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vs柏林联合-维尔vs柏林联合预测

tamoadmin

1.诺曼底登陆战内容

2.二战中的十六场经典战役有哪些?

3.以前大英帝国的生命力,现在包括哪些国家?

4.二战时,希姆莱是如何背叛第三帝国的?

诺曼底登陆战内容

维尔vs柏林联合-维尔vs柏林联合预测

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是法国西北部著名的历史和文化大区。这一地区的地理位置是这样的:

它北临英吉利海峡,与英国遥遥相望,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全长600公里。连绵数百里的海岸几乎都是悬崖峭壁,盟军的登陆地点选在比较平缓的5个滩头。

以下则是“诺曼底登陆战”的详细情况:

1944年6月6日凌晨,美国和英国的2390架运输机和846架滑翔机,从英国20个机场起飞,载着3个伞兵空降师向南疾飞,准备在法国诺曼底海岸后边的重要地区着陆。这就是著名的“诺曼底登陆”的开始。

黎明时分,英国空军的1136架飞机对事先选定的德军海岸的10个炮垒,投下了5853吨。天亮以后,美国第八航空队又出动了1083架轰炸机,在部队登陆的前半个小时,对德军海岸防御工事投下了1763吨。接着,盟军各种飞机同时出动,轰炸海岸目标和内陆的炮兵阵地。5点50分,太阳已经升起来了,盟军的海军战舰开始猛轰沿海敌军阵地。诺曼底海滩成了一片火海,地动山摇。

进攻部队由运输舰送到离岸7到11英里的海面,然后改乘大小登陆艇按时到达预定攻击的滩头。跟在后面的是运载重武器和装备的大型登陆艇。

盟军选择的登陆地点诺曼底海滩,位于法国的西北部,从东到西有5个滩头——剑滩、朱诺滩、金滩、奥马哈滩和犹他滩,全长约50英里。登陆第一批进攻部队是5个师,每个师占领一个滩头。

6点30分,美军开始在奥马哈滩和犹他滩登陆。美军第七军第四师在犹他滩没费多大劲儿就登上海岸了,只遇到断断续续的炮击。3个小时内,他们就肃清了守卫这个地区的敌人,后续部队和装备也源源运到岸上。但在奥马哈滩,美军第七军第一师的情况并不妙。大浪,晨雾,加上硝烟弥漫和侧面的气流,把部队折腾得精疲力尽,登陆时又遭到敌军炮火的袭击。一时间,死伤的士兵布满了海滩。而下一批进攻的部队也遭到同样的不幸。在这危急关头,美军两个突击营用绳梯爬上了海岸上的悬崖峭壁,夺取并摧毁了敌人的一座炮台。但是敌人继续猛烈射击,把美军阻挡在海滩边上。美军第一步兵师长许布纳当机立断,要求海上的驱逐舰冒着可能杀伤自己人的危险,向德军炮群和火力点进行近距离的轰击。驱逐舰的大炮果然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不一会儿,工事里的德军就举手投降了。经过美军第一师的艰苦血战,终于占领了一条纵深不到两英里的滩头阵地。

英国第二军团的第五十师于7点20分开始在金滩登陆。他们开始遇到一些困难,但逐渐摧毁了德军的抵抗。到黄昏时,他们进入了内地5英里。

在朱诺滩,加拿大的第三师在肃清滩头的德军之后,进展最快,当晚就到达了冈城——贝叶公路。

英国第三师在剑滩上也遇到激烈的抵抗。黄昏时,他们就同空降的第六个兵师会会了。

当天傍晚,盟军已在欧洲大陆建立了牢固的立足点。伤亡人数比预计的要少。有将近10个师的部队连同坦克、大炮及其他武器都上了岸,后续部队也源源而来,不断扩大盟军对德国守军的优势。盟军的诺曼底登陆成功了。

吹嘘他的长达2500英里“大西洋壁垒”防御工事为什么不堪一击呢?原来每年6月,英吉利海峡总是狂风大作,恶浪滔天,舰只行驶艰难。德军在西线的大部分将军都认为在这个气候恶劣的6月里,盟军是不会发动进攻的。6日凌晨2点左右,驻守在巴黎的德军总司令部接到报告说,有美英空降师着陆,看来像是一次“大规模行动”。但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却认为这是盟军声东击西的手法,并不在意。接着,西线德国海军部队又向总司令部报告说:据海岸雷达报告,荧光屏上有大量黑点,一支庞大的舰队正向诺曼底海岸进发。而德国西线的参谋长却回答:“什么?在这样的天气里?一定是你们的技术员弄错了!也许是一群海鸥吧?”后来,当他终于看到形势不好,请求出动两个装甲师去对付盟军空降师时,却禁止动用他的这支战略预备队。还是坚持认为这只是牵制性的佯攻,认为盟军一定会在加来地区登陆。

中了盟军总部的疑兵之计了。在诺曼底登陆以前,盟军伪装集结了一支舰队,发出大量电讯,造成象,好像盟军总部设在英国的肯特郡;又让以勇猛著称的美国巴顿将军在肯特郡街头散步,而德国情报人员正断定他是盟军总司令。在进攻前夕,英国飞机又撒下大量的锡箔片,使德军的海岸雷达上显示出,好像盟军的一支舰队向东驶去,开往加来。

为了严格保密,整个英国南部已同英国其他地区断绝了一切交通,成了一个大兵营,盟军为“霸王行动”在这里塞满了堆积如山的军事装备和物资。为了防止泄密,英国还中止了英国同外国的一切外交关系,撤消了沿岸的正常航运,把所有船只用于“霸王行动”的运输,使得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在调动集结军队上,没有任何妨碍。英国在这个地区设置了警戒线,任何人未经许可都不得穿过警戒线。每一座帐篷,兵营,停车场和每一支部队,都仔细地标志在行动的指示图上。每一支部队的预定行动都作了准确的安排。这支在诺曼底登陆的军队是庞大的,拥有盟军陆海空三军287万多人,战舰6000多艘,飞机1.3万多架。这么大的军事行动的准备工作,德军竟丝毫不知。

