炮取代,而福熙号则完全取消了100mm炮的设置。在服役生涯中,”克莱蒙梭”级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现代化改装,提升范围包括舰载机、防空武器、核武储放能力、升降机、弹射器、通讯系统以及飞行甲板、舰岛、轮机舱、库的装甲强化等。17、78年,两艘”克莱蒙梭”级进行第一次现代化改装,增加储放机载战术核子武器的能力。1985~86年,克莱蒙梭号进行第二次现代化改装,加装两具海响尾蛇短程防空导弹发射器,而福熙号则在1987~88年进行相同改装并另增ASMP机载核子对地导弹的储存能力。1992年,福熙号进行第三次改装,更换新的飞机弹射器;而克莱蒙梭号则在1993年进行第三次改装,增加ASMP核子导弹的储存能力。1995年,福熙号加装两门30mm机炮以及两具Sadral六联装短程防空导弹发射器,战斗系统则升级为Senit 8.01。由此可发现,福熙号接受的改良比较多。
舰载机
法国认为,作为兵力投送的工具和战术核武器的核威慑政策的组成部分,航空母舰是提供援助的最好工具,是掌握岸基飞机无法行动的海区的制空权所不可缺少的。“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共可载飞机44架,其中10架F8E“十字军战士”战斗机、20架“超军旗”攻击机、10架“阿里兹”反潜机、2架“超黄蜂”直升机和2架“云雀”直升机。航母上的这些飞机是根据其通常任务所配置的,当然舰载机的类型与装置还要视航空母舰在海上编队中的情况和使用而变化。
“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共可载飞机44架,其中10架F8E“十字军战士”战斗机、20架“超军旗”攻击机、10架“阿里兹”反潜机、2架“超黄蜂”直升机和2架“云雀”直升机。航母上的这些飞机是根据其通常任务所配置的,当然舰载机的类型与装置还要视航空母舰在海上编队中的情况和使用而变化。本级舰的主力战斗机种是美国在1960年代推出的F-8十字军战机,攻击机种则为法国自制的军旗型(Etendard),反潜机则为贸易风型(Alize)。18年起,改良自军旗四型的超级军旗(Super Etendard)攻击机进入法国海军服役,并部署于”克莱蒙梭”级上。
意大利“凯沃尔”号航空母舰
提起意大利的航母,人们很自然就会想到意大利海军目前唯一在役的航空母舰“加里波第”号。“加里波第”号是世界上最小的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仅1. 33万吨。别看它吨位小,却有惊人的作战潜力。它设计精心,巧储武备:舰上可搭载18架“海王”直升机,主要用来担负特遣编队的反潜防御任务;还可根据局部防御作战的需要,配置16架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意大利海军借助自己这艘最大的战舰,将海上远航作战能力提高了一大截。“加里波第”号航母自1987年8月服役以来,它的确为意大利人挣足了面子,也使意大利海军在欧洲海军中的地位和影响有所上升。
但是,“加里波第”号航空母舰毕竟服役快满20年了,已开始步入“中暮年 ”期;而且其性能和作战能力与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英国的“无敌”号轻型航母相比都显得落伍,差距相当明显。更为重要的是,意大利海军在2002年退役了“维内托”号直升机巡洋舰后,大型舰艇就只剩下“加里波第”号航母了, “形单影只”,很难完成从地中海海域东进西出的海上行动及有效保卫自己海洋权益的任务。意大利海军难免着急了!
