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上一共有多少个国家,分别是什么?
2.关于介绍非洲打击乐
3.谁有世界人均GDP排名?世界GDP排名?
4.高额悬赏。。。非洲各囯详细资料。。
世界上一共有多少个国家,分别是什么?
截至2019年,世界上共有23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主权国家有195个,地区有38个。
1、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五个国家属于东亚地区。
东亚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主要有黑龙江、黄河、长江、鸭绿江等。日本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日本东部临太平洋,海岸线曲折,多天然良港,夏秋季节常受台风侵袭。
东亚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所产稻谷占世界稻谷总产量40%以上,茶叶占世界总产量25%以上,大豆占20%以上。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蚕丝等的产量均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
2、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东帝汶
这十一个国家属于东南亚,东南亚(SEA)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南部的细长部分叫马来半岛。
马来群岛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广阔海域,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共有两万多个岛屿,分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东帝汶、文莱和菲律宾等国。
3、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这七个国家属于南亚地区,
南亚指位于亚洲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以南及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它东濒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
位于0°-37°N,60°E―97°E之间,非岛屿基本在10°N―30°N之间,南北和东西距离各约3100千米。
4、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这五个国家都在中亚地区,从地缘位置看,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结合部,位于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国或地区性大国中间的地理位置,是贯通亚欧大陆的交通枢纽;
历来是东进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古代的丝绸之路途经此地。冷战结束后,中亚作为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其地缘政治意义更加凸显出来。
5、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耳其、塞浦路斯
这二十国在西亚地区,西亚(Western Asia),亚洲西部,自伊朗至土耳其,是联系亚、欧、非三大洲和沟通大西洋、印度洋的枢纽。
黑海出入地中海的门户是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的唯一出口,航运十分繁忙。
苏伊士运河和红海是亚非两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印度洋和地中海。
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地形以高原为主。这里的波斯湾及里海沿岸是著名的石油产区,西亚也是局势最动荡的地区之一。?
百度百科-世界各国
关于介绍非洲打击乐
非洲的打击乐器介绍
非洲的乐器的特色
非洲有各种各样的乐器,因为非洲音乐在祭典仪式或祖灵的媒介,巫师治病重视的是节奏打击乐器为主, 打击乐器又以鼓为重心,祭师有时也是鼓手,非洲鼓,在非洲人中具有神般的崇高地位。对细致的弦乐器通常是在声乐、说故事等娱乐活动出现,弦乐和鼓的合奏齐奏并不常见,这是东、西、中、南非洲音乐的特色。
非洲用于鼓的材料十分多样化,常见的是掏空的圆木,大葫芦、陶土的容器等等。鼓在非洲是最普及的乐器,同样类型的鼓在不同的地区出现,不同类型的鼓也在同一区发现。除了常见的金贝鼓外,外型有如漏沙计时的魔力单根双面鼓,称之为说话鼓(Talking Drum)。圆锥型的鼓。阿希克(Ashikoh)鼓,以手掌击鼓、鼓捧两种。大型的可放地面表演,也有用挂在肩上,放在腋下挤压不足而一。有单面鼓或双面,通常是山羊皮做的,有些鼓皮是钉的,但大部份是以尼龙绳固定,便于调音。
鼓最能表现充满节奏活力的非洲音乐,巫师借鼓乐咒语仪式的活动,以求得超自然的力量。因此鼓、鼓手、巫术是充满禁忌,诸如女性不得吹打乐器禁忌等,神秘的巫术仪式中可以感受到。皇家或巫术的鼓手,需要通过层层的考验才足以胜任。因此鼓手的养成是非常的严刻的。相对的鼓及鼓手在非洲有特殊地位。 鼓在非洲不仅是巫术、仪式、娱乐、也是生活信息的重要手段。说话鼓训练有数的鼓手可授摸拟任何语言。在17世纪,葡萄牙在非洲到处抓黑人当奴隶,说话鼓是重要的警告利器,同样对洪水猛兽,村庄和村庄的通告也是靠鼓来伝达。
探索非洲文化,音乐是最佳的徒径,鼓则是最重要的窗口。对鼓必需以更大的文化范围来认识,才能体认非洲文化精髓。 西非 西非的非洲国家包括马里、尼日利亚、喀麦隆、尼日尔、几内亚、赤道几内亚、多哥、塞拉利昂、几内亚比绍、冈比亚、毛里塔尼亚、纳米比亚、象牙海岸、 加纳等十馀国。西非的音乐水准普遍高于东非及南非地区。