为诺曼底登陆进行的准备工作是巨大而复杂的。改进了许许多多的装甲车,有供清理海滩的压路机,有在布雷区开道的装有扫雷器的装甲车,有供跨过沟渠的装甲便桥等,甚至还制造了两座人工港口,以便登陆部队卸下装备物资之用。对于进攻目标的地形侦察,早在一年之前就开始用飞机拍摄从荷兰到西班牙的海岸线,特别是从1944年4月到6月,共出动飞机侦察4500架次。此外,还有法国地下抵抗组织提供的数以千计的情报。这样,德军在欧陆沿海的防御工事、桥梁、机场、沼泽地区、仓库、公路、火车站等等,都被盟军弄得一清二楚。每一个登陆部队负责人带着的作战上,连树木都标了出来。

到6月12日,盟军在诺曼底的几个滩头已经连结成一条阵线,后续部队源源而来,军需物资不断增加,这些,都保证了诺曼底登陆的成功。8月19日,盟军占领了塞纳河西岸的芒特。这一天,民举行武装起义,解放了自己的首都。8月25日,艾森豪威尔指挥的法国第二装甲师从巴黎南门和西门进入市中心。当天下午,法国勒克莱将军奉命接受德军投降。

巴黎的解放是诺曼底战役的结束。德军有40多万人伤亡和被俘。德国再次被迫两线作战,陷入了苏联和美英盟军东西夹击的铁钳之中,灭亡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二战中的十六场经典战役有哪些?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

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爆发

1939年10月波兰战役结束

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西欧

1940年5月19日英国远征军开始撤退,6月2日撤退完毕

1940年6月14日法国投降

1940年7月不列颠战役爆发

1941年6月22日德军闪击苏联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4月18日美国16架B-15轰炸机轰炸东京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美国击败日本,

1942年7月阿拉曼战役英军击败德军,

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苏军全歼德第6集团军扭转战局

1943年2月美军占领瓜岛

1943年4月18日美国P-38机群击落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座机,击毙山本

1943年6月盟军西西里岛登陆

1943年7-8月苏军与德军进行库尔斯克会战,击败德军

1944年6月盟军诺曼底登陆,同时,美军太平洋舰队进行马里亚那岛登陆

1944年10月美军登陆菲律宾,莱特湾海战爆发

1944年12月德军阿登反击,被盟军击退

1945年1月菲律宾战役结束

1945年3月美军登陆硫磺岛

1945年5月自杀,德国投降,美军登陆冲绳岛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15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9月,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各年份大事记:

一九三九年

九月一日:德国首次使用闪电战术,入侵波兰。全世界首次了解到闪电战是甚麼一回事。

九月三日:英、法对德宣战。

九月十七日:苏联取得德国默契,从东面进攻波兰。

九月二十七日:波兰向德无条件投降。

十一月三十日:苏联军队侵略芬兰,轰炸首都赫尔辛基。

一九四○年

三月十二日:芬兰与苏联在莫斯科签署和约,割让领地予苏联。

四月九日:德国进侵丹麦与挪威,丹麦不予抵抗,挪威则奋起迎敌。

五月十日:德军席卷荷兰、比利时以及卢森堡。

英国首相张伯伦辞职,邱吉尔继任首相。

五月十四日:德军越过法国边境。荷兰军队停止抵抗。

五月二十八日: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下令军队投降。

五月二十六日:战局急转直下,约有三十四万英、法以及其他盟国的军队,开始自法国撤退到英国本土,亦即著名的敦克尔克奇迹。

六月十日:义大利对英、法两国宣战。

六月十四日:的军队进入不设防的巴黎。

六月十六日:法国总理雷诺辞职,具当元帅继任。

六月二十二日:法国接受纳粹征服者的一切要求,在康白尼与德国签署休战协定。

七月十日:德国首次大规模袭击英国本土,不列顚战役开始。

九日七日:伦敦第一次遭到德国飞机猛烈空袭。

九月二十七日:日本参加柏林 - 罗马轴心,缔结三国盟约。

十二月十五日:英军将义大利军队逐出埃及。

一九四一年

一月十日:美国国会提出租借法案,触动了孤立主义者与干涉主义者的激烈辩论。

三月十一日: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全面援助英国及所有对抗轴心国的国家。

三月二十七日:南斯拉夫领袖为防上国家加入轴心国组织,发动,推举保罗亲王的,推举彼得二世为国家元首。

三月二十八日:英国舰队於马塔班角大败义大利海军,夺得地中海的制海权。

三月三十日:的非洲军队在北非发动反攻。

四月六日:南斯拉夫的军队向德国投降,但游击战则继续进行。

五月十日:纳粹德国第二号头子鲁尔夫.赫斯,秘密飞抵苏格兰,企图私下与英国进行和谈。

五月二十日:德军进攻位於地中海东部由英国据守的克里特岛。

五月二十七日:德国重型战列舰「俾斯麦」号於北大西洋被海军击沉。

六月一日:英军弃守克里特岛。

六月十四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冻结轴心国在美国的资产,院下令关闭所有德国驻美领事馆及宣传机关。

六月二十二日:德国对苏联宣战,沿著自波罗的海至黑海的一千六百公里长战线,进攻苏联。

七月二十六日:罗斯福总统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并停止对日贸易。

八月九日至十四日:邱吉尔与罗斯福在一艘船上进行秘密会议,随后发表联合声明,陈述战争的共同目标,是为大西洋宪章。

九月八日:德军开始围困列宁格勒,持续达九百天之久。

九月十九日:纳粹军队攻陷苏联乌克兰首都基辅。

十月十七日:军人极端领袖东条英机被委任为日本首相。

十月三十一日:美国驱逐舰「鲁本.詹娒斯」号,护送运输船的时侯,被德国潜艇击沉。一百一十五人丧生。

十一月十四日:日本特使来栖三郎从东京到达美国,商谈美、日关系。

十一月十八日:部署於北非的英国第八军,在利比亚的沙漠发动攻势。

十二月七日:夏威夷时间上午七时五十分,日本发动空中奇袭,猛炸停泊於珍珠港的的美国军舰,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日本对英、美宣战。