作为西方七强中的一员,意大利尽管经济总量和军事实力并非名列前茅,但却不甘心屈居欧洲二流强国的地位,更不愿意沦为欧洲二流海军;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外贸进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参与世界维和行动数量的日渐增多,意大利对建立一支较强的海上力量表现出了极大的渴求,尤其对航空母舰的需求似乎格外强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决定拿出 8.5亿美元,为海军建造一艘无论是吨位、还是总体性能均优于“加里波第”号的新型航空母舰,以期保持拥有两个轻型航空母舰编队的实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凯沃尔”号出世了。
“凯沃尔”号能担负多种作战任务,有着非同一般的两栖作战能力
“凯沃尔”号航母于2001年动工兴建。经过3年多时间的精心打造,这艘新型航空母舰如今终于下水了,接下来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舾装、试航,预计将于20 07年交付,2008年正式加入意海军现役。
如果仅从目前下水的“凯沃尔”号航母的战技术性能数据来看,似乎看不出它有什么太突出的优点。它长为244米,比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的长度(330余米)要短近百米;宽39米,也远远小于“尼米兹”级76米宽的甲板;它的满载排水量只有2.7万吨,不仅比不上美国约10万吨左右的大型航空母舰,而且比法国的“戴高乐”号航空母舰(排水量近4万吨)也相去甚远。
但是,“凯沃尔”号航空母舰的性能却不可小觑。首先,“凯沃尔”号航空母舰能担负多种对地、对空作战任务。它可起飞与降落12架直升机和8架“鹞”式短距/垂直起降战机,甚至可搭载和起降美国洛-马公司生产的J“联合攻击战斗机”。其次,它可实施两栖作战任务,这是其长项。“凯沃尔”号航母的机库能够容纳100辆轻型车辆或者24辆主战坦克,并通过两个60吨的跳板进行车辆和坦克的装卸,一个跳板位于右舷靠近船艏的部分,另一个跳板设在舰艉,有着非同一般的两栖作战能力。再次,“凯沃尔”号能担当旗舰和海上编队的指挥控制中心,称得上是意海军扬威地中海的新“骠骑”。舰上装有作为旗舰所需的各种设备,拥有一个1000平方米的指控中心,能有效地协调空战和指挥两栖作战。意大利军方表示,“凯沃尔”号航母服役后,将大大提高意海军的信息作战和远洋作战能力。第四,“凯沃尔”号航空母舰自持力为18天;最大航速可达28节,可持续航行约7000海里,只需耗费所携燃料的一半便可从意港口驶抵波斯湾海域,足以保障其海上运输通道畅通和维护海洋权益的需要。而且该舰也比载员只有830名的“加里波第”号航母的载员多了近1/3,全舰共可搭载各类人员1200多名。第五,舰艏装有滑橇式飞行甲板,可供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短距快速起飞的需要,从而能使其作战能力迅速提高,能有效地执行中近海作战任务,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远海作战能力。据称,在建造新航母的过程中,“凯沃尔”号航母还用了其他大量最新的技术成果,意大利民用工业也在航母的建造过程中提高了研发能力。
库兹佐涅夫海军上将号(无详细资料)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诸葛廷栋
美国斯坦福大学怎么样
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是世界著名大学。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全名小利兰·斯坦福大学,或译作史丹佛大学,通常直接称作斯坦福大学,坐落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市,是一所享誉世界顶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学。
该校校区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帕罗奥图(Palo Alto),与旧金山相邻,占地35平方公里,是美国面积第二大的大学,与哈佛大学并列为美国东西两岸的学术重镇。
该校培养了众多高科技产品的领导者及创业精神的人才,这其中就包括惠普、谷歌、雅虎、耐克、罗技电子、特斯拉汽车、Firefox、艺电、太阳微系统、NVIDIA、思科、硅谷图形及eBay等公司的创办人,校友涵盖30名富豪企业家及17名太空员,亦为培养最多美国国会成员的院校之一;斯坦福校友创办了众多著名的公司机构,共58名诺贝尔奖得主现或曾于该校学习或工作。
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2010年盘点的亿万富翁最多的大学,斯坦福大学名列第二,亿万富翁数量达28位,仅次于哈佛大学,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前十所世界名校之一。
斯坦福大学也获得多个杂志调查评为最著名的学府之一。泰晤士《世界声誉排名》(2013-14年)将其评为第三。《普林斯顿评论》于2010及2013年所做的调查显示,斯坦福是最多美国家长及学生的"梦想学府"。一份于2003年发表的盖洛普投票显示,它也是美国普罗大众眼中第二最久负盛名的学府。美国商业杂志《福布斯》亦于2012年,赞赏斯坦福大学"因成就了硅谷及领导著世界经济与科技产品的发展,而为首屈一指的名校"。《纽约时报》及《石板杂志》甚至提到斯坦福作为"象征着美国大学"的地位及名誉。
俄国的费奥多罗夫简介是什么