西非最重要的鼓为金贝鼓,金贝( Djembe)并音源自法语,当地的土族称之为 Jem-bay,之所以是法语并音,应和塞内加尔西非当时是法属有关吧!金贝鼓,外形有如圣抔,不仅是塞内加尔,马里,几内亚.... 等西非各部落的资产,也是全非洲共有的文化重要的历史资产;金贝鼓的文化圈,寻根,可追溯到12世纪的马里王朝,当时王朝的领地,含概今日在西非海岸诸国,均属之!马里南方的Manika(孟丁卡Mandinka)可说是金贝鼓的原乡。由于各部族,经年征战不休,到了13 世纪,金贝鼓乘战火漫延,整个西非,塞内加尔,象牙海岸,布吉讷法索,风行整个西非地区,金贝鼓所向披靡。 尽管非洲不同的部落或国家,金贝鼓即便在外形,或技法,各具特色,但金贝鼓的结构,则大同小异。在塞内加尔 吴尔夫( Wolof),马里 曼尼卡(Mnanika),巴马娜(Bamana or Bamako),是金贝鼓的佼佼者,金贝鼓座,整体成型,采伐非洲最坚实的原木(Lenke或Dugura在地木) ,马里的山羊,是金贝鼓的上选之动物皮,因为,马里有最适合山羊成长的气候,和山羊最爱吃的牧草,马里的山羊皮鼓,当然可打出最棒金贝鼓鼓声。 因此,马里族做的鼓最为西方鼓手的欢迎,而打造这金贝鼓的马里师父,成为炙手可热,为人尊敬的大师。
在非洲金贝鼓的表演,不仅为了娱乐,击鼓说书,部落的庆豊收,基督受洗,满月,春夏春冬,四季庆典,婚宴,受洗,模范母亲,回教开斋戒,都要打金贝鼓跳非洲舞,来助助兴,医病,去邪除魔,亦然。 在塞内加尔 吴尔夫(Wolof )土族,亦有将鼓,系在腰边,以单手鼓棒击鼓,亦可随兴和听众互动击鼓,在庆典,鼓和舞的节拍舞步是多元多样的,其中当地土族称沙巴(Sabar)舞,最具特特,通常由结过婚的妇女主跳,特色是女舞者,随鼓的运律,不断忸屁股,左右摇摆,向男性挑戏,煽情的舞动,为其特色。
金贝鼓击鼓爆发的张力,炉火纯青的金贝鼓乐师可以将金贝鼓打出有如二个鼓,在对话的双人鼓,令人叹为观止。
西非除了鼓乐器外由于宫廷音乐及游唱诗人的喜爱,弦乐器也很普及,马里、几内亚的齐特琴、贝宁、迦呐、奈及利亚的拉弓琴(Musical Bow)及阿拉伯传来的鲁特琴(Bow Lutes) 及竖琴式的鲁特琴(Harp Lutes) 和利替(Riti)琴,力巴(Rebec)琴等等。打击乐器常见的有........... 等等。
奈及利亚的鼓以挖空的圆木为鼓身,有不同尺吋高度,最独特的是在鼓座上有很精致的芸术雕刻,成为收藏家的最爱。 中非地区 中非地区的国家有中非共和国、加蓬、刚果民主共和国、安哥拉、赞比亚、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刚果等地,其音乐风格大同小异,
其乐器如下: 中非的笛子式样颇多,其中一种低音笛称兴地夫(Hindef),也有好几支笛管绑成的多管笛子,笛子的材料有竹、芦苇、木头、陶土等不同的材质。弦乐器有单弦的鲁特琴、乐弓、齐特琴、和里拉(Lyra)琴,此琴是竖琴的一种,以手弹琴,有共呜箱。非洲的弦乐除了有共呜箱,身体做为共呜也非常普及。其他打击乐器有木琴、沙克(空果壳再于干种子) 响铃(系在手、脚或脖子等) 及金属、贝壳做的摇手捧,千奇百怪,充满创意。 中非除了金贝鼓其他的各种各样造形的鼓,有双面皮鼓、单面,手或鼓捧不足而一充满魅力。 东非地区的国家 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马拉维、卢旺达、布隆迪、索马里等七国。 东非的音乐形式和西非、中非差异性不大,唯在载歌载舞,以拍手代替击鼓,喊叫来打拍、助兴为此区特色;乐器也大同小异,有些在名称上不同如力来(Lyra)琴在东非称欧布卡诺(Obukano),弓型竖琴此地区称雅曲(Arched)或竖弓琴(Bow Harp),琴弦的变化较大,5条到8条不等。 马拉维的马比拉(Mbira)指姆琴,称为掌上钢琴、内置7-30个铁片音键,以手弹琴,动听悦耳,堪称该国的国技。 布隆迪有一种圆形圣鼓,以捧击鼓,是国王加冕才有的表演,非常震撼,在表演中也穿插合唱歌曲。 南非地区. 此区除了大家熟知的南非共和国、斯威士兰、纳米比亚、莱索托、博茨瓦纳等5国。此地区的音乐、舞蹈、仪式风格和乐器的使用和东非、中非、西非没有太大的不同,乐器则因材料及16世纪的外来移民印度,葡萄牙、荷兰、英国的移民,略有影响,例如南非地区的矿工音乐。 此区其中最具传统特包的乐器可乐琴(Kora) 这种两个篮球大的共呜琴,是放置在腹前以手弹奏,是古代非洲的宫廷乐器,演奏者也是歌手,这歌手除了在皇家表演,也到各村庄走唱,一如欧洲的游唱诗人。琴声优美动听,搭配纯扑厚实的游吟唱腔,特别有风味,和击鼓呐喊的形式大异其趣。 撤哈拉以南/非洲主要乐器 非洲高脚杯鼓(说话鼓)African Goblet Drum(Talking Drum) 亦称之说话鼓,外形如玻璃漏沙计时器,双头鼓上下周边以绳索拉住,击鼓时将鼓夹在手臂腋下同时挤压,以特殊木棒击鼓可发出干奇百怪的鼓声有如说话,相传在数百年前,白人来抓黑人贩卖,村庄的乐师就以此说话鼓来示警及引导逃生方向。 非洲雪克(沙玲)(African Shakers)由各种天然果壳,如葫芦或椰子壳挖空,再置入乾种子,以手摇摆动会发出沙沙的音向,因此又称为沙玲。也有比较小的如贡丸大小再以竹棒5个成串,作者戏称之为贡丸雪克。 伊波泥可乐弦琴(Ebony Cora) 象牙海岸号角(Natural horn ),天然沙克(Hosho )马比拉琴(Mbira) 那果尼西非鲁特琴(Ngoni )牛铃(Cow Bell)沙可利沙(Shekere), 加纳木锣(Wood Gong) 孟丁卡舞羊皮鼓(Kitieo Drun )马里的魔力单根双面鼓、用棒打的( Djun Djun)阿希可鼓 (Ashiko ), 说话鼓(Kalengo)木头鼓(Slit Drum ) 鼓身以树干做成,中间挖空,以棍棒击鼓,击不同的位置产生不同的鼓声。 非洲树鼓(African Tree Drum) 以挖空的树木制成的鼓,又称之为(Jungle wood drum、.log drum or Wooden gong),是用来模彷木头鼓的。 金贝鼓(Djembe) 雨声音效棒(Rain Sticks/ Rattle Stick) 松木做的,中空中放种子,上下滑动产生如下雨的音效,舞蹈、巫师做法中使用,外观有画的或木刻的吉祥图案,除了非洲在南美洲都有类似的乐器。 体呜乐器:沙沙雪克,木鼓,摩擦筒,木琴( Xylophone),节拍响板(Castanet) 膜鸣乐器:乌干达陀型皮鼓,砂型计时鼓,陶瓷鼓,酒桶型木鼓,长型鼓, 圆型手
谁有世界人均GDP排名?世界GDP排名?