十二月八日:美国国会通过对日宣战。邱吉尔在英国国会宣布,英国即对日本作战。

日军入侵泰国和马来亚。

日本第一批部队登陆菲律宾,大规模空袭菲律宾群岛。当地守军由麦克阿瑟将军指挥

十二月十日:英国战舰「威尔斯亲王」号及「却敌」号在马来亚被日机炸沉。

十二月十一日:德国及义大利对美国宣战。美国国会声明该两国与美国已处於交战状态。

十二月十三日:匈牙利及保加利亚对美国宣战。

十二月二十五日:驻香港的军队向日军投降。

魏莱特将军和少数美军撤退至柯里基多岛。

四月十八日:由杜立特上校率领的美国军机,轰炸东京。

五月八日:美、日双方均宣称在珊瑚海战役中大捷。美航舰「勒星顿」号和日航舰「祥凤」号沉没。

五月六日:魏莱特将军在柯里基多岛向日军投降。

六月六日:日本大批飞机袭击中途岛,在海空激战中损失惨重。

六月二十一日:德国隆美尔将军攻陷北非的土布鲁克。

六月二十五日:艾森豪将军被任命为欧洲战场的美军统帅。

七月一日:苏联的黑海要塞塞瓦斯托波被围困二十五天之后,终被德军攻陷。

八月七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所罗门羣岛的瓜达坎纳岛登陆。

八月十九日:英国及加拿大的突击队,袭击位於英伦海峡的法国海岸城市狄厄普,损失惨重。

八月三十一日:蒙哥马利中将指挥的英军,在埃及的阿蓝哈尔法战役中,击败隆美尔的非洲军团。

十一月五日:隆美尔部队在亚拉海恩战役中大败之后,朝突尼西亚方面撤退。

十一月八日:盟国海陆空三军部队在最高统帅艾森豪将军指挥下登陆北非。

十一月十一日:纳粹军队向尚未被占领的法国领土进攻。

十一月十三日:英军击退德军,夺回土布鲁克。

十一月二十二日:苏联军队在朱可夫将军率领下,在史达林格勒之战中反攻。

一九四三年

一月二十四日:罗斯福总统与邱吉尔首相会同军事领袖,在卡萨布兰加举行会议。

一月三十日:英国空军对柏林进行第一次白昼空袭。

二月二日:筋疲力尽的德军投降,史达林格勒之战结束。德军统师保禄斯在投降前两天被俘。

二月七日:日军从瓜达坎纳岛撤退,终止历时六个月的顽抗。

三月二日:新几内亚海岸对开的俾斯麦海发生海战,日本大部分舰只被摧毁。

五月十一日:美军在阿留申羣岛的阿图岛登陆。

五月十二日:轴心国军队在突尼西亚停止有组织的抵抗,显示盟军在北非取得全面胜利。

七月九日:盟国军队在最高统帅艾森豪将军指挥下,进攻西西里岛。

七月二十五日:义大利总理墨索里尼辞职,巴多格里奥元帅继任。

八月一日:美国「解放者」战机轰炸普洛耶斯的罗马尼亚油田。

八月十七日:盟军完全占领西西里岛。

九月三日:盟军越过麦西那海峡,进攻义大利南部。

九月八日:义大利宣布向盟军投降。

九月十日:德军炮轰并夺取罗马。义大利海军由盟国接管。

十月一日:美国第五军攻占那不勒斯。

十月十三日:义大利对德国宣战。

十日月十九日:联合国主要成员国的外交部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

十一月一日:美军在所罗门羣岛的布肯维尔登陆。

十一月六日:苏联军队从德军手中夺回基辅。

十一月二十日:美军在吉耳贝特羣岛的塔拉瓦及马晋登陆。

十一月二十三日:罗斯福、邱吉尔及蒋介石在埃及首都举行第一次开罗会议。

十一月二十八日:罗斯福、邱吉尔及史达林「三巨头」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

十二月二十四日:艾森豪被委任为盟国远征部队的最高统帅,负责策划和指挥进攻欧洲大陆的行动。

十二月二十六日:德国的战舰「香霍斯特」号在北角被英国海军击沉。

一九四四年

一月二十二日:英、美军队在义大利安齐峩的德军阵地后方降落。

二月二日:苏联军队进入爱沙尼亚,并向拉脱维亚进军。

美国海军陆战队攻克马绍尔羣岛的洛尔拿穆岛,五天之后,美军又占领瓜加林岛。

二月二十一日:东条英机获任命为日本陆军参谋总长,成为军事。

三月二十日:纳粹为了解除巴尔干半岛所受的威胁,挥军进入匈牙利。

四月五日:戴高乐将军成为设在伦敦的法国临时***。

四月二十二日:麦克亚瑟将军率领美军登陆荷属新几内亚的荷兰第亚岛。

五月九日:苏联军队收复塞瓦斯托波海军基地。

五月十八日:纳粹军队从卡辛诺修道院撤退,为期三个月的大包围於是结束。

五月二十三日:盟军从义大利安齐峩的滩头阵地发动攻势。

五月二十五日:德军放弃由安齐峩至德拉西纳整段义大利海岸。

六月四日:英、美军队拿下未受德军摧毁的罗马。

六月六日:欧洲登陆日。以艾森豪为首的盟国大军登陆诺曼第,对的欧洲堡垒发动筹划已久的大攻势。

六月十三日:德军首次用V-1火箭攻击英国。

六月十四日:戴高乐将军巡视诺曼第。这是他四年以来第一次重临法国。

六月十五日:美国首次派出B-29型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轰炸日本。

六月十九日:在菲律宾海大战中,美国的舰载机袭击位於马利安纳羣岛与菲律宾吕宋岛之间的日本舰队。

六月二十七日:在法国瑟堡港的德军停止抵抗。

七月九日:经过二十五天的激战之后,美军攻占马利安纳羣岛的塞班岛。

七月十一日:苏联红军突破拉脱维亚及立陶宛两国的边境。

七月十八日:英国第二军在法国的康尼攻破德军防线。

七月二十日:拉斯敦堡的东普鲁士总部发生爆炸,仅受轻伤,行刺失败。