费奥多罗夫·达维多夫阿·阿·费奥多罗夫·达维多夫(1873—1936):俄国儿童文学作家。提要: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理论依据的“休克疗法”政策,是俄罗斯以及多数转型国家在转型前10年所实施的经济社会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俄罗斯等主要国家的社会制度转型的实践表明,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理论依据的“休克疗法”政策, 不仅没有获得最初所预期的绩效;而且,这一转型的政策,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质疑与批驳。本文试图从新自由主义学说及其转型绩效的视角,结合俄罗斯的转型实绩及其政策结果,给出自己的分析和看法。
近年来,对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社会转型的失败,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一个事实,是实证性的记录(empirical record)。这些国家在20世纪末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历表明,以“华盛顿共识” [1] 为指导的转型政策和做法,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良好绩效,而且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在俄罗斯,前10年转型的失败,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和经济的深刻危机。对于这些国家在转型期所表现出的经济社会危机,现在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探讨,国际上关注和研究转型问题的资深学者、经济学家和一些人士,都在反思并探讨其原因。
本文试图从“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的理论渊源—新自由主义在俄罗斯的推行及其效果的视角,对俄罗斯前10年的经济转型做些分析与评述。
一.新自由主义政策在俄推行的结果:经济社会的“休克”与危机
迄今为止,国际上众多学者对俄罗斯等国经济社会的转型,进行了实证性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及其转型的一系列政策,是导致俄罗斯经济社会的全面“休克”的重要原因。[2] 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陷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大危机,其经济大幅下滑与陷入深刻衰退。从俄罗斯国家的经济增长方面看,1989年,俄罗斯的GDP是中国的2倍强,而在10年后却仅为中国GDP的1/3。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出台的“休克疗法”式的制度转型,不仅摧毁了前苏联原有的经济基础;而且使俄形成一种扭曲而畸形的经济社会形态。这种扭曲的畸形的经济社会形态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主要方面:
(1)掠夺性。以掠夺方式获得资产,是俄罗斯当今国有资产和财富再分配过程的实质,也是俄罗斯市场化和私有化进程中的一个典型特性。之所以称为“掠夺”,就在于这一过程不是通过比较合理的方式,而主要是利用投机和犯罪等手段实现的资本积累。俄罗斯前10年的转轨过程,基本上处于既无干预又无市场制度的混乱进程,这就使得非法掠夺成为可能。同时,当时俄激进民主派对于混乱无序的野蛮市场经济束手无策,这使得俄经济犯罪、黑手党、行败、利益集团等,通过各种非法的和非正当手段,大肆侵吞、瓜分和占有国家资产,国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被黑手党和非法组织所控制。根据俄罗斯内务部1995年的一个数字,当时受犯罪集团控制的企业有4万家,包括400家银行、近50家股票和大约1500家国有企业。
(2) 强制性。也被称为“亲权性”,即私有者资产积累的过程与权力或者的亲和。俄罗斯的暴富者和“新俄罗斯人”在致富的过程中,无一地具有这一特点。其表现形式被归纳为:俄罗斯首富进入、各工业-金融集团的代表人物跻身议会和控制媒体、干涉立法和左右议会选举等。在俄罗斯社会,这种由暴富者与权利阶层所推进的改革,它是由少数人依靠力量强制推行的结果,并不代表广大群众的愿望与要求,支持和认同这种经济政策、方针、模式的人,只是掌握的极少数人和利益阶层。因而,俄罗斯激进的改革政策一直受到广大民众、社会舆论、中小企业界与一些政党的反对和抵制。
(3)官僚性。它的特征是“寡头”( oligarch)经济,也称“垄断性”。随着俄罗斯快速私有化进程,俄罗斯形成了各种官僚垄断集团。这个巨富的群体,被称为“新资产阶级”,他们的代表人物则被视为“寡头”,鉴于这一群体与“官僚集团”的合流,又被称作“强力阶级或强力集团”。伴随着这种官僚垄断集团的出现,俄罗斯经济中的垄断集团一方面与权势勾结;另一方面,其大型私人资本垄断的特征也很明显,私人资本控制了俄罗斯经济中的高利润产业,如石油、天然气、电力、燃料、黑色和有色金属等行业。其中,一个典型的概念就是“新俄罗斯人”,他们主要是由行政官僚集团所构成的拥有来自权力财产的群体所构成。[3] 少数寡头们靠私有化和金融投机发家的同时,经济权力乃至政治势力急剧膨胀,不少寡头在投机和暴富的过程中,将巨额利润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到国外。俄罗斯社会转型期这种利益分割的极不公平性,使得大多数民众普遍贫困化。