排名 国家(或地区) 200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名义汇率计算) 单位:美元
1 卢森堡 69,056
2 挪威 53,465
3 瑞士 49,246
4 爱尔兰 46,335
5 丹麦 45,015
6 冰岛 44,133
7 美国 42,076
8 瑞典 38,451
9 英国 36,977
10 日本 36,486
11 奥地利 35,861
12 荷兰 35,393
13 芬兰 35,242
14 比利时 34,081
15 卡塔尔 33,586
16 法国 33,126
17 德国 33,099
18 加拿大 32,073
19 澳洲 29,761
20 意大利 29,648
21 新加坡 25,176
22 西班牙 24,627
23 香港 24,581
24 新西兰 23,276
25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20,960
26 科威特 19,288
27 塞浦路斯 19,008
28 希腊 18,995
29 巴哈马 18,190
30 斯洛文尼亚 17,660
31 荷兰属地 17,435
32 以色列 16,987
33 葡萄牙 16,658
34 韩国 14,649
35 汶莱 14,366
36 台湾 13,926
37 巴林 13,764
38 马耳他 13,144
39 安提瓜和巴布达 11,790
40 匈牙利 10,896
41 沙特阿拉伯 10,795
42 巴布达 10,747
43 捷克 10,708
44 阿曼 10,292
45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10,117
46 塞舌尔群岛 8,892
47 爱沙尼亚 8,885
48 圣基茨和尼维斯 8,546
49 斯洛伐克 7,963
50 克罗地亚 7,764
51 立陶宛 6,796
52 墨西哥 6,566
53 波兰 6,373
54 赤道几内亚 6,235
55 拉脱维亚 6,150
56 智利 5,742
57 博茨瓦纳 5,713
58 黎巴嫩 5,434
59 毛里求斯 5,421
60 利比亚 5,317
61 加蓬 4,911
62 巴拿马 4,806
63 俄国 4,750
64 马来西亚 4,701
65 格林那达 4,692
66 土耳其 4,637
67 格斯达里加 4,484
68 阿根廷 4,132
69 伯利兹 4,120
70 圣卢西亚岛 4,095
71 委内瑞拉 4,014
72 南非 3,886
73 乌拉圭 3,874
74 多米尼加 3,772
75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3,719
76 保加利亚 3,325
77 巴西 3,311
78 罗马尼亚 3,277
79 卡扎克斯坦 3,185
80 突尼斯 3,052
81 牙买加 3,003
82 白俄罗斯 2,992
83 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 2,820
84 泰国 2,807
85 苏里南 2,785
86 土库曼 2,784
87 伊朗 2,608
88 阿尔及利亚 2,601
89 马其顿共和国 2,570
90 阿尔巴尼亚 2,434
91 秘鲁 2,379
92 马尔代夫 2,355
93 纳米比亚 2,333
94 汤加 2,226
95 斐济 2,199
96 厄瓜多尔 2,168
97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2,167
98 佛得角 2,161
99 哥伦比亚 2,119
100 萨尔瓦多 2,063
101 斯威士兰 2,043
102 多米尼加共和国 2,014
103 乔丹 1,988
104 危地马拉 1,966
105 萨摩亚 1,821
106 乌克兰 1,589
107 安哥拉 1,580
108 摩洛哥 1,576
109 瓦努阿图 1,440
110 刚果共和国 1,401
111 叙利亚 1,386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 1,352
113 阿塞拜疆 1,237
114 巴拉圭 1,170
115 玻利维亚 1,137
116 埃及 1,118
117 印度尼西亚 1,093
118 菲律宾 1,084
119 洪都拉斯 1,062
120 斯里南卡 1,052
121 圭亚那 1,035
122 佐治亚 927
123 亚美尼亚 868
124 卡麦隆 860
125 象牙海岸 859
126 不丹 859
127 吉布提 822
128 尼加拉瓜 794
129 基里巴斯 768
130 塞内加尔 745
131 摩尔多瓦 665
132 巴布亚新几内亚 660
133 印度 652
134 海地 650
135 苏丹 643
136 比宁 583
137 巴基斯坦 577
138 乍得 567
139 科摩罗 554
140 也门 553
141 蒙古 547
142 莱索托 546
143 所罗门群岛 534
144 越南 528
145 尼日利亚 528
146 肯尼亚 489
147 赞比亚 461
148 毛里塔尼亚 452
149 加纳 451
150 马里 435
151 布基纳法索 424
152 老挝 421
153 孟加拉国 418
154 吉尔吉斯斯坦 413
155 东帝汶 400
156 乌兹别克斯坦 376
157 基尼 375
158 圣多美及普林西比 372
159 多哥 357
160 中非共和国 356
161 柬埔寨 327
162 坦桑尼亚 323
163 乌干达 296
164 莫桑比克 294
165 冈比亚 284
166 津巴布韦 277
167 塔吉克斯坦 275
168 尼日尔 273
169 马达加斯加 263
170 尼泊尔 246
171 塞阿里昂 207
172 几内亚比绍 204
173 卢旺达 189
174 马拉维 174
175 厄立特里亚 157
176 缅甸 135
177 民主党刚果共和国 122
178 埃塞俄比亚 121
179 布隆迪 103
--------------------------------------------------------------------------------
List of countries by GDP (PPP) per capita
2005年人均GDP排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Sourc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September 2004.
来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经济前景数据库
Here is a list of countries of the world sorted by their Gross domestic product (PPP) per capita, the value of all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within a nation in a given year, divided by the average population for the same year. GDP dollar estimates here are derived from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calculations.