七月二十一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及步兵在关岛建立滩头阵地。

七月二十六日:美军在法国圣罗以西突破德军防线。

八月十日:美军苦战三个星期,终於占领关岛。

八月十一日:盟军迫近佛罗稜萨,德军弃守,该城安然无损。

八月十五日:盟军在法国南部的康城与土伦之间发动攻势。

八月二十一日:美军装甲纵队到达巴黎南面及北面的塞纳河地区。

八月二十三日:罗马尼亚向苏联投降,并加入盟国阵营。

八月二十五日:巴黎获解放,德军司令向勒克莱克将军投降。

八月二十七日:艾森豪将军在布德雷中将陪同下进入巴黎。

九月三日:陆军中将邓普绥麾下的英国第二军解放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九月四日:芬兰及苏联宣布休战。

九月五日:苏联向保加利亚宣战。

九月八日:德国发射第一批V-2火箭炮袭击英国首都伦敦。

九月九日:保加利亚与苏联签署双边休战协定。

九月十日:罗斯福与邱吉尔在魁北克举行大战期间的第九会议,也是两巨头在该城举行的第二次会议。

九月十七日:盟军空运部队深入荷兰。

九月二十四日:苏联军队从波兰出发,深入捷克三十二公里。

十月三日:在波科莫洛斯基将军指挥下的华沙抵抗军,经过两个月的苦战后,终於向德军投降。

十月二十日:美军在菲律宾中部的雷伊泰登陆。

十月二十三日:雷伊泰湾战役,日本舰队损失惨重,美国航空母舰「普林斯顿」号被击沉。

十一月六日:史达林宣布废除与日本签订的中立条约。

十一月七日:罗斯福连续四次当选。

十一月十二日:德国战舰「提匹兹」号在挪威特罗素对开海面被英国空军炸沉。

十一月二十四日:驻塞班岛的美国B-29型轰炸机大炸东京。

十二月十六日:德军在阿登区发动大规模反攻,是为突出部之役。

十二月二十六日:在突出部之役的要塞巴斯托涅,麦考利夫少将指挥的美军由从南方推进的盟军先锋部队接替。

一九四五年

一月九日:麦克亚瑟将军麾下的部队在吕宋岛马尼拉以北大约一百六十公里的林嘉延湾登陆。

一月十七日:苏联派出军队攻占波兰首都华沙。

一月二十日:匈牙利临时与同盟国签署休战协定。

一月二十七日:立陶宛的麦美耳获得解放,苏联完全控制该国。

一月三十一日:邱吉尔与罗斯福在英属马尔他岛上会面,此次会谈是雅尔达会议的前奏。

二月三日:美军进入马尼拉。

二月四日:罗斯福、邱吉尔、史达林举行雅尔达会议,策划如何控制德国及其他已被解放的东欧国家。

二月十九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距东京一千二百里的琉璜磺岛。

二月二十三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夺得琉璜岛的摺钵山。

三月四日:芬兰对德国正式宣战,实际的宣战日期则追溯至一九四四年九月十五日。

三月七日:美国第一军在里马坚渡过横跨莱茵河的鲁登道夫大桥。科隆落入盟军手中。

三月九日:空前庞大的B-29型机羣轰炸东京,炸平市内四十二平方公里土地。

三月二十六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稳握琉璜岛。

四月一日:美军进攻东京以南五百四十多公里的冲绳岛。

四月十二日:罗斯福逝世,杜鲁门继任为。

四月十三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落入苏军手中。

四月十六日:苏联军队沿著七十二公里长的战线推进,对柏林作最后一击。

四月二十五日:美国及苏联的军队在易北河畔的土高会师,互相庆祝此一历史性时刻。

四月二十八日:墨索里尼和他的,以及十六名笃信法西斯主义的亲信在义大利科木湖略的一小村默齐格拉。

四月三十日:於柏林总理公署地下室中自戕。苏联国旗在德意志帝国国会大厦顶上飘扬。美军从达豪集中营释放了三万三千人。

五月二日:柏林落入苏军手中;义大利北部的残余德军部队投降。

五月三日:英军收复缅甸首都仰光。

五月七日:德国在法国里娒斯举行的一项仪式中,向各同盟国及苏联正式无条件投降。

六月五日:美、英、苏、法四强,共同宣布德国战败。四强接管德国,将该国划分为四个占领区。

六月二十一日:冲绳岛战役结束,美军获全面胜利。

六月二十六日:五十个国家的代表在旧金山签署世界安全宪章,成立联合国。

七月四日:麦克亚瑟将军宣布菲律宾全国重光。

七月五日:邱吉尔在英国大选中失败,艾德礼领导的工党上台。

七月十六日:首枚在新墨西哥州的亚拉摩戈多市试爆成功。

七月十七日:波茨坦会议在德国举行,社鲁门、邱吉尔(后由艾德礼取代)、史达林出席会议。

八月二日:发表波茨坦尼宣言,和平条款令德国人有来日维艰之感。

八月六日:美国的投落广岛,几乎毁灭整个城市。

八月八日:苏联对日本宣战,并且进军东三省。

八月九日:美国把另一枚投落在日本长崎。

八月十四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天皇裕仁向全国人民宣布日本战败。

九日三日:日本投降仪式在停泊於东京对开海面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外相及一些军事领袖签署投降书。

以前大英帝国的生命力,现在包括哪些国家?

