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奇诺防线,连普通人都知道能够绕开,为什么法国还想不到呢?
2.为什么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3.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爱尔兰他们比中国人生活水平高,他们的核心利益是什么?
4.西欧如英国比利时荷兰德国等人口密度和日本差不多,怎么没象日本那样有拥挤感觉,特别是在住宅方面/
马奇诺防线,连普通人都知道能够绕开,为什么法国还想不到呢?
法国人又不是傻子,你以为他真的料不到德国人会绕开马奇诺防线,从荷兰,比利时的低地国家过来?其实说句实话,如果真的让这些所谓的绕开马奇诺防线,就可以打到法国巴黎的这些人过来指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话,德国人失败的会更惨!
马奇诺防线,它的主旨设计理念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就开始诞生的,为了阻止来自于东欧方向的其他势力的威胁,所以法国人设计了马奇诺防线,本来马奇诺防线防御的地方,包括法国北部,也就是把整个防线延伸是荷兰,比利时等地区,然后形成一条完整的马其诺防线,隔绝整个欧洲。
但是后来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相继退出以后,马奇诺防线到了北部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缺,这个巨大的空缺也是让德国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德国人原先的就是实施右勾拳战略,也就是派出军队直接绕过吗?请我防线从荷兰,比利时进攻,如果站在德国人的立场上来讲话,就好像从右边打出一记右勾拳。
但说实话,所有人都不是傻子,法国人和英国人也没有笨到说故意留出来这么大一个空档留给德国人钻,所以法国人和英国人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战略部署。
马奇诺防线主要就是法国人负责,英国人并不参与,与此同时,法国还需要控出一批部队,和过来的英国远征军一起汇合,形成一支庞大的军事力量。干什么?等到德国人真的从荷兰,比利时进攻的时候,这批部队迅速开出法国北部,进入荷兰,比利时阻挡德国人的进攻,这样的话,德国人进攻将会迟滞于荷兰,比利时等地,不会影响法国北部,以免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的悲剧重演。
所以德国如果按照原先的作战,直接实施右勾拳战略,那德国人简直就是找死。当然幸亏这个时候曼施坦因提供了第二种方法,也正是德国人之前的战术失误,让德国人知道自己的战略意图,被英国人,法国人知道了以后,开始实施曼施坦因的。
仔细看一下曼施坦因的,要再看什么地摊文学,说曼施坦因就是甩锅!曼斯坦因的作战理念其实就是将计就计,你不是以为我会进攻荷兰,比利时吗?那我就进攻这两个国家,但是我派出所攻击部队不是主力部队,我要把真正的作为突击力量的主力部队,装甲兵集团和质量,并全部集中于阿登森林地区。
进入荷兰,比利时等地以后,原先驻守在法国北部的法军和英国部队将会迅速增员荷兰,比利时而我的装甲兵集团将会从阿登森林冲出来,然后沿着原先驻扎英国,法国部队的法国北部国境线,直接将英国远征军,巴黎两个目标彻底隔绝开了。
与此同时,部队将法国本土和英国远征军隔绝开来以后,英国本身的补几就是一个问题,英国人接下去作战的理念,作战的意志,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与此同时,还要做出一副彻底切断英国人回家路线,也就是把整个大西洋北岸全部占领,将英国人彻底做包饺子的一种态势。
这才是真正的后来德国人用来出奇制胜的一个方法,靠原先的那一套想当然呐,输得连底裤都没有。
为什么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错了,并不是德国和英国的矛盾引发了一战,而是德意奥三国的矛盾和俄法矛盾激化造成的产物。
意大利在北非与法国的矛盾,奥匈帝国在巴尔干与沙俄帝国的矛盾促成了德意奥的同盟。
德国一开始并没有把英国纳入征服里,因为英国人已经明确表示对战争不感兴趣,而且还会站在德国的一边,所以施丽芬在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然而1906年英国大选,著名的亲德突然垮台,取而代之的是保守派的中立,英国又回到了坐山观虎斗的局势,