等级 国家(或地区) 200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单位:美元
1 卢森堡 65,120
2 挪威 40,784
3 美国 39,711
4 爱尔兰 37,894
5 丹麦 33,252
6 加拿大 33,104
7 冰岛 32,843
8 奥地利 32,059
9 瑞士 30,366
10 比利时 30,007
11 澳洲 29,814
12 荷兰 29,663
13 瑞典 29,544
14 香港 29,239
15 德国 29,204
16 日本 29,165
17 芬兰 29,095
18 英国 28,877
19 意大利 28,670
20 法国 28,145
21 卡塔尔 27,028
22 台湾 25,982
23 新加坡 25,384
24 西班牙 23,911
25 荷兰属地 22,837
26 新西兰 22,466
27 赤道几内亚 22,288
28 斯洛文尼亚 21,587
29 以色列 21,575
30 马耳他 21,203
31 希腊 20,387
32 塞浦路斯 20,150
33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9,599
34 韩国 19,515
35 葡萄牙 19,340
36 巴哈马 18,435
37 巴林 17,668
38 捷克 17,148
39 阿曼 16,751
40 匈牙利 16,338
41 巴布达 15,932
42 汶莱 15,171
43 斯洛伐克 14,877
44 爱沙尼亚 14,284
45 科威特 13,673
46 立陶宛 12,837
47 乌拉圭 12,733
48 毛里求斯 12,690
49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12,297
50 波兰 12,264
51 安提瓜和巴布达 12,116
52 阿根廷 11,982
53 圣基茨和尼维斯 11,941
54 沙特阿拉伯 11,888
55 克罗地亚 11,792
56 塞舌尔群岛 11,784
57 拉脱维亚 11,197
58 智利 10,981
59 南非 10,585
60 马来西亚 10,449
61 博茨瓦纳 10,399
62 俄国 10,301
63 墨西哥 9,726
64 利比亚 9,618
65 格斯达里加 9,427
66 保加利亚 8,909
67 巴西 8,594
68 格林那达 8,293
69 突尼斯 7,988
70 罗马尼亚 7,957
71 卡扎克斯坦 7,859
72 泰国 7,851
73 伊朗 7,631
74 马其顿共和国 7,438
75 土耳其 7,302
76 白俄罗斯 7,202
77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7,035
78 马尔代夫 7,008
79 汤加 6,877
80 巴拿马 6,763
81 哥伦比亚 6,741
82 阿尔及利亚 6,716
83 伯利兹 6,665
84 纳米比亚 6,625
85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6,585
86 多米尼加共和国 6,503
87 加蓬 6,402
88 土库曼 6,190
89 萨摩亚 6,119
90 乌克兰 6,045
91 多米尼加 5,931
92 斐济 5,927
93 苏里南 5,871
94 中华人民共和国 5,791
95 黎巴嫩 5,752
96 佛得角 5,690
97 秘鲁 5,385
98 圣卢西亚岛 5,206
99 斯威士兰 5,161
100 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 5,156
101 委内瑞拉 4,725
102 菲律宾 4,652
103 圭亚那 4,625
104 阿尔巴尼亚 4,582
105 乔丹 4,461
106 萨尔瓦多 4,457
107 阿塞拜疆 4,321
108 巴拉圭 4,223
109 斯里南卡 4,107
110 牙买加 4,087
111 摩洛哥 4,080
112 埃及 4,049
113 危地马拉 4,048
114 厄瓜多尔 3,979
115 叙利亚 3,711
116 印度尼西亚 3,661
117 不丹 3,289
118 亚美尼亚 3,075
119 瓦努阿图 3,053
120 印度 3,019
121 玻利维亚 2,926
122 佐治亚 2,702
123 越南 2,685
124 洪都拉斯 2,637
125 安哥拉 2,608
126 尼加拉瓜 2,582
127 基里巴斯 2,516
128 加纳 2,428
129 巴基斯坦 2,372
130 津巴布韦 2,304
131 苏丹 2,221
132 巴布亚新几内亚 2,211
133 摩尔多瓦 2,163
134 莱索托 2,149
135 毛里塔尼亚 2,042
136 基尼 2,024
137 老挝 1,972
138 蒙古 1,948
139 孟加拉国 1,939
140 冈比亚 1,919
141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 1,905
142 卡麦隆 1,889
143 乍得 1,860
144 塞内加尔 1,825
145 吉布提 1,817
146 柬埔寨 1,775
147 所罗门群岛 1,759
148 乌兹别克斯坦 1,734
149 科摩罗 1,704
150 海地 1,647
151 圣多美及普林西比 1,534
152 乌干达 1,509
153 缅甸 1,466
154 象牙海岸 1,459
155 多哥 1,433
156 尼泊尔 1,380
157 莫桑比克 1,365
158 卢旺达 1,274
159 中非共和国 1,255
160 布基纳法索 1,241
161 比宁 1,170
162 刚果共和国 1,135
163 肯尼亚 1,084
164 塔吉克斯坦 1,068
165 厄立特里亚 1,056
166 尼日利亚 959
167 马里 936
168 赞比亚 894
169 尼日尔 857
170 马达加斯加 847
171 几内亚- 比绍 816
172 布隆迪 762
173 埃塞俄比亚 749
174 也门 704
175 马拉维 676
176 坦桑尼亚 672
177 刚果民主党共和国 639
178 塞阿里昂 628
n/a 东帝汶 n/a
高额悬赏。。。非洲各囯详细资料。。
国名:安哥拉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Angola)
独立日:11月11日(1975年)
国庆日:11月11日(1975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地由红、黑两个平行长方形构成。旗面中间是相互交叉的金色弧形齿轮和砍刀。在弧形齿轮和砍刀之间有一颗金色五角星。黑色是对非洲大陆的颂扬;红色表示同殖民者进行斗争的先烈的鲜血。五角星表示国际主义和进步事业,五个角象征团结、自由、正义、民主与进步。齿轮和砍刀象征着工农劳动者和军队的团结,并表示对早年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农民和战士的纪念。
国徽:呈圆形。圆面为浅蓝色,圆周由齿轮和安哥拉的主要农产品玉米、棉花、咖啡及绿枝图案组成。下方齿轮和绿枝连接处是一本打开的书,象征教育和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书之上为冉冉升起的太阳,象征这个年轻的国家;太阳光芒中交叉着锄头和砍刀,象征国际主义和人民永远向前;之上为一颗**五角星,寓意同国旗。底端的**绶带上用葡萄牙文写着“安哥拉共和国”。
国家政要:总统若泽·爱德华多·多斯桑托斯(Jose Eduardo Dos Santos),1979年9月起任总统。