殖民版图

大英帝国全盛时期人口和面积(3张)

在1921年,其达到领土扩张的顶峰,大英帝国的版图如下:

欧洲

英国:大英帝国的主体;1535年,英格兰王国以《联合法案公章》合并威尔士公国,再以《1707年联合法案》合并苏格兰王国成为大不列颠王国,再以《1800年联合法案》合并爱尔兰王国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自由邦脱离联合王国,但北爱尔兰留下。1937年,爱尔兰共和国成立,英国国名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爱尔兰:英国于1921年12月6日在伦敦签署的爱尔兰自由邦协定规定的从英国分裂出来。英国继续控有北爱尔兰。1937年12月29日,爱尔兰用新的爱尔兰宪法,将国名正式定为“爱尔兰”。1949年4月1日通过的爱尔兰共和国法案最终废除君主制,将国王职权全部交予作为虚位元首的爱尔兰总统,爱尔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

直布罗陀:170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英军同年攻占西班牙南端的直布罗陀,至1713年,列强签定乌德勒支和约结束战争,和约中西班牙将直布罗陀割让予英国,自此英国占有直布罗陀至今。而西班牙至今一直要求英国归还直布罗陀。

马耳他国旗。旗面左上角为乔治十字勋章

马耳他:1798年,法国派拿破仑领兵远征埃及,法军途经马耳他,将统治当地两百多年的圣约翰骑士团赶走,马耳他一度成为法国领土。1800年,英军击溃马耳他的法军,占领马耳他,马耳他人也主动要求英国管治。1814年英国正式宣布马耳他成为英国殖民地。1964年马耳他脱离英国独立。2004年加入欧盟。

塞浦路斯:自十五世纪成为奥斯曼帝国属地,1878年柏林会议决议将塞浦路斯的管治权交予英国,而主权名义上仍属奥斯曼帝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斯曼帝国与英国开战,英国正式终止塞浦路斯与奥斯曼的从属关系,至1925年,英国正式宣布塞浦路斯成为英国殖民地。1960年塞浦路斯脱离英国独立。英国继续设军事基地至今。2004年加入欧盟。

亚洲

亚丁:1839年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得该港口,1858年东印度公司将统治权交给英国,成为英属印度殖民的管辖范围。1936年亚丁与其内陆地区成为一个单独的殖民地亚丁保护地。1963年亚丁加入南阿拉伯联邦,后者于1967年独立为南也门,1990年南北也门统一后亚丁依然是也门的一个港口城市。

巴林:1820年,英国与巴林埃米尔签署协议,将其变为保护国,11年巴林宣布独立。

不丹:1864年英国通过战争占领不丹的边境地区,1911年不丹与英国签署条约,不丹的外交政策交由英国执行,内部事务则保持自治,对不丹进行间接的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独立后英国也结束对不丹的控制。

英属新几内亚(现巴布亚新几内亚):1884年英国在此建立保护地,1906年转由澳大利亚管理并更名巴布亚,1949年巴布亚与其余的新几内亚合并并独立为巴布亚新几内亚。

文莱:1888年英国宣布文莱为其保护国,1942年至1945年间曾被日本占领,1983年文莱脱离英国的保护完全独立。

缅甸:英国经过1824年、1852年和1885年的三次战争后占领缅甸全境,并将其置于印度殖民的行政管辖之下,直到1937年。1942年至1945年日本曾占领过缅甸,1948年缅甸独立。

英属锡兰(今斯里兰卡):1796年东印度公司从荷兰手中夺得该岛的沿海地区,1802年交由英国管理,1815年英国废黜锡兰的国王,将锡兰全岛置于英国统治之下,1948年锡兰取得独立,12年更改国名为斯里兰卡。

英属香港(今中国香港):1841年战争胜利后与清朝签订南京条约,英国取得香港岛;1860年英国在英法联军之役后与清廷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又获得九龙半岛;1898年英国向大清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广东省新安县深圳河以南、九龙界限街以北的地方及附近若干岛屿置于位处维多利亚城的香港管理之下,租期99年,这一个地方被英国命名为新界(New Territories)。年英国在中英联合声明同意在新界租期届满后将全香港主权转移到中国,19年香港主权移交中国,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特别行政区。

英属印度(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1609年起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沿海建立起移民据点,1757年开始向内陆扩张领土,多数印度邦保持内部事务的自治,但是就必须服从东印度公司的绝对权威。1858年英国正式接管印度的统治,印度也逐渐成为英国在全球最重要的殖民地之一,被称作“王冠上的明珠”。1876年起英国君主也被授予“印度皇帝”或“印度女皇”的称号。1947年印度分裂为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后独立;12年孟加拉国又从巴基斯坦分裂出来。

伊拉克:英国在一战期间占领原属土耳其的伊拉克,1920年开始对伊拉克进行国际联盟授权下的委任统治,1922年伊拉克实行自治,1932年独立。1941年至1945年间英国曾重新占领过伊拉克。

科威特:1899年起科威特埃米尔就与英国签订一系列的保护条约,丧失部分主权。1961年科威特完全独立。

马来亚联合邦(今马来西亚):1874年至1930年间英国与马来亚半岛上的多个苏丹签订一系列的保护条约;1896年部分州组成马来联邦,1942年至1945年间马来亚全境被日本占领,1946年除新加坡外的马来亚组成马来亚联邦,1948年组成马来亚联合邦,包括1896年没有加入马来联邦的州,1957年完全独立。1963年与新加坡(后独立)、北婆罗洲和沙捞越共同组成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1965年退出,宣布独立。

马尔代夫群岛:1887年被纳为英国的保护国,1965年独立。

英属巴勒斯坦:1918年一战期间英国占领原属土耳其的巴勒斯坦领土,1920年英国开始对其进行委任统治,1948年英国放弃委任统治,之后发生几十年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武装冲突。今天巴勒斯坦的大部分领土被以色列占领。

尼泊尔:1814年英国与尼泊尔王国战争,英军胜利后从1816年起在尼泊尔宫廷派驻特别代表,对尼泊尔进行间接的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独立后尼泊尔也随即获得独立。

英属北婆罗洲(今马来西亚的州之一):今东马来西亚的沙巴。1881年,文莱苏丹将该地区割让给英国北婆罗洲公司,1906年起英国对其进行直接管理,1942年至1945年间曾被日本占领,1963年更名沙巴并加入马来西亚。