(4)政治性。俄罗斯推行的转轨政策带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倾向,它的政治动机是尽快和彻底摧毁旧体制及其公有制经济基础。其政治目的是首要的,而经济绩效则位居其次。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理论逻辑:只有废除公有制和通过实现私有化,才能够摧毁旧的共产主义制度基础。俄大规模的快速私有化的政治目的即在于此。这与新自由主义思想相吻合,因为在西方,新自由主义不仅被视为一种“右翼”理论,而且也被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俄罗斯在转型中形成的这种扭曲而畸形的经济社会形态,在一些学者看来,乃是“由于建立市场经济不是循着民主道路、而是受制于官僚和犯罪集团的利益压力”的原因。换言之,俄罗斯市场经济的建立,是沿着犯罪集团的利益方向进行的。在大多数民众的眼里,造成这种扭曲变形的人员,主要是三种人:一种是“不文明的商人”,他们缺乏商业道德;一种是官员集团,他们贪污成性;一种是犯罪团伙,他们残忍并贪权。这些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广大民众对于改革的态度。因此,在俄罗斯的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状况的不满与各个阶层的冲突始终贯穿。按照俄罗斯的统计,人们对俄社会转型过程的不满主要是:对转型后的社会与生活倒退不满、对私有化后的暴富现象和社会不公不满、对改革政策与通货膨胀不满,等等。这种不满逐渐体现在各种社会利益集团的冲突上面,由于俄罗斯普遍存在的强烈不满情绪,各种社会矛盾的积聚与爆发,最终导致了2003年12月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中激进党派的落选。
二.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指导的转轨政策:“休克疗法”
俄罗斯以新自由主义为依据的激进经济政策的推行,乃是造成俄经济社会深刻危机、经济大幅度衰退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现在国际上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华盛顿共识”和所谓三位一体(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的转型,对于一个成功的转型来说,它是引人误入歧途的药方。
俄罗斯前10年经济社会转型政策的“精髓”,就是以“华盛顿共识”为导向的“休克疗法”的经济政策。在苏联解体后,独立的俄罗斯开始强制而快速地推进经济转轨过程。1992年初,俄激进民主派推出了上述的三位一体(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的“休克疗法”式经济转轨政策。作为指导俄罗斯经济转轨政策工具组合的“休克疗法”,它不仅仅是俄用于遏止通货膨胀的货币主义政策,特别重要的是,在俄“休克疗法”的一般内容中,加进了制度转型的一些重要内容。例如,在大多数转轨国家中,“转型”是以建立民主政治为首要目的的过程,它伴随着一个国家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的转变,首先包括要实现多党民主政体的做法。
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以及现代货币主义为理论支柱的“休克疗法”,成为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基本经济政策。按照美国学者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的概括,“华盛顿共识”的教条是“主张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私有化和广泛自由化”。在俄罗斯,以“华盛顿共识”复制的这一经济政策的内容大体包括:第一,市场和内外贸易快速自由化,“快速而全面地消除价格监督”,“尽快转向开放的、非集中的监督和货币体系”。俄自1992年1月开始,全面而急剧放开商品、物价、汇率、外贸进出口等的管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被大大缩减;第二,国有企业的全盘私有化,“所有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归结为包括几乎全部企业的私有化”。迅速而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主旨,是打造以私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广泛的有产者和企业家阶层;第三,宏观经济稳定化,减少财政赤字,严格限制和货币发行,将稳定卢布、控制通货膨胀作为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生产发展、产业调整、结构更新和科技政策等,均让位于货币紧缩政策。此外,“西向化或全盘西化”也被认为是俄国转型的一个核心方面,其实质是:效仿西方模式和依赖西方的援助。即:俄国必须引入和效法西方市场经济特别是美国模式,向外国首先是西方国家全面开放国内市场,尽可能多地争取西方国家的投资和。这些,则是叶利钦时代俄激进民主派自盖达尔提出、此后历届实际推行的俄社会经济转轨政策和战略的主导思想。
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起始阶段,俄罗斯和学界围绕如何向市场经济过渡,在政策和理论方面发生了激烈的论争。当时,俄罗斯国内主要存在着两大不同的派别和主张。一派是以叶利钦为首的派,即激进民主派,这是当时俄罗斯的主流派别。他们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用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学说与货币主义理论来指导俄罗斯转型,力主推行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的作用;在转型政策与方法上,实行激进的一步到位式的经济转轨,并宣称:俄罗斯能够在若干个月内实现市场自由化和经济私有化。这就是俄罗斯已被付之实施的“华盛顿共识”,也即“休克疗法” 的转型政策,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盖达尔、丘拜斯、费奥多罗夫等人。另一派是以俄罗斯科学院为首的,由一些著名学者所组成的“学院派”,即与叶利钦和激进民主派相对立的主张和派别。他们赞成并主张俄罗斯实行市场经济的改革,但认为应该取让参与宏观经济管理的渐进改革方式,主张俄罗斯的转型应该符合俄罗斯的国情,走“特殊的俄罗斯式的转轨道路”,这些学者中包括俄著名经济学家阿巴尔金等人。这一派的观点和主张在当时被认为是保守派,因而在俄罗斯,这一派的看法始终不占主流,而是被边缘化。