自然地理:位于非洲西南部,北邻刚果共和国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东接赞比亚,南连纳米比亚,西濒大西洋,海岸线全长1650公里。面积124.67万平方公里。全国大部是海拔1000米以上高原,地势东高西低,大西洋沿岸为平原区。中西部的莫科山海拔2620米,为全国最高点。主要河流有库邦戈河、宽扎河、库内内河和宽多河。北部的刚果河(扎伊尔河是安与刚果金(原扎伊尔)之间的界河。全国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安哥拉虽靠近赤道,但由于地势高耸,又有大西洋寒流的影响,使得其最高气温不超过摄氏28度,年平均气温摄氏22度,有“春天国度”的美称。
人口:约1400多万 。主要由奥温本杜、姆本杜、巴刚果、隆达等30多个部族组成。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各主要部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49%的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13%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他大部分居民信奉原始宗教。
首都: 罗安达 (Luanda),人口约400万(2004年)。
简史:中世纪时期,安哥拉分属刚果、恩东戈、马塔姆巴和隆达四个王国。1482年葡萄牙殖民船队首次抵达安哥拉,1560年侵入恩东戈王国,1576年建立罗安达城。在1884—1885年的柏林会议上,安哥拉被划为葡萄牙殖民地。1922年葡占领安哥拉全境。1951年葡将安改为“海外省”,派总督进行统治。 50年代中期以后,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简称“安人运”)、安哥拉人民解放阵线(简称“安解阵”)和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简称“安盟”)先后成立。1961年2月4日“安人运”开始进行武装斗争。1975年1月15日,上述三个组织同葡政府达成关于安哥拉独立的《阿沃尔协议》。1月31日安三个组织同葡当局组成过渡政府。不久,“安人运”、“安解阵”、“安盟”之间发生武装冲突,8月过渡政府解体。葡当局于1975年11月10日宣布“把权力交给安哥拉人民”。11月11日,“安人运”宣布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国,阿戈斯蒂纽·内图任总统。1976年“安人运”击溃“安解阵”部队,并将“安盟”部队逐出城市。1992年8月,安议会决定将国名改为安哥拉共和国。
政治:现行宪法于1975年11月11日颁布,1978年1月、1980年8月、1991年3月和1992年8月四次修改。 宪法规定,实行多党制。共和国总统经选举产生,任期五年,可连任。总统兼任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有权公布或废除法律,宣布战争或和平状态,任免政府部长、军队高级将领、、总检察长、最高法院法官等。宪法还规定,安哥拉既不参加任何国际军事组织,也不允许外国在本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安哥拉国民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议会同政府的权力分开。法院和法官有权独立行使审判权。1992年8月,议会决定将国名由“安哥拉人民共和国”改为“安哥拉共和国”;“人民议会”改为“国民议会”;各级法院均删去“人民”字样。
经济:安哥拉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钻石、铁、铜、黄金、石英、大理石等。石油工业是安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4年石油日产量为120万桶。钻石等矿产在安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4年钻石产值约8亿美元。安森林面积达5300万公顷(覆盖率约40%),出产乌木、非洲白檀木、紫檀木等名贵木材。安哥拉土地肥沃,河流密布,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主要经济作物有咖啡、甘蔗、棉花、剑麻、花生等,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木薯、水稻、小麦、豆类等。安哥拉的渔业资源也很丰富,每年渔业产品出口创汇达数千万美元。
国名:布隆迪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Burundi)
独立日:7月1日(1962年)
国庆日:7月1日(1962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两道交叉的白色宽条将旗面分成四个三角形,上下两个相等,为红色;左右两个相等,为绿色。旗面中央是白色圆地,内有三颗带绿边的红色六角星,呈品字形排列。红色象征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牺牲者的鲜血,绿色象征所期望的进步事业,白色代表和平存在于人类中间。三颗星象征“团结、劳动、进步”,同时也代表布隆迪三个部族——胡图族、图西族、特瓦族,及其团结。
国徽:为盾徽。红色盾面中绘有一个金色的狮子头,盾徽背后交叉竖着三支矛,下面的白色绶带上用法文写着“团结、劳动、进步”。
国家政要:总统皮埃尔·恩库伦齐扎 (Pierre Nkurunziza),2005年8月19日当选,26日宣誓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北与卢旺达接壤,东、南与坦桑尼亚交界,西与刚果(金)为邻,西南濒坦噶尼喀湖。境内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东非大裂谷东侧高原构成,全国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国”之称。西部刚果尼罗山脉贯穿南北,形成中央高原,海拔大多在2000米以上,为尼罗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的分水岭;裂谷带地势比较平缓。境内河网稠密,较大的河流有鲁齐齐河和和马拉加拉西河,鲁武武河是尼罗河的源头。坦噶尼喀湖低地、西部河谷及东部均为热带草原气候;中西部属热带山地气候。
人口:734万(2004年),由胡图(85%)、图西(13%)和特瓦(2%)三个部族组成。基隆迪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居民中57%信奉天主教,10%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和伊斯兰教。
首都:布琼布拉 (Bujumbura),人口40万(2000年)。年平均气温在摄氏22至26℃左右。