阿曼:英国自19世纪初开始就控制着阿曼繁荣的贸易,1891年阿曼正式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1年独立。

卡塔尔:1916年起英国就与卡塔尔的统治者协定,将卡塔尔置于英国的保护之下,11年独立。

英属砂拉越(今马来西亚的州之一):1841年文莱苏丹同意任命一位英国人詹姆斯·布鲁克担任该地区的总督,1861年至1905年间砂拉越的领土不断扩大;1942年至1945年日本曾占领该地区,1946年英国正式取代布鲁克家族对沙拉越进行统治,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

海峡殖民地(即今天的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1826年这三个重要的港口城市被联合组成海峡殖民地,由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管辖,1858年起由印度管理,1867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交由英国直接管理。二战中这三个城市都曾被日本占领。1948年马六甲和槟城加入马来亚,1957年独立。新加坡则单独继续保留在大英帝国的版图内,1959年才允许其自治。1963年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1965年退出,宣布独立。

外约旦(今约旦):1918年英国占领曾经是土耳其约旦省中一部分的外约旦,1920年起对其进行委任统治,1921年外约旦与巴勒斯坦分离,1923年英国允许约旦王国成立,但直到1946年才让其完全独立于英国。

特鲁西尔酋长国(今阿联酋):1887年起,英国与当地的阿拉伯统治者们签订保护条约,将该地区置于英国的“保护范围”之下。11年获得独立。

威海卫(今中国山东省威海市):1898年英国向清租借该港,1930年归还,刘公岛为大英帝国海军续租十年,至1940年归还。

非洲

巴苏陀兰(今莱索托):1868年英国吞并该地区,1871年交由好望角殖民管辖,1884年英国恢复对其的直接管辖。1966年独立。

贝专纳(今博茨瓦纳):1884年英国远征军到达该地,1885年宣布其为英国的保护国,1895年贝专纳部分地区交由好望角殖民管辖,其余部分继续直接隶属于英国的管辖之下。1966年独立。

英属多哥:原为德国殖民地,一战后被分为法属多哥和英属多哥。战后英国对该地区进行委任统治,1919年被并入黄金海岸,加纳独立后成为其领土的一部分。

英属喀麦隆:原为德国殖民地,一战后英国对其部分地区进行委任统治,1961年英属与法属喀麦隆合并并宣布独立。

冈比亚:自1661年起该国就是英国商人的要塞,1821年被并入塞拉利昂,1888年成为独立的英国殖民地,1894年部分内陆地区也被宣布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965年获得独立。

英属黄金海岸(今加纳):自1631年起英国商人就开始在此聚居,1821年至1874年是英属塞拉利昂的下设行政区,其中1828年至1843年曾由商人控制。1830年起其领土开始向内陆扩张,1874年英国设立黄金海岸殖民地,1904年其边界最终被确定。1919年将英属多哥并入,1957年独立。

埃及:1882年埃及被英国占领,1914年至1922年期间是英国的保护国,1922年获得独立,但对英国履行必要的条约义务,英国军队在该国持续驻军直到1954年。

肯尼亚:1886年英国与德国瓜分东非后获得肯尼亚,1888年将其并入不列颠东非公司管辖,1895年由英国取代东非公司直接管理。1920年成立肯尼亚殖民地,1963年获独立。

毛里求斯:1814年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得毛里求斯,1968年获独立。

尼日利亚:1851年在该国建领事馆,1861年吞并部分地区,1885年成立尼日尔地区保护地,1886年交由尼日尔公司管理,1892年至1898年间英国继续占领尼日利亚的剩余领土,1900年英国开始直接对尼日利亚施行统治。1914年南北尼日利亚合并,1919年将英属喀麦隆并入尼日利亚,1960年获独立。

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1891年起划归英属南非公司统治,1924年英国开始直接统治该地,1953年北罗得西亚与尼亚萨兰和南罗得西亚成立中非联邦,1964年获独立。

尼亚萨兰(今马拉维):1875年起就有传教士在次建立据点,1891年英国在此建立中非保护地,1907年被命名为尼亚萨兰,1953年与南北罗得西亚合并成立中非联邦,1964年获独立。

塞拉利昂:自1787年起塞拉利昂就是英国公司进行黑奴贸易的重要据点,1807年成为英国殖民地,1896年其内陆地区被宣布为英国的保护国,1961年获独立。

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1893年英国从非洲部落手中夺得南罗得西亚,并由英属南非公司管理,1923年成立责任,由英国管理,1953年至1964年间与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组成中非联邦,1965年该国的白人少数自行宣布独立,只获得南非等少数国家承认。1980年白人与黑人族群达成共治协议,更名津巴布韦,成为获广泛承认的主权国家。

英属索马里兰:1884年成为亚丁的保护国,18年划定边界,1905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1940年至1941年间曾被意大利短暂占领,1960年并入索马里后独立。

南非:1795年和1806年英国从荷兰人手中两次夺得好望角的部分领土,1814年全面吞并好望角,1872年起受英国直接管辖。英国占领这个原属荷兰的殖民地后,众多荷兰裔白人开始向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移民,但英国在1900年布尔战争后吞并这两个地区。纳塔尔则于1843年被英国吞并并成为其殖民地。1910年由上述殖民地合并组成南非联邦,成为一个自治领。

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1878年纳米比亚的鲸湾港被宣布为英国领地,1884年被并入好望角殖民地,1915年英国吞并该港周围的德国殖民地,于1919年成立南非委任统治地。1990年独立。

斯威士兰:1890年英国与德兰士瓦对斯威士兰统治者进行联合保护,1906年英国单独对其保护,1968年独立。

苏丹:原是埃及的殖民地,后在1880年代埃及统治被马赫迪推翻;1898年英国以埃及的名义重新占领苏丹,并与埃及共同对苏丹进行统治。1956年苏丹独立。

坦噶尼喀:原为德国在东非的殖民地,1919年英国开始对其进行委任统治,1961年独立,1964年与桑给巴尔组成坦桑尼亚。

桑给巴尔:1841年英国在该岛建立领事馆,1890年宣布其为英国的保护国,1963年独立,次年与坦噶尼喀合并组成坦桑尼亚。

乌干达:1890年不列颠东非公司与布干达王国签订条约,1894年布干达正式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896年其他几个地区陆续加入保护国,1905年成立乌干达殖民地,1962年独立。