面对不断加深的俄罗斯经济社会危机,俄罗斯和学者们不断地在反思转型政策。前一派对此的解释是,认为激进的改革政策未能得到彻底和全面的实行;后者则提出,俄罗斯自1992年以来所出现的经济社会危机是俄所推行的改革政策的结果。总之,虽然这两派对于转轨政策的主张不同,但是都将俄罗斯的转轨绩效不佳与其所推行的政策 “休克疗法”相联,“激进民主派”将转型绩效的不佳与失败,归咎于“休克疗法”政策执行的不够彻底;而在“学院派”看来,问题恰恰在于俄罗斯执行了“休克疗法”的政策。由于“休克疗法”政策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以及它的强制推行及其恶果,使得坚持和反对这种经济转轨政策的较量,一直是俄政治斗争的较量和各派政治势力对抗的焦点。
三.“华盛顿共识”旁及的理论:西方经济学说的负面作用
“华盛顿共识”和激进转轨的“休克疗法”政策的得与失、利与弊、激进与渐进孰优孰劣等,一直是国际学界和俄罗斯精英们争议的焦点。实际上,它是关于转型国家如何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路径、道路以及所取的过渡模式的论争。根据“华盛顿共识”和激进民主派执政党当时的构想,俄罗斯只要得以实现上述的经济转轨政策,市场就能够有效配置和经济就能够实现增长。虽然当时反对“休克疗法”政策的一些学者们提出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多种可替代方案,但它们均以“反对改革”的声音而被忽视。从表面看,转轨政策和路径是俄罗斯和国际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而实质上,这里涉及到了经济过渡政策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俄罗斯等国的经济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经济学说的影响和误导。
转型政策工具的基础理论来源。
今天看,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和某些东欧国家大规模制度变迁的路径,基本上是抄袭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一些理论学说。这样的转型被认为是一种“市场原教旨主义”,国际一些著名学者提出,“国际金融机构一直在推动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 “市场原教旨主义”,“这既是一种不良的经济政策,也是不良的政治政策,它建立在与市场运作有关的立论之上,这些立论甚至在发达国家也是不成立的,更别提发展中国家”。[4] 国际著名的转型经济学学者热若尔.罗兰对此指出,当时俄罗斯等国转型的许多政策直接来源于(西方)基础教科书经济学。“华盛顿共识”认为,转型有三大重要支柱,第一是价格自由化,第二是私有化,第三是宏观经济稳定化。“华”的支持者认为,“一旦转型引进市场改革,就可以立刻有收获,效率就可以提高。因此,转型应该是大爆炸式的,激进的,休克式的”。[5]
正是这样的理论认识,在当时成为一些转型国家执政党的主导思想。在这一理论导向下,俄罗斯在走向市场经济之初,叶利钦和盖达尔等人就荒谬地认为,一旦俄推行经济和市场自由化,为经济提供充分竞争的条件,俄经济就能走出危机。还有一种观点在当时也很流行,即强调从体制间各元素互补的重要性而导出“大爆炸式的激进改革的路径”,即指要全面的各个要素和方面不分先后、同时进行改革。但是,俄社会当时尚存的经济的体制“遗产”表明,俄罗斯缺乏市场交易的制度基础及其市场经济所必循的规则。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设是: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和市场制度是完善的。而在转型国家,当时的情况只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一些人对自由市场经济作用的误解和神化,使得俄削弱甚至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职能,这是俄国出现长久的社会失控、经济衰退和深度危机、恶性通货膨胀、多数人生活极度贫困、市场秩序严重混乱等状况的重要原因。
2,全面自由化与现代货币主义的理论联系。
在俄罗斯等转型经济中,迅速而广泛的经济自由化基于西方经济学说中的现代货币主义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一个国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反映产量、价格和就业等的变化,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等,都可以通过对货币供应的管理进行调节。因此,在俄罗斯等国,当时执政的民主派则主张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或紧缩调节经济,以此替代对经济的干预。由这一理论所导出的自由化经济政策,在俄罗斯,国家一方面全面放开了商品、物价、汇率、外贸进出口等的限制;另一方面,在俄实践中,俄不得不实行紧缩财政和货币的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和货币发行。但是,由于俄罗斯社会当时普遍存在的是一种供给短缺型的通货膨胀,国家垄断仍然严重和非货币交易的盛行,这种长期紧缩货币的政策,造成了俄生产难以恢复、企业间的实物交易与拖欠巨额债务等现象。当时俄罗斯经济的状况是:货币越紧缩,生产越滑坡,货币的根基越不稳,通货膨胀压力越大。西方学者将俄罗斯过渡时期的这一现象称为“虚拟经济”[6]。这导致俄在90年代处于严重的支付危机和财政危机之中,就其实质看,它是一种“危机”。