简史:16世纪时建立了封建王国。1890年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1916年被比利时军队占领。1922年成为比利时的委任统治地。1946年12月联合国大会将布隆迪交比利时托管。1962年6月27日第16届联大通过关于布隆迪独立的决议,7月1日布宣布独立,实行君主立宪,称布隆迪王国。1966年11月28日,米孔贝罗首相发动政变,废黜恩塔尔五世,宣布成立布隆迪共和国,自任总统兼总理。1976年11月1日,以第一副总参谋长巴加扎上校为首的一批军官推翻了米孔贝罗政权,宣布成立第二共和国,巴加扎出任最高革命委员会主席、共和国总统。1984年8月布举行全民选举,巴当选为总统。1987年9月布约亚少校发动政变,推翻巴加扎政权,组成救国军事委员会,布约亚任会主席、共和国总统。宣布中止宪法。1988年8月北部地区发生流血骚乱,致使5000余人丧生,4万多人逃往邻国卢旺达。骚乱平息后,布约亚总统宣布成立“民族团结协商委员会”,并于同年10月19日改组政府,增设总理。1990年5月,政府公布“民族团结宪章草案”,12月,布民族统一进步党召开特别代表大会,通过了“民族团结宪法草案”,组成了由图西和胡图两个部族各占一半的新中央委员会,以取代原最高权力机构—救国军事委员会。1992年3月13日颁布实施布独立以来的第三部宪法。宪法规定,布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总统以单名两轮制普选产生,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总理由总统任命,对总统和议会负责。 布隆迪各派权力分享谈判取得进展
国名:贝宁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Benin,La République du Bénin)
独立日:8月1日(1960年)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3∶2。旗面左侧为一绿色竖长方形,右侧为上黄下红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绿色象征繁荣,**代表土地,红色代表太阳。绿、黄、红三色也是泛非颜色。
国徽: 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上有四组图案:左上角为古老的城堡,右上角为十字勋章,左下角为棕榈树,右下角为航行的船队。盾徽两侧各有一只金豹;上端为两只羊角,装着颗粒饱满的玉米,象征丰裕;下端的绶带上用法文写着“友爱、正义、勤劳”。
国家政要:总统托马·博尼·亚伊(Thomas Boni Yayi),2006年4月宣誓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11.2万多平方公里。位于西非中南部,东邻尼日利亚,西北、东北与布基纳法索、尼日尔交界,西与多哥接壤,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125公里。全境南北狭长,南窄北宽。南部沿海为宽约100公里的平原。中部为海拔200-400米波状起伏的高原。西北部的阿塔科拉山海拔641米,为全国最高点。韦梅河是全国最大河流。沿海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中部和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高温多雨。
人口:660万(2002年)。共60多个部族。主要是芳、约鲁巴、阿贾、巴利巴、颇尔和松巴等族。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使用较广的语言有芳语、约鲁巴语和巴利巴语。居民中65%信奉传统宗教,15%信奉伊斯兰教,约20%信奉基督教。
首都:波多诺伏(Porto-Novo),国民议会所在地,人口30万。科托努(Cotonou),政府所在地,人口70万。
简史:1580年葡萄牙殖民者开始在沿海地区贩卖奴隶。17世纪初南部形成阿波美等王国。1670年法国入侵。189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60年8月1日独立,成立达荷美共和国。独立后政局动荡,先后发生5次军事政变,12次更换国家元首。1972年10月26日以陆军副参谋长克雷库少校为首的青年军官发动政变,推翻以阿奥马德贝为主席的三人总统委员会,成立军政府。克雷库自任总统和全国革命委员会主席。1975年11月30日国名改为贝宁人民共和国,1990年3月1日又改为贝宁共和国。 贝宁青铜文化:非洲艺术的奇葩
政治:1990年12月2日由公民投票通过了贝宁历史上第七部宪法。宪法规定,“建立一个法制和民主多元化的国家”,实行行政、立法和司法分离的原则和总统内阁制。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统帅,由直接普选产生,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次。议会称国民议会,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行使立法权并监督政府工作。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但不得兼任其他公职。
经济: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和转口贸易为国民经济两大支柱。资源贫乏。矿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磷酸盐、大理石、黄金等。天然气储量910亿立方米。铁矿石储量约5.06亿吨。渔业资源丰富,海洋鱼类约有257种。森林面积3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6.6%。工业基础薄弱,设备陈旧,生产能力较低。主要有食品加工、纺织和建材业。有可耕地830万公顷,实际耕种面积不足17%。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粮食基本自给。主要粮食作物有木薯、山药、玉米、小米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腰果、棕榈、咖啡等。旅游业是贝宁新兴产业,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主要旅游景点有冈维埃水上村、维达古城、维达历史博物馆、阿波美古都、野生动物园、埃维埃旅游公园、海滩等。
国名:博茨瓦纳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Botswana)
独立日:9月30日(1966年)
国庆日:9月30日(1966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中间横贯一道黑色宽条,上下为两个淡蓝色的横长方形,黑色与淡蓝色之间是两道白色细条。黑色代表博茨瓦纳人口中的绝大部分黑人;白色代表白人等人口中的少数部分;蓝色象征蓝天和水。国旗的寓意是在非洲的蓝天下,黑人和白人团结、生活在一起。
国徽: 中间为盾徽。盾面上有三组图案:中部为淡蓝色、白色相间的波纹;下方的牛头象征该国传统的饲养业,表明国家的经济特点;上方有三个齿轮,象征农村地区与正在振兴的工业之间的合作。盾徽左侧是一根象牙;右侧是一株黍米,象征该国的农业。两只非洲斑马支扶着盾徽,象牙和斑马象征国家的动物群。斑马的花纹黑白相间、合为一体,象征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和睦。底端的绶带上用当地文写着“雨露”,表示人民希望风调雨顺。
国家政要:总统费斯图斯·莫哈埃(Festus Mogae) ,1998年4月1日就任,1999年10月大选获胜蝉联。2004年10月获得连任。
自然地理:面积58.173万平方公里。非洲南部内陆国家。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东接津巴布韦,西连纳米比亚,北邻赞比亚,南界南非。地处南非高原中部的卡拉哈里沙漠,西北部为奥卡万戈三角州沼泽地,东南部和弗朗西斯敦周围是丘陵。大部地区属热带干旱草原气候,西部为沙漠、半沙漠气候。年均气温21℃。年均降水量400毫米。