北美洲与大西洋

阿森松岛:1815年,拿破仑被囚禁于圣赫勒拿岛后,英国为防止法国人控制该岛在此驻军,1922年起由圣赫勒拿岛对其进行行政上的管辖。

英属圭亚那(今圭亚那):英国于1796年和1803年分两次夺得原属于荷兰的三块殖民地:伯比斯、德梅拉拉和埃塞奎博。1831年3块殖民地被合并组成英属圭亚那殖民地,1966年独立。

英属洪都拉斯(今伯利兹):1636年起就有英国的洋苏木砍伐者在该国沿岸定居,之后西班牙与英国展开对该地控制权的争夺,直到1786年英国取得完全的控制权。1862年至1884年该地由牙买加管辖,1884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1981年独立。

加拿大:法属加拿大在1760年被英国占领,1763年成立英属魁北克殖民地,1791年加拿大被分为上下加拿大两个独立的殖民地,之后下加拿大被重新命名为东加拿大,上加拿大被称作西加拿大,东西加拿大又分别是后来魁北克省与安大略省的核心部分,他们与新不伦瑞克和新斯科舍于1867年合并组成加拿大自治领,之后英属哥伦比亚、爱德华王子岛、西北地区和纽芬兰岛又陆续加入加拿大自治领。1931年取得自治权,1982年取得修宪权后获得完全独立。

福克兰群岛:1765年,英国首次占领福克兰群岛,之后在西班牙的抗议下于1774年撤出,1833年又重新占领,1841年开始进行殖民统治。1982年阿根廷宣布福克兰群岛归其所有引发马岛战争,英国在战争胜利后重新取得该岛的主权。目前,阿根廷与英国仍然对此岛屿的主权存有争议。

纽芬兰自治领:15世纪后期起英国的船只就在该地区海域,1583年汉弗莱·吉尔伯特爵士登陆纽芬兰并宣布其为英国领土,1713年英国开始对其进行直接的殖民统治,1855年纽芬兰成立责任,但1934年英国又恢复对其殖民统治,1949年加入加拿大自治领。

安圭拉岛:1650年部分圣克里斯托弗移民到此,1663年该岛被宣布为英国领土,1882年至1967年它与圣克里斯托弗由一个联合共同管理,1967年退出,1969年英国恢复对该岛的统治。

安提瓜圣克里斯托弗:于1632年对其进行殖民统治,1663年被置于英国的管辖之下,1981年独立为安提瓜和巴布达。

巴哈马群岛:1717年开始被英国统治,13年独立。

巴巴多斯:1625年起开始有人在该岛上居住,1663年归英国统治,1966年独立。

百慕大群岛:1612年一家伦敦公司开始管理百慕大,1684年起由英国直接管辖。

英属维尔京群岛:1666年起就有人在此居住,1713年起成为英国殖民地。

开曼群岛:1670年西班牙割让该群岛,行政上一直属牙买加殖民管理,直到1959年成为独立的殖民地。

多米尼克:1761年英国从法国手中获得该岛,1778年法国重夺多米尼加,英国则于1783年再度占领;18年独立。

格林纳达:1762年英国从法国手中获得该岛,1779年法国重夺格林纳达,英国则于1783年再度占领;14年独立。

牙买加:1655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该岛,1962年独立。

蒙塞拉特岛:1632年起岛上开始有人居住,1663年成为英国殖民地,法国曾在1664~1768年和1782~1784年两度统治该岛。

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1623年圣克里斯托弗成为英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第一块殖民地,1663年起由英国直接统治,1782至1783年间曾被法国短暂占领。1882年圣克里斯托弗与尼维斯岛组成联合,1983年独立,称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1778年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得该岛,1783年又归还法国,1796年和1803年英国又分别两次重新占领,1814年英国吞并圣卢西亚,19年独立。

圣文森特:英国于1762年占领该岛,1779年~1783年法国曾占领该岛,19年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独立。

特立尼达岛:17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获得该岛,1888年与多巴哥成立联合,1962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独立。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1678年起有居民居住在此,1766年英国吞并该群岛,之后曾先后由牙买加和巴哈马的殖民管辖,13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

圣赫勒拿岛:1651年英国吞并该岛,1661年起东印度公司对其进行管理,1834年英国开始对其进行直接管辖。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为防范1815年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拿破仑而由英国海军于1816年占领该岛,1938年起成为隶属于圣赫勒拿岛行政管辖的英国殖民地。

大洋洲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是英国在澳大利亚最早的一个殖民地,1770年詹姆斯·库克就提出对澳大利亚东部沿海进行开发,1788年第一批英国被移民到此拓荒,1855年新南威尔士成立责任。1824年昆士兰成为英国在摩顿湾所建的第一个殖民地,一开始隶属于新南威尔士殖民,1859年脱离,成立独立的责任。1834年英国议会决定在澳大利亚成立新的殖民地,1836年第一批英国殖民者到达南澳大利亚,1855年南澳大利亚成立责任。塔斯马尼亚则早在1803年就被欧洲人殖民,最早被称作范迪门兰,是新南威尔士殖民下的一个行政区。1825年脱离新南威尔士成为独立的英国殖民地,1856年成立责任。1834年,来自塔斯马尼亚的英国人又到菲利浦港殖民,1851年维多利亚殖民地成立,4年后成立责任。西澳大利亚则从1826年开始就被殖民,但直到1890年才成立责任。1901年由新南威尔士、昆士兰、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维多利亚和西澳大利亚合并组成澳大利亚联邦,后取得自治领地位。1986年取得完全的终审权,至此完全独立。