3,大规模私有化的理论依据。
俄罗斯实行快速的大规模私有化的理论依据被认为是:私有化能够向经理们、厂长和职工提供新的刺激,只有私有产权才能够为他们带来最强的激励,提高生产率和增加利润。“华盛顿共识”则强调它的政治意义,即通过大规模私有化可以摧毁旧的国家机构,并尽快将国有资产转移到私人手中。这个问题在转型经济研究中被称为“政治约束条件”,其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就是俄罗斯私有化方案的设计。按照热若尔.罗兰的解释,当年俄罗斯私有化的设计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施莱弗等人的论述,俄罗斯无偿分发国有资产的主要依据不是经济目的的而是政治考虑,除了已经选择的方案外,其他任何私有化方案在当时都将被政治程序所否定。[7] 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萨克斯在1990年曾经要求“以拍卖的方式出售公司”,但他并没意识到,当时“除了黑帮成员和党任命的经理外,有足够资本购买国有企业的投资者寥寥无几”。因此后来,萨克斯提出取投资信托公司的形式,使人们拥有企业股份。盖达尔和丘拜斯等试图通过这种加速的私有化方式,来形成一个广泛、强大的有产阶级和企业家阶层。
今天看,俄罗斯私有化的结果并未能缔造出当年所设想的企业家阶层及出现私有经济带来的高效率。而是:(1)国有资产大量流向官僚垄断集团和金融工业集团。使私有化能够大大增加国家预算收入曾是俄私有化的初衷之一,但私有化给俄财政带来的收入却少之可怜。俄罗斯国家杜马私有化结果分析委员会委员弗·利西奇金,对私有化结果的分析被认为最具权威性。他指出,“有关俄私有化的全部资料能够证明存在着掠夺俄罗斯、把我国人民变成国际金融寡头的犯罪事实”。他还透露,俄已经出售的12.5万家国有企业,平均售价仅为1300美元,其出售的价格之低廉创世界记录;据俄联邦国库管理局的统计,在1992-1996年的5年间,俄私有化上缴的预算收入合计为8480亿卢布,仅占预算收入总额的0.15%。[8](2)“私有化更准确地说,就是腐败化”。当时,在许多人看来,一旦市场放开后,私人经济基础会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但是,另一种自然而然产生的现象就会出现:腐败和犯罪对私有生产者的掠夺。私有化所造成的腐败,无论从政治稳定还是推进改革的两个方面,都始终引发人们的担忧。与私有化的腐败相关的就是俄罗斯由官员中产生的所有者阶层。(3)俄罗斯的现实是:人民被迫接受了私有化方案,因而,也正是俄罗斯的私有化,在国际上和俄国内所受到的指责、批评和抨击最为强烈。即使信奉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著名学者雅诺什.科尔奈,在对后社会主义转轨反思时也承认,“大规模私有化”作为无偿分配国有资产和认股权证私有化的同义语,成了斯大林“大规模集体化”的翻版。[9] 但是,俄国***往往用世界银行的要求,压制人们对私有化的批评。
4,“西向化”思想的产生与现实矛盾。
在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俄罗斯等国试图实现向全球市场开放的经济制度。一方面,西方坚持建议俄罗斯纳其民主制度和观念;另一方面,俄罗斯的改革者如盖达尔等人,迷恋并且不顾俄国的现实照搬自由主义思想。萨克斯坚持认为,转型国家“经济变革的成功根本的是依靠西方”。[10] 西方国家在传授其理论、学说和观念的过程中,一方面将其价值观传授给俄罗斯;另一方面,由于俄在转型之初所推行的理论和学说基本上是基于成熟市场经济而言,鉴于俄的体制遗产、文化传统、制度基础等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有天壤之别,包括许多条文与规则也是这样。所以“并不存在把成功资本主义制度简单照搬的制度捷径”。 特别是,俄罗斯这种大规模的社会制度变迁,被简单化为仅从形式上参用西方的法律、条文和规则。例如,俄在转轨初期从西方借鉴的《私有化法》、《公司治理法》等多个法规,后来都被证明与俄国情差异较大,“俄罗斯照抄了盎格鲁- 萨克逊国家在公司治理方面许多行之有效的法律,却不能实施这些法律”,所以后来在普京时代, 转轨之初制定的一些立法和条款,大多都被加以修订。
四.基于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传播的渠道:政策制定与推行是主渠道
在俄罗斯,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指导的 “休克疗法”转轨政策之所以能够在俄罗斯得到推行和传播,其原因主要是俄接受、制定并推行了错误“休克疗法”的改革政策。在叶利钦时代,激进民主派是俄罗斯新自由主义政策的主要制订者和推行人。当时的叶利钦之所以能够接受这样的政策,其原因在于:由于俄罗斯市场改革几经失败,俄自认为原因在于其缺乏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政策、策略与理论指导,因此积极寻找自由市场经济的成功模式的经验。西方的顾问们和国际经济组织出于其多方面的考虑,将“休克疗法”这一政策推荐给俄罗斯。