当时欧洲唯一能和德国抗衡的只有法国,虽然法国在1878年普法战争中惨败,但实力仍然不容小觑。
英国历来都是帮着老二打老三,自己做老大的独特风格,他的目标更倾向于如何发展殖民地以及剥削沙俄帝国以及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已经日薄西山,英国势力的渗透让伦敦方面忘记了欧洲大陆这个火药桶。
一战的起因是塞尔维亚的枪击,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隔天沙俄帝国发出最后通牒:如果奥匈帝国不撤军的话那么俄国将介入战争。
德国立刻给沙皇发去电报,用自己强迫的武力逼迫沙皇的中立。
第三天沙俄帝国参战,德国立刻给法国发去电报要求法国解除德法边境所有军队武装,而根据俄法同盟协定,若一方遭受攻击时另一方应当无需照面立刻加入战争。
法国沉默以对,等待他们的则是德军的宣战。
这就是一战的战斗顺序,你会惊讶的发现英国和比利时去了哪里。
这就是重点。
战争打响后英国并没有表态,国内的光荣中立政策并不希望国家卷入战争,虽然英国是当时地表最强大的国家。
不过德国在1900年开始疯狂建造海军时让英国看到了恐慌,自从亲德下台后英国对德国就一直抱有敌意。
但英国总体并不想加入战争,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却一意孤行执行施丽芬,也就是绕道比利时进攻法国北部地区,争取2周之内拿下巴黎。
比利时的中立地位不容置疑,受伦敦条约影响基本法国都没有在法比边境线设防,所以当德军开进比利时的瞬间英国感到无比震惊。
英国方面立刻给柏林发去了电报,表示德国必须尊重比利时的中立地位,否则英国将加入这场战争中去。
小毛奇知道,一旦德国退出了比利时直扑法军重点防守的梅斯地区时,施丽芬将彻底流产。
根据数以万计的间谍反馈的是,法国在梅斯地区有将军8个集团军,而由于意大利的中立导致法国在意法边境的7个军随时可以抽调进行回防。
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小毛奇一意孤行坚持从比利时进军,这也就导致了英国加入了战争。
随着英国的加入,意大利、葡萄牙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能自治领也加入了战争,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几乎是一瞬间的事就被淹没。而日本的加入更是让德国在太平洋和亚洲的殖民地毁于一旦。
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爱尔兰他们比中国人生活水平高,他们的核心利益是什么?
我们取一个人均GDP来作为比较的标准。这个数字其实比人均收入更能说明问题。因为人的生活水平是受限制于两个因素的: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如果一个地区的收入水平很高,物价水平也很高,那其实我们很难说这个地区的人活的比一个收入很低,物价也很低的地区的人更好。
人均GDP其实是一个综合反应了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指标。一个人均GDP很高的国家,一般来说国民收入会比较高,物资的产出也会比较多。无论这些物资是出口并换取国外的产品还是国内消费使用,总是比那些人均GDP更低的国家要对国民更有利一些。
这个标准下,是德国强于英国强于法国。这个判断,基本上也和三国的经济印象差不多,德国的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另两国,英国的经济则稍强于法国。这一点,在这三个国家的乡村地区最能得到体现。居住在伦敦、巴黎和法兰克福市中心的三国居民可能生活条件都差不多,说实话,他们的生活条件和东京、纽约、上海市中心的居民可能也都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旦到了郊区,就能很明显地感觉出来德国农民的生活水准要更高一些。他们的农舍更新、更坚固,使用的农用机械也总体比英法两国的农民要好一些。至于到了法国的农村,甚至有的地方还在使用那种19世纪古典里出现的木头棚屋,实在是很难想象为什么在现代发达国家还会有这种东西。
西欧如英国比利时荷兰德国等人口密度和日本差不多,怎么没象日本那样有拥挤感觉,特别是在住宅方面/
人口密度,按每平方公里的人数来说,
英国是247个
德国是231个
日本是339个
所以日本还是人口密度非常大的国家,德国英国跟日本差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