人口: 164万(2005年)。绝大部分为班图语系的茨瓦纳人(占人口的90%)。全国有8个主要部族:恩瓦托、昆纳、恩瓦凯策、塔瓦纳、卡特拉、莱特、罗龙和特罗夸。恩瓦托族最大,约占人口的40%。欧洲人和亚洲人约1万人。官方语言为英语,通用语言为茨瓦纳语和英语。多数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农村地区部分居民信奉传统宗教。
首都:哈博罗内(Gaborone),人口约18. 6万(2001年)。年均最高气温为28.3℃,年均最低气温为12.9℃,年均气温20.7℃。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10个行政区:西北、乔贝、中部、东北、杭济、卡拉哈迪、南部、东南、昆嫩、卡特伦。
简史:独立前称贝专纳。茨瓦纳人于公元13~14世纪由北方迁居于此。1885年沦为英国殖民地,称“贝专纳保护地”。1966年9月30日宣告独立,改名为博茨瓦纳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由博茨瓦纳民主党执政,卡马任总统。1980年7月,卡马病逝,马西雷接任总统职务。1984年、1989年和1994年,民主党在议会选举中接连获胜,马西雷三次蝉连总统。1998年,马西雷主动辞去总统职务,4月1日,莫哈埃接任总统。
政治:宪法规定实行多党议会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最多连任两次;总统亡或辞职时,副总统自动接任总统职务。总统和国民议会组成国会,行使立法权;国民议会通过的决议、法案须经总统批准才能生效;总统有权召集或解散国民议会。酋长院是议会的咨询机构,由15名成员组成,8个主要部族的8名酋长是当然成员,任职终身;这8名酋长再从宪法指定的4个市区的副酋长和行使副酋长职务的人中选出4名“选举成员”,任期5年;最后再由这12人从选民中选出3名“特选成员”,任期5年。酋长院的职责范围和权力仅限于传统的、有关非洲组织的一些特定事务,比如习惯法、非洲法院、领导职务、部族财产、部落首领的任免、宪法修正案等。每年议会开幕前,酋长院先召开例会,向议会提出动议和议案,但不具有任何约束力。酋长院在必要时可要求有关部长到酋长院说明情况,部长也可到酋长院征询意见。酋长院主席和副主席由成员选举产生。实行总统内阁制。
经济:博是非洲经济发展较快,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之一。以钻石业、养牛业和新兴的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藏为钻石,其次为铜镍、煤、苏打灰、铂、金、锰等。石油勘探正在进行之中。钻石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已探明的铜镍矿蕴藏量为4600万吨,煤蕴藏量170亿吨。从七十年代中期,采矿业取代畜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钻石生产国之一。钻石基本出口,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现有三大钻石矿:吉瓦嫩、奥拉帕和莱特拉卡内。传统轻工业以畜产品加工为主,其次是饮料、金属加工和纺织等。近年来,汽车装配业发展很快,一度成为第二大创汇行业。农业较落后,80%以上的粮食依靠进口。可耕地占全国面积的15%,种植面积为可耕地的5%。主要农作物为高粱、玉米、小米和谷类。畜牧业以养牛为主,产值约占农牧业总产值的80%,是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博是非洲最大的畜产品加工中心之一,有现代化的大型屠宰厂和肉类加工厂。博是非洲主要旅游国,数量众多的野生动物是主要旅游资源。政府把全国38%的国土划为野生动物保护区,设立了3个国家公园,5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奥卡万戈内陆三角洲和乔贝国家公园为主要旅游点。主要出口钻石、汽车及零配件、铜镍矿、牛肉、纺织品和苏打灰制品等;进口汽车及交通设备、机械及电子产品、食品及饮料、金属、化工和橡胶制品、燃料和烟草等。
国名: 科特迪瓦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Cote d'ivoire, La Republique de Cote d'Ivoire)
独立日:8月7日(1960年)
国庆日:12月7日(1974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橙、白、绿三色。橙色代表热带大草原,白色象征南、北方的团结,绿色代表南部地区的原始森林。橙、白、绿三色还分别解释为:民族爱国精神、和平与纯洁、对未来的希望。
国徽: 中心图案为盾徽。绿色的盾面上有一只非洲大象头,象牙是该国的象征,科特迪瓦意为“象牙海岸”。盾徽上面是太阳图案,两旁各有一棵油棕树——该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下端的绶带上写着“科特迪瓦共和国”。
国家政要:总统洛朗·巴博(Laurent Gbagbo) ,2000年10月26日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32万多平方公里。位于非洲西部,西与利比里亚和几内亚交界,北同马里和布基纳法索为邻,东与加纳相连,南濒几内亚湾,海岸线长约550公里。地势由西北略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海拔500-1000米的芒达山和丘里山地,北部为海拔200-500米的低高原,东南部为海拔50米以下的沿海泻湖平原。全境最高峰宁巴山(科几边境)海拔1752米。主要河流有邦达马河、科莫埃河、萨桑德拉河和卡瓦利河。属热带气候。北纬7°以南为热带雨林气候,北纬7°以北为热带草原气候。
人口: 1810万(2005年)。全国有69个民族,主要分4大族系:
阿肯族系(约占42%)、曼迪族系(约占27%)、克鲁族系(约占15%)和沃尔特族系(约占16%)。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全国大部分地区通用迪乌拉语(无文字)。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人口的40%信奉伊斯兰教,27.5%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拜物教。
首都:政治首都,亚穆苏克罗 (Yamoussoukro),人口15万(1998年),位于阿比让以北220公里,是独立后首任总统费利克斯·乌费埃—博瓦尼的家乡;经济首都,阿比让(Abidjan) ,人口300万(1998年)。1983年3月12日,科决定将首都迁往亚穆苏克罗,但政府机构及外交使团至今仍留在阿比让。
行政区划:全国划为56个省、197个市和198个县。1991年6月,科政府将全境划为10个行政管辖区,各辖区下辖几个省,驻管辖区首府的负责该区协调工作,但不算一级行政机构。1996年7月改为12个管辖区,1997年1月调为16个,2000年增至19个。
简史:科特迪瓦1986年以前曾译象牙海岸。西方殖民者入侵前,境内曾建立过一些小王国,如宫格王国、印德尼埃王国、阿西尼王国等。公元11世纪,塞努弗人在北部建立的宫格城为当时非洲南北贸易中心之一。13-15世纪科北部曾隶属于马里帝国。15世纪后半叶,葡、荷、法殖民者相继入侵。掠夺象牙和奴隶,沿海一带形成著名的象牙市场。