90年代之初,在俄罗斯等大多数转型国家中,尽管人们都承认,建立运行良好的市场经济是转型的总体目标,但是,如前所述,对于以什么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俄罗斯国内以及国际上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议和截然不同的观点。[12] 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市场原教旨主义”方面,取以“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是这些国家大多数执政者当时的主导思想。这种自由主义的思想和政策,得到了IMF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和一些国际著名学者的支持。在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的中,俄罗斯前总理盖达尔,波兰前副总理巴尔罗维奇,捷克前总理克劳斯等人物,都是新自由主义学说的追随者和推行者。在过去的10多年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苏联解体、中东欧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美国芝加哥学派的新自由主义学说迅速传播到一些转型国家。“休克疗法”作为激进转轨的重要政策工具组合,新自由主义又作为“休克疗法”的理论支柱,成为这些国家经济社会转型的主流观点而被一些的国家用于市场经济的转型实践。所以,新自由主义学说及其政策,被广泛运用于指导俄罗斯等前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且曾对转型过程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在俄罗斯,一方面,当时,“休”式的激进转轨政策,与俄激进民主派当政者叶利钦、丘拜斯和盖达尔等人向自由市场经济过渡的激进主张相吻合,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和货币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俄罗斯和包括东欧国家在内的大多数转型国家, 对于西方市场经济也普遍存在着一种幻想,认为一旦抛弃社会主义制度,就可以进入市场经济。特别是在俄罗斯,迫于当时国内的经济恶化、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危机的压力,西方国家趁机对俄既拉(给以经济援助)又压(迫使接受西方价值观)。这使得俄能够顺从西方国家倡导的转轨政策,纳并推行“休克疗法”,以通过这些措施快速完成经济转轨。这样,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及其政策工具,就成为俄国等转型国家经济转轨的一种载体而能够迅速传播。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世界上哪里的新自由主义也没有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的改革派所推行的新自由主义那样毫不妥协。
在国际上,早在20世纪70-80年代,新自由主义学说就逐渐流行,并在西方思想理论界中占居明显的优势地位,而且被作为西方一些国家的制定经济政策的主导思想。[13] 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扩张和传播,是影响俄罗斯等国转轨政策的外部因素。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在一定程度上说,都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向全球扩张的一种结果。早在1990年华盛顿的一次会议上,美国学者约翰. 威廉姆逊在就会议讨论内容进行总结时指出,在拉美国家所实施的10项政策工具在本会议上已达成共识。[14] 这乃是“华盛顿共识”和“休克疗法”政策的雏形和标志件。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凭其能够提供与推进结构改革等手段,在拉美和俄罗斯东欧等国家积极推行“华盛顿共识”的政策。随着“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出台,新自由主义学说迅速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蔓延,由于人们“对于自由放任主义存在的普遍仰”,这一理论以及政策迅速成为这些国家制度转型与改革的政策和理论依据。亚当·斯密所开创的这种经典自由主义,原本是西方现代化社会革命的精神成果,但在20世纪末却被置换成了“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也就是说,“华盛顿共识”已然成为现代自由主义的“新”意所在。其核心思想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其基本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贸易自由化、市场定价(‘使价格合理化’)、消除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稳定’)和私有化”。美国学者罗伯特.W.迈克杰尼斯则对“华盛顿共识”的本质内涵,给出了如下简明概括:“华盛顿共识”具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三重特性。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对此曾经指出,以新自由主义为主旨的“华盛顿共识”,是在80年代拉丁美洲经验的“催化”下形成的,但是拉美国家从来没有在“华盛顿共识”中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然而,它却能够在90年代捷克和俄罗斯等国家被推行。在转型国家中,俄罗斯和捷克是奉行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转型政策的代表性国家。曾经被称为捷克转型的设计师和新自由主义代言人、捷克前总理克劳斯,他在1990年上半年率先提出、并在捷克实施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的经济转轨政策。