埃利斯群岛(今图瓦卢):1892年该群岛被英国宣布为其保护国,1916年埃利斯群岛与吉尔伯特群岛组成殖民地,18年独立。

吉尔伯特群岛(今基里巴斯):1892年与埃利斯群岛一同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916年与埃利斯群岛组成殖民地,19年独立。

斐济:1835年起就有传教士和殖民者在斐济定居,1874年应斐济酋长的要求,英国将斐济置于其保护之下,10年独立。

瑙鲁:原属德属新几内亚,一战结束后澳大利亚开始对其进行委任统治,一直持续到1968年瑙鲁独立。

新西兰:詹姆斯·库克分别于1769年和1770年对新西兰北岛和南岛提出主权要求,1840年英国与当地毛利人签订条约,英国开始统治新西兰,1856年新西兰成立责任,后取得自治领地位。1986年取得完全的终审权,至此完全独立。

皮特凯恩群岛:1790年,英国军舰邦蒂号发生军变,9名水手逃亡该岛,并在此定居,1838年英国将其纳入帝国版图。

所罗门群岛:1893年起成为英国保护地,二战期间曾被日本占领,18年独立。

汤加:1879年汤加统治者与英国签订友好条约,1900年起受英国保护,10年独立。

新赫布里底群岛(今瓦努阿图):原为英国和法国的共属殖民地,1980年独立。?[4]?

南极洲

英属南极领地:1819年英国对该地区声明主权,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南极洲领土声明主权的国家。1908年和1917年英国分两次声明南极洲的部分领土主权。1959年《南极条约》制订,规定南纬60°以上的土地不属于任何国家,也禁止在南极洲其他地区拥有领土的国家在此移民或从事其他与科学研究无关的活动,于是英国将其军事存在撤回了南纬60°以北。

二战时,希姆莱是如何背叛第三帝国的?

4月16日,苏联红军突破了奥得河防线和劳齐茨防线,向柏林进军。希姆明白德军是无论如何也顶不住了,对帝国命运有清醒认识的希姆莱,开始考虑保证自己及家人的逃命方法,或者是保住他们此时的权势与地位。

异想天开的希姆莱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促成和平、领导摆脱的战后德国的合适人选。希姆莱作出了一项惊人的决定,他决定向他毕生崇拜的偶像和主子、第三帝国的神话告别。

希姆莱决定由布达佩斯拯救犹太人委员会经过美国联合分配委员会接头直接通往华盛顿白宫,并争取德国和西方盟国之间的单独请和。

党卫队全国领袖急不可待地催促同自己接触的的犹太人尽快敞开通向西方的大门。

希姆莱派驻布达佩斯的全权代表、党卫队一级突击大队长贝歇尔向他的谈判对手反复强调:问题不在于挽救几十万犹太人的生命,而在于在瑞士同西方进行谈判的可能性。这才是一件具有国际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事情。

1944年8月21日,在瑞士边境的圣玛加勒滕,贝歇尔同美国联合分配委员会代表、瑞士银行家扎利·迈尔进行第一轮会谈。

迈尔坚持只有在希姆莱公开宣布停止犹太人,并给“示范列车”的全部乘客放行之后,才好继续谈下去。

贝歇尔把迈尔的声明夸大其辞地向犹豫而又恐惧的希姆莱进行了汇报。

9月底,富兰克林·罗斯福派教友会领袖罗斯韦尔·麦克莱伦作为他的私人代表到瑞士,参加美国联合分配委员会的谈判。

这正是希姆莱盼望了几个月的消息。

希姆莱立即作出反应,9月30日,他让人通知布达佩斯拯救犹太人委员会,他已批准从即日起停止在奥斯威辛的“行动”。

10月中,希姆莱又作出决定,同意将“示范列车”残存的犹太人送往瑞士。

美国人很快就领会了希姆莱的盛情。

麦克莱伦同贝歇尔进行了会谈,美国驻伯尔尼公使馆赶紧请求瑞士当局立即给希姆莱的代表团办理入境护照签证。

1944年11月5日,教友会会员和党卫队队员在苏黎世博化维尔的萨瓦饭店会晤。

希姆莱高兴地看到他的努力有了结果,他认为这是他目前为止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

希姆莱把最后解决执行人艾希曼从匈牙利召了回去。

12月,布达佩斯“示范列车”的残余犹太人到达瑞士,可是进一步的谈判由于犹太人组织不愿以金钱和货物来酬答希姆莱的姿态而搁浅。

尽管如此,瑞士的谈判却给另一位党卫队重要人物以启示,因为此人长期以来就试图动员希姆莱反对阿道夫·。

这就是瓦尔特·施伦堡。

从1943年以来,施伦堡一直在竭力争取希姆莱支持一项大胆的行动以结束战争,并使党卫队幸存下来进入一个没有的战后时代。

施伦堡和希姆莱有着同样的妄想:犹太人可以引导党卫队进入盟国阵营,因此施伦堡十分热心地四处寻找熟识的国外重要犹太人士。

施伦堡跟在蒙特勒的美国犹太法学家协会在瑞士的代表——施特恩布赫兄弟进行了接触。

施伦堡向他们提出,他可以帮助拯救犹太人。

施特恩布赫兄弟与瑞士联邦老总统让—马里·米西博士有联系。这样在1944年10月初,米西表示愿意去德国同希姆莱商谈犹太人的命运。

希姆莱开始有些犹豫,但很快他就表示准备逐步释放德国在押犹太人,并让他们离境去瑞士。

施伦堡在回忆录中说到,希姆莱当时曾当着他的面口授打印一项指示,命令卡尔登布鲁纳保护集中营的犹太人生命安全。贝歇尔在纽伦堡审判中,回忆了他所记住的这项命令的内容:

即日起,我禁止消灭任何犹太人,命令对体弱和患病的人给予护理。

希姆莱跨出了远离纳粹上帝的重大一步。

随着纳粹帝国的迅速崩溃,希姆莱也加紧了与西方盟国的请和的过程,在1945年4月20日54岁生日之后,希姆莱异想天开地自命为的接班人而与西方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