1475年葡殖民者命名该地为科特迪瓦(意为象牙海岸)。1842年沦为法国保护地。1893年10月法国政府通过法令,确定科为法国的自治殖民地。1895年科被划入法属西非。1946年被划为法国的海外领地。1957年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12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7日宣告独立,但仍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1961年4月脱离“法兰西共同体”。独立后,首任总统乌弗埃-博瓦尼曾7次蝉联,直至1993年12月7日逝世。科特迪瓦政治危机始末
政治:2000年7月经全民公决通过的新宪法规定,科实行共和国总统制,总统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享有最高行政权力,其次为国民议会、宪法委员会、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新宪法对总统候选人资格亦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其父母都必须是科特迪瓦人。国民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每届任期5年。
经济:独立后实行以“自由资本主义”和“科特迪瓦化”为中心内容的自由经济体制。六、七十年代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创造了“经济奇迹”。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01. 9亿美元,为1960年独立时的22倍。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由于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出口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出口收入锐减,经济状况恶化。为克服经济困难,1990-1993年实施“稳定和振兴经济计划”,削减行政开支、改革税制、推行私有化。1994年初,利用非洲法郎贬值有利于出口的机遇,继续执行“稳定和振兴经济计划”,大力增加出口,经济开始呈现复苏。1995年经济形势继续好转,1996至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三年增长7%左右。主要矿藏有钻石、黄金、锰、镍、铀、铁和石油。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12亿吨,天然气储量156亿立方米,铁矿30亿吨,铝矾土12亿吨,镍4. 4亿吨,锰3500万吨。森林面积250万公顷。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食品加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占工业营业总额的35%~40%,其次是棉纺织业,还有炼油、化工、建材和木材加工工业。近年来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增长较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收入的66%。可耕地面积802万公顷,全国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济作物占重要地位,可可和咖啡是两大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国可耕地面积的60%。
A可可生产和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出口收入占国家出口总额的45%。咖啡生产现居世界第四位、非洲第一位。籽棉产量居非洲第三位,棕榈产量居非洲第一、世界第三。粮食不能自给,主要有玉米、小米、高粱、稻米、木薯、山药等。1994年起,热带水果出口量亦有所增加,主要有香蕉、菠萝、木瓜等。森林资源丰富,木材曾是第三大出口产品。畜牧业不发达。禽蛋基本自给,肉类一半靠进口。渔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7%。重视发展旅游业和开发旅游资源。外贸连年顺差,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可可、原油、咖啡、木材、金枪鱼、棕榈油、棉花、橡胶等,进口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化学制品、石油制品、建筑材料、电器、食品等。主要贸易伙伴是法国,其次为荷兰、意大利、尼日利亚、美国、德国、马里、比利时和卢森堡等。进出口贸易的98%以上通过海运。阿比让港是西非最大的天然良港和黑非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也是布基纳法索、马里等西非内陆国家的主要出海口和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港口设备较完善。圣佩德罗港是第二大港口。
国名:刚果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Congo),简称刚果(布)
独立日:8月15日(1960年)
国庆日:8月13日(1963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绿、黄、红三色构成,左上方为绿色,右下方为红色,一条**宽带从左下角斜贯至右上角。绿色象征森林资源及对未来的希望,**代表诚实、宽容和自尊,红色代表热情。
国徽:为一年轻黑人女子图案,铭牌上用法文写着“团结、劳动、进步”。
国家政要:总统德尼·萨苏-恩格索 (Denis Sassou-Nguesso) ,1979年、1984年、1989年、1997年、2002年几次当选总统。
自然地理:面积34.2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东、南邻刚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喀麦隆,西连加蓬,西南临大西洋,海岸线长150多公里。东北部为海拔300米的平原,是刚果盆地的一部分;南部和西北部是高原,高度在500-1000米之间;西南部是沿海低地;高原同沿海低地之间为马永贝山地。刚果河(扎伊尔河)及其支流乌班吉河的部分地段是同刚果金的界河。境内刚果河支流有桑加河、利夸拉河等,库依路河单独入海。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中部、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湿度大。
人口:386万(2004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有大小民族56个。最大的民族是南方的刚果族,约占总人口的45%;北方的姆博希族占16%;中部太凯族占20%;北方原始森林里还生活着少数俾格米人。官方语言为法语。民族语言南方为刚果语、莫努库图巴语,北方为林加拉语。全国居民中一半以上信奉原始宗教,26%信奉天主教,10%信奉基督教,3%信奉伊斯兰教。
首都:布拉柴维尔(Brazzaville),人口95万(1996年)。
行政区划:全国共划分10个省,6个直辖市,83个县。
简史:13世纪末14世纪初,班图人在刚果河下游建立了刚果王国。15世纪起,葡、英、法殖民者相继侵入。1884年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将刚果河以东地区划为比属殖民地,即今扎伊尔,以西地区划为法属殖民地,即现在的刚果。1910年,法国占领了刚果。