这一政策之所以在捷克实现,其中一个主导论点是,为使私有制企业促进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繁荣,一旦给企业和公司以真实的价格信号,就能够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最大化的效率和快速经济增长的轨道,实现萨克斯所言的“能够建立在本国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增长”。捷克前总理克劳斯制定的转型政策以及实施,在当时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的轰动性的胜利。随后,在大多数转型国家剧变后,也都纷纷倡导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支柱的休克疗法式的转型,主张取激进的被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 的转轨战略与政策。在俄罗斯和一些东欧国家中,是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制定者与推行者,所实行的失误的政策,对于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十分沉重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执行什么样的经济社会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
五.“后共识” 替代“华盛顿共识”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英勇无敌 情
硅谷和华尔街远吗
硅谷和华尔街距离约4200公里。
硅谷的主要部分位于旧金山半岛南端的圣塔克拉拉县,主要包括该县下属的从帕罗奥多市到县府圣何塞市一段长约25英里的谷地。而硅谷的总范围一般还包含旧金山湾区西南部圣马特奥县的部分城市(比如门洛帕克),以及旧金山湾区东部阿拉米达县的部分城市(比如费利蒙)。
硅谷(SiliconValley),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北部的大都会区旧金山湾区南面,是高科技事业云集的圣塔克拉拉谷(SantaClaraValley)的别称。硅谷最早是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的地方,因此得名。
硅谷是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尽管美国和世界其它高新技术区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硅谷仍然是世界高新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开创者和中心,该地区的风险投资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硅谷的计算机公司已经发展到大约1500家。一个世纪前这里还是一片果园,但自从英特尔、苹果公司、谷歌、脸书、雅虎等高科技公司的总部在此落户之后,出现了众多繁华的市镇。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内,硅谷走出了大批科技富翁。
硅谷的主要部分位于旧金山半岛南端的圣塔克拉拉县,主要包括该县下属的从帕罗奥多市到县府圣何塞市一段长约25英里的谷地。而硅谷的总范围一般还包含旧金山湾区西南部圣马特奥县的部分城市(比如门洛帕克),以及旧金山湾区东部阿拉米达县的部分城市(比如费利蒙)。
硅谷的主要区位特点是拥有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顶尖大学作为依托,主要包括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还包括加州大学系统的其它几所大学和圣塔克拉拉大学。结构上,硅谷以高新技术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同时拥有谷歌、Facebook、惠普、英特尔、苹果公司、思科、英伟达、甲骨文、特斯拉、雅虎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简称华盛顿,又称华都、华府,美利坚合众国的首都,得名于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靠近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位于美国的东北部、中大西洋地区,是1790年作为首都而设置、由美国国会直接管辖的特别行政区划,因此不属于美国的任何一州。
截至2016年,华盛顿市区面积177平方公里;2019年1月,人口约70万。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最高权力机构为美国国会,通过华盛顿市实施管理。但是华盛顿市民在众议院仅有一名有选举权的代表,在参议院没有代表。
华盛顿2016年的实际地区生产总值为1093亿美元,位列美国各州第34位,其中主要产业均与机构相关,是大多数美国联邦机关与各国驻美国大使馆的所在地,也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洲国家组织等国际组织总部的所在地,还拥有为数众多的博物馆与文化史迹。
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20名。
当地时间2021年4月22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表决通过法案,将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设为美国第51个州,该法案将在参议院进行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